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異星入境》:一場科幻元素包裝的哲學思辯之旅(好雷)!

《異星入境》是改編自短篇小說《妳一生的預言》的電影,亦是《怒火邊界》導演Denis Villeneuve的新作。本片雖然涉及外星科幻的元素,但絕對看不到外星人四處肆虐的震憾畫面,更沒有地球人英勇反擊進而逆轉大局的既熱血又刻板的戲碼。有的只是劇情推動的過程中不時向觀眾丟出頗具思考性的議題。因此,對我而言,《異星入境》與其說是一部電影,倒不如說是一本值得細讀的哲學思辯書籍,所以這篇既非影評,更非心得。說好聽是與作者(導演)的心靈對話,說普通一點則是看完後的「雜談碎碎唸」(笑)!

嚴格來說,《異星入境》的劇情並不難懂,就是擁有預知能力的外星人得知3000年後需要地球人的幫助,故來到地球提供先進技術給地球人,以使地球人科技文明能突飛猛進,達到3000年後能幫助這些外星人的水平。然而,面對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世界各國無不驚慌失措,深怕外星人來意不善,加上兩個世界的語言系統差天共地,地球人的語言屬線性邏輯,外星人則是非線性思維,所以也就更加深了地球人的恐懼。所幸,女主角學會了外星人的語言,更因此產生了預知能力,不但解決了外星人問題和地球人團結難題,更在得知自已未來的命運後,沒有產生任何改變的企圖,反而坦然地接受它。

這裡面談到幾個人生哲學議題,有的雖是人人熟知的道理,但仍是值得重視的處事原則,以我的「有限智商」的理解和感想,其重點整理如下:

(1)溝通的重要性: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每天都在進行社會互動的實踐,而互動目的就是完成某種共同的目標,所以溝通帶給我們的不單是達成「意義共享、相互理解」的境界,更是避免無謂的爭執和紛擾的重要機制。可惜,這道理人人都懂,但執行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由於溝通雙方的個性、認知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側重之處都不盡相同,甚至當下情境的因素都可能是左右成敗的關鍵,而溝通一旦失敗,往往是災難性的後果。所以,《異星入境》除了了用外星人非我族類的象徵來突顯這個難題,更透過「同為人類」之間的思考差異所產生的矛盾來強化觀眾對「溝通難度」的印象。

(2)語言影響思考:本片重要議題之一的理論基石是「Sapir–Whorf hypothesis(沙皮爾-沃爾夫假說)」,大意是說「我們使用的語言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雖然我不完全同意這個說法(因為反之亦然),但不得不否認生活中確有不少例子挺切合這個假設。例如,我們中文的「緣份」,英文就很難有百分百的對應字,可見華人的文化有「緣份」這東西和由此產生的思維和行為,但西方人就沒有,因此人情義理的互動就不同。此外,若納入學者McLuhan著名的「媒介就是訊息」說法(意謂媒介的特性會影響我們的使用行為,進而改變社會發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網路的使用行為產生了所謂的「同溫層效應」),更有相當程度的切合。因為若我們將「媒介」定義為「訊息的載體」,那語言絕對符合這定義,而語言的特性(語法,用字、不同情境下的意義)當然就影響了使用者的思維,而其思維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應。片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美國用近乎「幼語教學」的互動方式,以求化解地球人和外星人在認知上的歧義,而大陸軍方卻用了「麻將符號」和外星人進行交流,結果果然對於"offer weapon"的回應因為不同語言方式所產生的認知與想法,導致了兩極的反應。有意思的是,除了思想上的例子,《異星入境》更安排了人類在掌握了外星人語言的邏輯後,突破舊有語言的線性思維框架,使得大腦獲得進入某種「感知事實」的冥想狀態,可預知未來事實的發展。這個劇情的設計不但高度切合電影本身的理論假設,形成自圓其說的效果,而且這個例子由於是關於「生理機能」上的改變,更予人一種更具體、不再是那麼遙遠的感受。

