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終極追殺令》:這個殺手不太冷(好雷)

《《終極追殺令》是盧貝松首部執導的好萊塢片,描述慘遭滅門之禍的Mathilda央求職業殺手Leon傳授她殺手技能,以期他日能報仇成功。本片雖是22年前的老片,但卻是影史上有名的經典作品,分別在IMDB和ROTTEN TOMATOES拿下了87和71%的高分。《終極追殺令》的好看不只在於動作場面的經營(以22年前的角度),而是將「情感元素」透過「社會邊緣人孤獨心理的描寫」和「Mathilda與Leon之間的瞹眛呈現」刻劃得極為動人,也讓本片成為一部令人目不轉睛的電影。

盧貝松說:「《終極追殺令》是個關於兩個12歲小孩的故事,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他們雖都感到失落,但卻深愛彼此」。確實,比起鎗戰場面的火爆,片中Leon與Mathilda兩人的互動更能吸引身為男性觀眾的我。Leon與Mathilda的相處成了兩個空虛靈魂的彼此救贖,讓各自內心那股深藏的情感渴求,再度被激發了起來,之中有朋友互持的關懷,亦具父女之情的呵護,更包括戀人曖昧的朦朧,當中的火花極為精彩。Leon 不擅社交,但外冷內熱,在滄桑的外表下,內心仍保有青少年的「純真」;相反地,Mathilda雖然年方十二,但因家庭環境而被迫早熟,所以兩人在許多方面皆擁有與外表不相對稱的心智行為,這反造成了極大的「反差萌」效果。尤其,成熟蘿莉與單純大叔的對手戲,其過程不時出現令人莞爾的橋段,也使得具「黑幫」與「復仇」元素的《終極追殺令》多了些輕鬆與幽默。

有意思的是,兩人情感的互動,往更深一層來看,實則隱含「渴求人情溫暖」的寓意。Leon在片中不時說自已是個沒根的人,而「無根」除了指涉他和美國社會的格格不入(身為殺手不能見光和不懂英文書寫)之外,更代表他內心的空虛,因為靈魂早已隨初戀愛人逝去而死,加上殺手工作的緊張狀態,美國對他而言,不是個「心安定之處」,更非「身安生之地」;Mathilda又何嚐不是如此?她的早熟世故更是象徵「急欲脫離束縛而自立」的心理,成長環境帶給她的不是溫暖的呵護,而是痛苦的壓迫。所以,她雖「源自」於家庭,但這個家庭不是她的「歸宿」,因為這裡沒有夢想、沒有溫暖,所以既然家庭和Mathilda沒有什麼羈絆,她當然也是「無根之人」。

因此,盧貝松在這部分的劇情設計倒是頗具巧思,利用大叔與蘿莉的動人情愫,巧妙扣連著社會底層邊緣人的困境與孤苦,而片中社會底層的生活難題,又緊連著犯罪和腐敗體制的社會問題。這不但為兩人情感的化學變化提供了具說服力的發展脈絡,更帶有些許公民意識的批判意味。

然而,本片的經典不在於呈現一個Happy ending,給了一個「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日子」的美滿結局,反而是最後大勢已去之時,Leon終於向Mathilda坦承了情感,只是為時已晚,而形成了極強的情緒牽引。所以,《終極追殺令》將「久候多時的溫暖,卻在離別之時來臨」的惆悵,用不煸情又簡單的敘事,將觀眾拉進這股濃濃的無奈裡。

值得一提的是,《終極追殺令》的故事交待簡單具體,沒有多餘的癈話,重點切入直接,又隱含不少符號暗示,如盆裁代表空虛、開門透光象徵希望與救贖。甚至,殺人不眨眼的壞蛋警官,對貝多芬和莫扎特等古典音樂如此熟悉和講究,也是個很有意思的對比。因為沐浴優雅和手狠手辣的反差,反而將襯托出「靈魂中的溫暖與純真才是高貴善良人格與否」的意義。因此,簡單的敘事中卻帶有不凡的內涵,與演員形於外的生動表現,兩者交相加乘之下,讓《終極追殺令》成為一部有靈魂的經典。

演員部分,《終極追殺令》不但法國演員Jean Reno首次在美國演出的電影,更是奧斯卡影后Natalie Portman的出道作品,兩人生動而自然的演技為本片增添一抹極大的亮色。Jean Reno演活了走錯時空的異鄉人,滄桑的臉孔、木納的反應,卻又帶著童真的純潔,也因為他精準的拿捏,最後的犧牲才會讓觀眾感到他的浪漫與悲壯。而Natalie Portman更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她在本片的表演,不但是劇情進展的關鍵,所有澎湃情感的交織亦由她來發動,又不失趣味性,不論是玩鬧時的可愛或以死逼愛的堅決,皆是詮釋得絲絲入扣。尤其,路過家門發現飛來橫禍的機智反應那段,將害怕、冷靜又壓不住崩潰的情緒融和得如此自然、如此令人雞皮疙瘩大起,這場戲根本展現了她日後拿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潛在實力。另外,Gary Oldman飾演的dirty cop根本渣到骨子裡,喜怒無常又歇斯底里,尤其那句 "EVERYONE"的大吼, 將神經質又道地邪惡的本色,發揮得令人想忘記都不行。

總而言之,《終極追殺令》流暢不拖泥帶水的敘事與角色立體鮮明的塑造,將大叔與蘿莉之戀和社會邊緣人心靈困苦,融合得如此自然、描繪得如此精彩動人,看完之後仍餘韻無窮,經典不愧是經典!

若各位喜歡我的分享,歡迎點一下原圖文出處給個鼓勵;若有任何想法,也歡迎在本串交流~
2016-12-18 0:42 發佈
終極追殺令....捧紅了導演、殺手、小女孩、壞警察

這部片是經典也是後來許多電影仿效的作品。
This is also my most favorite movie
留下的教條

以後電影中有道義的殺手要遵守

no woman no kid

過期無效 wrote:
留下的教條
以後電影中有道義的殺手要遵守
no woman no kid


其實,相較於我們台灣的片名,我反而比較喜歡對岸和香港的譯名「這個殺手不太冷」,對照這個教條(原則)真的太貼切了。里昂這個殺手真的不太冷,他頂多只是外表冷而已,但內心是有溫度的。

skyfreeforever wrote:
《終極追殺令》是盧...(恕刪)


我是先看了周星馳的整鬼專家後才看了這部
雖然一樣經典
但這先後順序有點破壞了觀影樂趣
唉唉
《終極追殺令》:這個殺手不太冷

期實是一部貝多芬電影
該片簡直是經典中的經典, 太好看了.
片中的壞警察雖然口裡掛著貝多芬, 但他也說了, 過了那一段序曲後, 就是XXX的悶...
更有趣的是GARY OLDMAN在94年也演了另一部戲, 真是演貝多芬的.
此片絕對是超級經典中的經典!!!
可惜的是盧大叔在此片後的每一部片都每況愈下.......
看大愛台明星宣揚素食,阿妹居然也在列.

阿妹仔那時就很性感,尤其是脖子上的飾帶.

但是隔著門用嘴型拼出拜託的時候,全然回到讓人孽心的小女孩.

殺手炫技,小妹復仇都不是導演編劇主要想講的,講太白會被裸體吊在天橋上,絕命毒師的編劇也一樣要表達:

世上有一條路讓好人變很壞,壞人變惡魔.

戒之慎之.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