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換機緣起
第一隻黑莓機是Blackberry Bold 9000,Bold 9000的經典款式,好打的鍵盤,no-nonsense的應用程式,恰好可滿足我的工作需求。至今每次看到Bold 9000,都不禁讚嘆真是經典好機,可和Mac一樣進入設計博物館典藏之列。
Bold 9000用久了,到了該換機提升效能之時。可當時黑莓後續款式實在無法吸引鍵盤控的我,鍵盤款欠缺Bold 9000的專業質感,而黑莓最初的觸控機型問題一堆,令人卻步,幾經幾經考慮,只好投入Apple陣營,從iPhone 4S到5S,至今仍算滿意,尤其Apple對UI界面設計相當用心,從字型到icon都有一定美感,每天要用的手機當如是啊!
所以當iPhone 6推出,5S用了近兩年也覺得螢幕小了點,換機欲望便蠢蠢欲動。剛好有筆小補助可換機,開始在iPhone 6 plus與iPhone 6之間搖擺,iPhone 6 plus一度是首選,不過真的太昂貴了,空機價近三萬,另雖然螢幕大,機身也太長了吧,怎麼看都怪,更致命的是,外貌協會的我實在不愛6與6 plus的造型,機背鏡頭下那個橫紋,真的很難忍受(都覺得要賈伯斯在世,應該不會容許這樣的設計吧)。
這時,黑莓護照進入獵機雷達範圍。
護照機子效能好,但價錢只要iPhone 6 plus一半,本來小補助也沒多少錢,買護照自己心痛程度較少,而一臺至少要用兩年的手機,無論在功能、界面、造型上應該能符合自己需求,護照乍看之下似乎可以,於是開始做起功課來,爬文Crackberry、Mobile01、詢問用護照的親人,花了大約一個禮拜時間做功課。
做完功課,我選了黑莓護照,棄當初首選的iPhone 6 Plus。
於是上週在Expansys下單,五天後收到機器,花了兩三天做平臺及資料轉換工作,現在黑莓護照運作的很順暢,真的也要謝謝親人及莓友們,無論是很蠢或很龜毛的問題,都得到他們熱心的解答。
II.平臺轉換
轉換工作及適應並沒有想像中的花時間,原因在於:
1. 黑莓本身提供Device Switch app,在iPhone 5S上的聯絡人可輕鬆轉到黑莓上(其他如照片、音樂也可轉,但這幾項對我來說並不重要)
2. 本來在iPhone 5S上的App就不多,64個Apps裏,無非是productivity, news/media以及音樂相關的軟體(如樂理、吉他和弦、調音器、節拍器等),Apps不多可能是因為還是強調效率,找到好用的app裝一個就好,其他額外的不想多裝,真正常用的apps不如想像中多
3. 大部分這些apps不是黑莓有替代方案,就是同款apps有iOS版或Android版(關於這點後面會在討論)
所以在平臺轉換工作上大概是用了下面幾個apps,原則上以Blackberry Native為優先,不行再裝Android軟體
Blackberry native apps
- Weather: BeWeather Pro 取代黑莓自家Weather。Weather字好小,每天要看的app,沒必要為難自己眼睛,而且也不夠美...
