
失敗為成功之母,但如果一再的失敗,成功還會到來嗎?

1961年,「尼爾阿姆斯壯」完成了X-15的飛行測試,卻在返航途中發生了一點小意外。隨後兩歲的女兒因為腦瘤過世,飛行失誤加上喪女的打擊,這讓尼爾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於是他決定加入NASA的雙子星計畫。因為蘇聯太空競賽的領先,美國必須直接訂立了更遠、更難的目標,讓美蘇都從零開始。雙子星計畫就是登月計劃的前身,美國必須證明太空接軌能夠實現,人類才會有機會踏上月球。沉默寡言的尼爾,開始一步一步地踏上月球之路。然而,代價不只是美國付出的鉅額經費,還有他的信念、同儕的性命,更加上他自己的家庭。

尼爾不斷封閉自己脆弱的內心,絕口不提喪女的事情,正如電影中的安排,雖然鮮少拍出或提到女兒凱琳,但總是在冷不防的時候,冒出這種思念,尤其當一個一個同儕像風中燭火般的熄滅,似乎不斷打擊尼爾心中掩飾很好的傷口。好不容易雙子星八號的成功對接,帶來了一絲振奮的精神,緊接著的機械故障及阿波羅一號的「拔除插頭」測試失敗,馬上澆熄了喜悅的火花。登月小艇的模擬失敗後,尼爾說:「我們需要在地球上失敗,也不要在月球上失敗。」長官問道:「代價是什麼?」,尼爾的回答很無奈,卻很真實。「現在問這個不會太晚?」這也展現了他的決心,也許不會是他自己,但在這麼多人的犧牲之後,一定要有個人登上月球,才能夠撫慰這麼多已經失去摯愛的人的心靈。

本部電影主要描寫的是尼爾阿姆斯壯加入NASA到完成登月的九年紀錄,由於更著重的是「人」而非「事」的描述,或許會不如一些人對於登月電影的期待,更別提這可是第一部講述阿姆斯壯登月的電影。但我喜歡導演「達米恩查澤雷」這樣的處理方式,畢竟完成「事」的還是「人」,從人性出發,我們才能夠更感同身受的理解當時執行這些任務的困難。在這部電影之前,其實我並不特別喜歡「雷恩葛斯林」,但他在這部算是傳記電影裡面的表現,可以說是拳拳到肉,打進我的心裡。要極力撐起一個家,卻又必須把痛苦埋在心裡,必須諒解隊友的犧牲,卻要把悲憤拋諸腦後。感覺雷恩葛斯林就是完全理解了達米恩查澤雷的想法,才能夠相互配合出這麼精準的鏡頭語言。

其實沒有人能夠證實尼爾阿姆斯壯到底有沒有將凱琳的手鍊帶上月球,但這一幕的安排,製造了全片情感的最高潮,將登月的感動內化成這段旅程的終點。這一幕也更加強了導演其實不想拍一部英雄片,而是從一個平常人、一個父親的觀點,告訴觀眾即使是能夠名垂青史的人,他仍然是在宇宙萬物間一個渺小的個體,也仍然和你我一樣,會因為失去而難過,會因為成功而喜悅。人生總有幾個關鍵時刻,會奠定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會成就什麼樣的事。人類的偉大往往來自於一個小的念頭,踏出第一步的瞬間就是值得鼓掌的那一刻。
本篇影像、影片素材,版權皆為原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