(3)因果非二元對立:這個論點是承接上面的設定,因為人類思維因為外星語言的習得,對時間概念有了不同的體會和掌握,這使得前因後果不再是二個獨立存在的二元體,而是交織、甚至是不可分割的「因果同體」。理論上,應該是先有因後有果,但《異星入境》最後卻形成了時間和思維的「非線性化」,結果「未來確定的結果」是「今日行動的原因」,而「今日行動」又造成了「 未來已知的結果」的發生,所以一件事可以同時「因」和「果」並存。這不禁令我聯想到佛陀曾說:「宇宙萬物莫不是由種種因緣關係結合而成」,所以一件事背後形成的原因並非單一,且各有影響,互為因果,因此片中這種「迴路效應」的發展,頗帶點佛家「輪迴」和「因緣造作」的味道。

(4)「宿命論」和「自由意志」:女主角看到了自已的未來(離婚和喪女),但是她依然選擇接受了這個未來。這部分大概是我看完《異星入境》後想得最久的一個問題,因為這讓我強烈感覺不是要去「選擇」自已的未來,而是要去「完成」已經註定好的未來,變相形成了「宿命論」的效果。為了細究這問題,我將幾個有關命運的概念又做了梳理比對:

a) 「宿命論」: 有種至高無上的力量「安排」好了一切,所有將來會發生的事情,不管我們怎麼做、抉擇(即使已預知結果),也無法改變結果。然而,明顯看出她仍有「選擇」的能力的,當然以「宿命論」來看,她的自主思考可以是「事先被設定好的必然」。但我並未感受到編導有操作這種走向的強烈企圖和氣氛,而且若是如此,本片的格調就變得一般無奇了,也不會受到如此好評。

b) 「決定論」:常和上面概念搞混,這個論點強調「因果律」,意即「凡事有因就有果」,自然界中有種客種規律秩序,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前事件(=前因=充份條件)所引起的;反言之,若已知甲事件(=前因=充份條件)發生,但我們可以推論出乙事件會發生的「必然」。這個論點也產生了自由意志的悖論,因為一般我們的思考多是因應外在剌激所產生(例如有人指控你,你會思考如何反擊「指控」這事),而既然「決定論」說每件事情的發生皆因前事件所致,我們思考的範圍和產生的行動結果豈不也受前因(外在剌激)所「決定」?

這又分為有「完全決定論」和「不完全決定論」,前者沒啥好說,效果和「宿命論」一樣;後者則是代表人還是有「某程度的自由和選擇」,因為前因只能「影響/限制」我們思考和選擇,但非「決定」,所以未來有改變的可能。就整部電影所呈的線索和意象,我個人較偏向「不完全決定論」的論點,因為看得出來她不但有選擇能力,且是經過幾翻思量。

但重點來了?那她為何選擇這個悲慘的未來,結果形成了「宿命論」的效果?

若試著去解釋女主角的行為(接受既定的命運),唯一勉強能說服自已的是,因為「過程」是溫馨、甜蜜的,「知道和體會」是兩回事,或許人生真像一套酸甜苦辣俱備的餐點,每種滋味都須品嚐,生命每個環節經歷才會完整。若要再強化「一點點對自已」的說服力,只好再借用「部分」的佛教觀點(因為佛教不強調「宿命論」,暫且不談,以免和「電影設定」脫節,且主題失焦)。宇宙萬物都是「緣聚而生」及「緣散而滅」(該來就會來,該走就會走),加上佛教強調「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業力觀,這和「決定論」的因果律內涵不盡相同),所以女主角看到的「未來」(離婚和喪女)是之前的「因緣」所造成,「自已的果自已擔」也是無法改變的。此外,教義中的三法印之一「諸行無常」也提到沒有永恒存在的事物,所以無須執著)。即便是道家的莊子也提到,天地的自然規律雖客觀上對人有所束縳,然而心中若可放下對「相對價值」的執迷(如認為離婚和喪女是不好的,是因為人們習於用某「特定標準」來衡量),順勢而為,並依情況轉換心境,看似苦楚的「未來命運」也未必沒有喜樂之處。既然如此,順其自然, 隨遇而安,放下自在,與其去「執著」無法改變的事物,不如坦然接受,我們無法改變,只能改變面對它的態度,人生際遇未必不能「逍遙」!

