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ress wrote:
四月了還這樣,感覺有...
沒那麼快吧?像「黑天鵝」日本5月才要上映,投票率要花點時間累積。
Loompster wrote:
最近才去看了大家都推...
這算撞牆期嗎?
我也遇過,症頭可能比你還嚴重,
前陣子對時間線、故事軸複雜的影片超反感,全面啟動、黑天鵝到現在我都還不願意看,
吞不下去就是吞不下去,更別說要消化了。
只好大量服用罐頭笑聲(其實是現場收音)來洗胃,
六人行(整整十季DVD,喬伊腦袋沒燒壞,卻燒壞我一台雜牌播放機)
和多部迪士尼影集(孟漢娜在台灣這麼沒市場?都在深夜時段害我作息都變了)
調-劑-身-心。
分享個心得,發現自己觀影紀錄過度集中特定類型影片時,是壓力累積的前兆。
(看電影也會讓人壓力大,為什麼都沒人相信...

簡潔是智慧的靈魂。
Antress提到「2011年的電影,沒一部上榜TOP 250...現在都四月了...」
所以我說「沒那麼快吧?投票率要花點時間累積。」
會在句中加一段「像黑天鵝日本5月才要上映,」
只是在強調「現在才四月,有的電影在世界各地都還沒上映」(太早下定論的意思)
有一些電影在台灣下首輪檔期了,其實在有的地方連上映都還沒。
拿黑天鵝當例子是剛好符合這個時間差異的現象,不是它有沒有上榜。
再多嘴一下吧!
去年201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危機倒數」就是時間超亂的影片(我有掌握的),
2007年拍攝,
2008年世界首映(威尼斯影展),
台灣原本排2009暑假檔期上映,
後來改到2010年1月上映(因為入圍奧斯卡的關係),
這.這.這要歸類到哪年份的?定義方式都不一樣(本地標準?奧斯卡標準?imdb標準?)
簡潔是智慧的靈魂。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