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b在2010年歡慶了他們20週年的紀念。IMDb的電影評分,在現今已成了許多人對於「電影是否好看」的依循標準。由於IMDb的電影評分採用了數據過濾機制以及最小投票數量限制(目前為1250票),並且只有「經常投票的用戶」的投票能被記入結果,因此它的評比被認為相當具有客觀性。也就是說,通常分數越高的電影,可看性較高,精采度較佳,也較能吸引觀眾。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電影的口碑極容易因為廣大的流傳而成為影響票房的因素,因此照理說IMDb分數越高的電影,賣座程度應該能被口碑牽動使其表現較好;而分數低的電影,則可能會因為惡評的散撥而大大降低了戲迷進場的意願。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小弟試著統計了一下全球影史上的50大賣座電影〈不考慮通貨膨漲〉,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50大賣座電影中,其中僅有13部(註1)進入所謂的「IMDb TOP 250」,也就是IMDb分數的前250名。TOP 250目前的門檻是8.0分,而前50大賣座電影的平均分數為7.3分,算是有段差距;其中甚至有5部電影(註2)的評分低於6分(IMDb低於6分通常可稱之為爛片)。
電影院撥放的電影通常不是免費的,而是需要購票進場。因此要能讓觀眾掏錢〈票價甚至越來越高〉進場看電影,電影的「精采度」「好看度」絕對會是消費者很大的考量因素;理論上是這樣,但電影的賣座榜卻又非如此呈現。如同上述的統計,很多IMDb評比僅為中等的電影卻能擠身賣座榜,而這個評比卻又不是所謂艱深影評人所做的「曲高和寡」裁定,而是號稱具有「大眾口味」的IMDb所展現的評分。
我們不排除會有獨特口味的觀眾進場看普遍被認為難看的電影,但如果一部精采程度嚴重不足的電影卻竟能吸引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上億的觀眾掏錢捧場,那就不僅是「詭異」兩個字可以形容。「票房」反應的是普羅大眾的口味,而「IMDb電影評分」亦是眾多影迷的口碑統計;同樣代表群眾性的這兩者卻有這樣微妙的衝突性,也可說是一個很有趣的電影現象。
【註1】:截至2012年,名列50大賣座電影又能進入「IMDb TOP 250」的13部電影,分別是-哈利波特7(死神的聖物2)、復仇者聯盟、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玩具總動員3、黑暗騎士、獅子王、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海底總動員、全面啟動、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天外奇蹟、阿甘正傳。
【註2】:50大賣座電影中IMDb分數低於6.0分的5部電影,分別為-變形金剛2(復仇之戰)、2012、暮光之城2(新月)、暮光之城4(破曉I)、暮光之城3(蝕)。
第二可投票的人數遠小於全世界看電影的人口數,簡單來說就是sample數根本不足
總結來說IMDB的評分主要是表達"能投有效票"那些人的電影口味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