This has been the best explanation I can come up with since  this movie gave me such a challenging question!

平心而論,本片的格局是宏觀的,但切入點卻是微觀的,科幻是皮相,女主角的生命過程才是哲學的內涵(因為原著都叫《妳一生的預言》了嘛XD!)。另外想說的是,導演挺賊的,一開始看起是採直敘法,然而直敘之中有插敘,又用倒敘法來包裝,誰知到了後面才恍然大悟,那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未來的回憶」,但也同時給了驚喜感,並且扣住本片的主題,所以雖然賊歸賊,但我挺喜歡的。

總之,《異星入境》探討了不同生命的因果關係、線性時間的可逆性、溝通的重要緎、語言的缺失及自由意志的悖論,全片充滿著神秘卻憂傷的唯美,更將各種人生哲學用各種幻化萬千的符號來呈現,其後座力非比尋常,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嚐的佳作無誤!



若各位喜歡我的分享,歡迎點原圖文出處給個鼓勵;若有任何想法,也歡迎在本串交流~
2017-02-13 13:27 發佈
樓主太強大了, 看完一部電影能夠有這麼多的感想與啟發.
片中的溝通方式幾乎僅透過圖案或文字, 實在過於狹隘.
最有效的溝通其實來自於肢體動作, 也就是用行動來展現善意, 會比雞同鴨講有效率的多.
就如同人類與寵物或地球其他物種之間, 雖然從未有過言語上的交流,
但從互相認識的第一刻起, 不須多久雙方就已經能夠從對方的行動理解對方的善意或敵意.
這部我也看完了...不難看但理論太多了,沒有結局有點遺憾
結局開始就演了喔
這片有點繞腦...

riklin wrote:
這部我也看完了......(恕刪)
我記得以前有部類似的電影
也是軍隊與科學家進入漂浮在空中的UFO
UFO外觀是怪異的黑色石狀物體,內部有自己的重力系統
但不知道片名是甚麼
http://caf677.pixnet.net/blog
其實講的沒錯,一般人真的就是執行,而非選擇,因為一般人不管做什麼其實都在業力的掌控中,哪年該怎樣就是怎樣,哪年該死就是哪年死,只有修到一定程度的人,才有選擇的機會,也才會才選擇,一般人不管怎麼選擇,最後的結果是不變的,還是由心所現由識所變。

skyfreeforever wrote:
「宿命論」和「自由意志」:這部分大概是我看完《異星入境》後想得最久的一個問題。女主角看到了自已的未來,一切都是被註定好的,所以未來不是要去「選擇」,而是要去「完成」。若是如此,那我們人類還有什麼「自由志意」可言?搞不好連我們所謂的自主思考都是「事先被設定好的必然」呢? 因為未來若能改變,那事先預知的「事實」豈不是變相成為假的?若不能,那就回到了「自由意志」的老問題,那預知又有何意義?