- Productivity: Evernote, Freenote(塗鴉寫小紙條軟體), Docs to go, Evernote, Snap2Share(照片、影像註記軟體)
- IM/Social相關軟體:Whatsapp, Skype, Twitter, Facebook
- 新聞相關: Bloomberg, New York Times(這兩個都好想換成Android版,因為黑莓版本功能太舊..而且界面順暢及美觀度也遜色些)
- Podcast/Video相關:Super Tube取代黑莓自家 Youtube(黑莓自家的Youtube就像是App裡面其實只是包網頁版的Youtube,沒有Native App的快速與功能,Dropbox也是如此,後面說明)、Nobex
Android apps
會用Android 軟體,主要是因實在沒有Blackberry native apps,或考量到必須要現有Mac資料同步,或就算有native apps,做的實在太陽春,很難不用Android版。目前大概16個軟體:
- 生活/財經 apps:台灣大車隊55688、行動網路銀行apps、高鐵
- 新聞:Zite、BBC News、Pocket
- Productivity: 蒙恬名片王(iOS版同步需要)、MSecure( 黑莓雖然有password keeper,但因之前有Mac版跟iOS版,基於資料匯入與同步需求,還是需要Android版)及Dropbox(有些需要用dropbox同步的,比如iAWriter,如果用黑莓自己的Dropbox,在iAWriter要dropbox授權時這步就過不了-__-)
- 寫作閱讀:iAWriter(同樣有Mac、iOS同步需求)、Kindle、Audible
- IM/Social - Line、Lync
- 地圖:Google Maps取代Maps,主要問題在於我輸入地址搜尋,不知為何黑莓Maps標出來地方與真正地點有段差距
III.黑莓護照使用心得
完成資料移轉與平臺轉換,這幾天用護照心得如下:
黑莓優勢
1. 黑莓強調的資訊整合,如Blackberry Hub, Contacts可以merge,還有native app與BBM的整合真好用
2. BBM真好用,audio/video非常清楚
3. 方形的螢幕,反而不用像iOS那樣常要螢幕旋轉,當然也許有人覺得看影片上下有兩道黑色區域簡直浪費螢幕區塊,可是個人偏好,實在對16:9沒愛
4. Assistant及鍵盤快捷鍵真好用,我喜歡直接打字叫出app或快捷鍵直接進入app,滑到app所在頁點進去開app速度太慢了
5. Android apps在護照上跑起來都算順暢,補足黑莓apps不足之處,當然這也是兩面刃
6. 黑莓app多工頁一目了然,不用像iOS還要滑來滑去看其他已開app頁面(但只有8個區塊,個人使用覺得足夠了,其他人未必這麼想)
7. 鍵盤可當touch pad,捲動畫面
有待習慣/觀察之處
1. 回到實體鍵盤,反而還需時間習慣,一則是雙手打字拿護照的重心還要適應(實體鍵盤打字不見得比虛擬鍵盤快),再則是打字有聲音,會議中傳訊息有點明顯
2. 決定關掉Swipe to wake功能。把手機從口袋或包包拿出來,護照螢幕就亮了,這樣很容易不小心螢幕明明暗暗浪費電。目前使用鍵盤unlock screen(u + enter)
3. 作業系統昇到最新版,努力讓系統學習繁體拼音中
4. 優勢#7,好像要到文章才能這麼做,如果到列表頁捲動反而不行,在native app如New York Times即是如此,UI一致性待商榷
5. 手勢滑開將app最小化後到Hub看訊息,再回到剛開的app,還是得要再點最小化區塊,不知是否有將最近兩個使用app互相切換畫面的快捷鍵或手勢,如在Mac上可使用Ctrl-Tab,在iOS上可設定手指滑動切換app頁面
6. 黑莓的UI設計,包含字型、icons等還可再提升
7. 用電量還待觀察,因為前幾天都在安裝app與移轉資料,重度使用手機,每天充電1至2次,跟自己在iPhone的充電習慣差不多
IV.總結
就在入手護照的第二天,媒體紛紛報導黑莓將做全Android手機。
也許我的反應像其他莓友一樣,有點傷心、有點被背叛的感覺。可是這幾天護照用下來,黑莓原生app加上Androd軟體,真的非常好用,某些方面效率上比iOS好用多。
擺在面前明顯的事實是,黑莓平臺的開發者太少,許多好的服務/Apps不是在iOS就是在Android上先開發,會移植到Blackberry 10的少之又少,即便黑莓強調安全,但對廣大的消費者來說,大家不見得在意,大家在意的是我要的功能手機有沒有。所以,如果黑莓能夠開發出保留黑莓優勢又有Android多元app的手機/平臺,樂見其成。
最後,在我的換機個案裡,因為本身就不愛玩game,手機以工作、學習用途居多,加上以與現有筆電、平板資料的可攜為優先,換成黑莓護照,恰恰能滿足我的需求。
考慮換機的朋友們,建議還是多爬網友的貼文,仔細思考自己使用的手機習慣與用途,才能悔藥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