只能說少一個更高維的外星生命來指導片中的外星人......

skyfreeforever wrote:
(4)「宿命論」和「自由意志」:這部分大概是我看完《異星入境》後想得最久的一個問題。女主角看到了自已的未來,一切都是被註定好的,所以未來不是要去「選擇」,而是要去「完成」。若是如此,那我們人類還有什麼「自由志意」可言?搞不好連我們所謂的自主思考都是「事先被設定好的必然」呢? 因為未來若能改變,那事先預知的「事實」豈不是變相成為假的?若不能,那就回到了「自由意志」的老問題,那預知又有何意義?但若試著去解釋女主角的行為(接受既定的命運-離婚和喪女),唯一勉強能說服自已的是,「知道和體會」是兩回事。若要再強化「一點點對自已」的說服力,只好再借用佛教觀點,宇宙萬物都是「緣聚而生」及「緣散而滅」(該來就會來,該走就會走),加上教義中的三法印之一「諸行無常」也提到沒有永恒存在的事物,所以無須執著。既然如此,隨遇而安,放下自在。與其去「執著」無法改變的事物,不如坦然接受,至少未來命運過程有苦也有樂。或許人生真像一套酸甜苦辣俱備的餐點,每種滋味都須品嚐,生命每個環節經歷才會完整,我們無法改變,只能改變面對它的態度。(恕刪)



在一部動漫中,可以非常合理的解釋靈魂及預知能力。動漫名:Occultic;Nine 超自然9人組

靈魂:有讀過或熟悉量子力學的應該不難理解,如果再看過電影幽靈空間:Spectral,那就更好理解了。動漫及電影都把幽靈科學地解釋為是量子世界現象。量子世界正好也是另一中維度的世界。人類生活在4維度的空間,只能感受到4維度發生的事情,因此假設幽靈是5維度世界的東西,那人類就無法感受到。

預知能力:這和量子理論中的靈魂有關係。每個人都有靈魂,即量子型的靈魂。但在更高維度的靈魂,所運行的時間與第4維度人類空間是不一樣的。動畫中,當靈魂出竅時,由於靈魂是更高維度的東西,不存在質量,因此為了平衡空間與時間的比,靈魂不影響空間的前提下,只好影響了時間。質量越大的物體,時間運行越慢,沒有質量的靈魂,時間就運行超快的。也因此靈魂一出竅後,就會直接穿越時空到未來,導致看到未來世界的樣子。靈魂回竅後,所看到的就變成了預言,而過程只有幾分鐘(醫生救活心跳停止的人,也就是那幾分鐘)。


科學地了解過靈魂及預言,可以很清楚的告訴你,預言是可以改變的。因為預言是當下情況時間快進所看到的結果,但當下做出與預言不一樣的動作,就可以改變預言。很多人都會靈魂出竅,很多人都會預言,但是很多預言不會成真。這就是因為預言改變了。就算你沒有改動預言所做的事,但別人也會預言,別人下意識改動預言所做的事,就會影響到你的預言。

預言很有可能跟夢有關,因此夢常被說有預知夢。但做了的夢容易被忘記,可是潛意識中會避免夢發生的惡事,這也是改變預言的其中一個原因。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看看就好!

baphomat83 wrote:
因此假設幽靈是5維度世界的東西,那人類就無法感受到。...(恕刪)


在物理上
高維空間應不是無法讓我們感受的到
在電影影的星際效應中
物理顧問索恩可是加州理工學院的黑洞理論大師
我們的四度空間是X,Y,Z加上時間
五度空間是再增加一個維度
與量子力學無關
基本上
五度空間可以用想像
一個正方體有六個面
每個面再展開一個正方體就是五度空間
由於五度空間我們無法體會
但可以用數學來計算
電影星際效應中有幾個畫面是模擬五度空間的想像
但有些應是倒立的
為了怕觀眾不習慣而變成正向

五度空間可以投影到我們的四度空間
Youtube有些影片在解釋
都是用數學解出來的
不會說讓我們感受不到

重力可以穿越次元的~
我真的要給你跪了....心得這麼深入

我看完的心得是:
「一個認真的女性語言專家參與秘密任務去協助翻譯外星人的語言,然後忽然間她就有了超能力,可片段看到自已的未來、還會突然講中文、知道一個中國將軍老婆講的遺言…然後跟一起合作的男科學家結婚,就這樣...」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