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Air 開箱上手 - 淺金色


iPhone Air 輕薄上手體驗:蘋果打造的「顏值擔當」是否值得?

我終於拿到了這款今年最新的 iPhone Air! 接下來的篇幅,我會深入地分享這款手機的開箱心得與實際上手感受。 這算是我在第一時間的上手體驗報告,同時我也會初步地將它與三星的 S25 Edge 進行對比。 當然,之後我也會發佈一篇實際使用了幾天後更全面的心得。
這次蘋果發布的新機系列,這款產品單純只被命名為 iPhone Air,它並沒有冠上數字,例如「iPhone 17 Air」這樣的稱呼。 這讓我感到非常好奇,因為如果明年也要更新這條產品線,難道它會變成 iPhone Air 2 嗎? 或是像有些人猜測的,明年的 iPhone 全系列都會改名為 iPhone 27 之類的新命名方式? 總之,目前這個命名方式,我個人覺得實在是混亂又讓人摸不著頭緒。

極致輕薄:超越數字的視覺魔術

這款手機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薄」。 根據官方數據,它的實際厚度僅有 5.64 毫米。 當我將它與手邊的 S25 Edge 進行比較時, iPhone Air 確實稍微再薄了一些。
然而,蘋果這次在設計上動了一點巧思,或者說是一種「取巧」的設計。 iPhone Air 的邊框採用了圓潤的設計, 從側面看會有一個明顯的弧度, 這讓整個手機在視覺上看起來會顯得更薄。 相較之下,S25 Edge 則是採用直上直下的設計, 雖然兩者在實際厚度上的差異非常細微, S25 Edge 的厚度是 5.8 毫米, 但 S25 Edge 在視覺上就會顯得稍微厚一點點。 除非你將兩者認真地擺在一起比對,不然是很難看出這細微的差異的。

重量與續航的取捨:充電速度的反常

在輕薄手機的領域,厚度其實已經薄到了某個極限, 邊際效益並不大。 但若論及重量,那差異感就會明顯得多。 我實際秤量了 iPhone Air 的重量,結果顯示為 165 克 , 這與官方提供的數據完全一致 。
接著我測量了三星 S25 Edge 的重量,它測量出來是 162 克 。 這意味著 S25 Edge 比 iPhone Air 還要輕了 3 克 。 更奇妙的是,S25 Edge 測出的重量甚至比它自己的官方數據還要輕了 1 克 。
接著我們來看電池容量,這通常是輕薄手機必須犧牲的一環。 iPhone Air 的電池容量是 3149mAh , 而 S25 Edge 則配置了 3900mAh 的電池 。 讓我感到不解的是,儘管 Air 的電池容量較小 , 但它的充電速度反而比同系列的 iPhone 17 系列產品要慢 。 目前 iPhone 17 系列其他機種都已經提升到了 20 分鐘充 50% 的速度 , 且只需要使用一般的 PD 快充頭就能達到 , 然而 iPhone Air 卻維持了 30 分鐘充 50% 的舊速度 。

顏值擔當:鈦金屬邊框下的淡雅金色&指紋困擾

我這次入手的是金色款式 。 整體來說,我覺得這個金色算是蠻淡雅的 。 這次 Air 系列總共推出了藍色、金色、白色和黑色四種顏色 。 除了黑色以外,Air 系列的背板軸都是這種淡淡的質感 。 如果只看手機背面 , 它呈現的是一種非常非常淡的金色 。
但我認為 它側邊的處理做得比較好 。 雖然它有點沾指紋 , 但在沒有指紋的情況下 , 側邊邊框看起來真的很漂亮 , 有一種淡淡的金屬光澤 。 若你選擇藍色,它也會呈現類似的淡淡藍色質感 。 總體而言,這款手機的質感還是非常到位,整體看起來非常美 。
我個人猜測,這次蘋果的產品策略是將 Air 系列定位為 「顏值擔當」 , 專注於外觀的美感和設計 。 而 Pro 系列則被設定為走極致效能和極致散熱的路線 。
Air 系列有一個非常好的設計亮點,就是它的邊框採用了 鈦金屬 。 蘋果這次是擔心 Air 機身的結構強度不夠 , 所以仍然堅持使用鈦金屬 。 即使是 17 系列其他的 Pro 系列為了加強散熱,都已經換成了鋁合金邊框 , 但 Air 卻是唯一保留鈦金屬的機型 。 我認為它的邊框做得相當漂亮 。 由於採用了圓弧的設計 , 實際握持手感也還算不錯 。 螢幕部分依舊是採用全平面設計 , 因此貼保護貼應該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

單聲道與 USB 2.0:輕薄機身下的硬體犧牲

回到 iPhone Air 本身,它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那就是它的揚聲器採用了 單個揚聲器 , 只有手機上方有揚聲器 。 手機底部的孔位,其實是麥克風的孔位 , 所以底部並不是揚聲器的出音部分 。
接著是底部連接埠的設計,從側面角度來看 , 你會很明顯地發現它的 USB Type-C 並沒有置中 。 這一點確實有點尷尬 。 不過,由於手機做得極致輕薄 , 要將連接埠完全置中是比較困難的 。 像是三星 S25 Edge 也同樣沒有做到完全置中 , 這或許是目前技術上較難克服的問題 。
但更讓人感到尷尬的是,這個 USB Type-C 走的是 USB 2 協定 。 這意味著資料傳輸速度會比較慢 。 不過 Air 也有值得稱讚的地方,它保留了相機控制按鈕 , 而且它連側邊的動作按鈕(Action Button)也都有做保留 。 當然,這個相機控制按鈕的位置,依舊是那個不太好按的位置 , 似乎還做得比 Pro 系列更窄了一點 。
雖然它保留了許多旗艦的按鈕設計 , 但側邊邊框非常容易沾染指紋 , 這讓我不禁聯想到之前 Pro 系列的邊框,指紋問題同樣嚴重 。

單鏡頭配置的攝影實測:48MP 主鏡頭的「閹割」真相

接著我們來看一下背面的相機配置 。 它這次使用了 單鏡頭配置 。 雖然已經是 2025 年了 , 竟然還有手機只有單鏡頭,這確實很讓人驚訝 。
在這裡我要批評一下蘋果官網的說法 。 他們官網宣稱這款手機有四顆鏡頭 。 我實在很好奇到底是哪四顆 ? 實際上它機身只有一顆主鏡頭 。 即使我們把兩倍無損變焦算作第二顆 , 加上前置螢幕鏡頭作為第三顆 , 那第四顆到底在哪裡 ?
Air 的主鏡頭支援 4800 萬畫素 。 但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 , 它的主鏡頭與 Pro 系列的鏡頭並不是同一顆 。 Pro 系列的感光元件和光圈都會比 Air 好一些 , 所以兩者是完全不同的規格 。
相較於三星 S25 Edge 來說 , 雖然 S25 Edge 的結構設計經過了重新調整 , 但至少它內部的感光元件與 S25 Ultra 是相同的 , 畫素也高達兩億 , 基本上是旗艦等級的主鏡頭 。 而 Air 的主鏡頭 , 雖然蘋果沒有特別提及 , 但它明顯是一個略有 「閹割」 的版本 。

設計美學的微小悖論:鏡頭模組的 R 角爭議

當我們觀察這款手機的外觀設計 , 特別是在鏡頭周圍 , 你會發現這個弧度(R 角) , 似乎與鏡頭外框的設計不太一樣 。 仔細看會覺得這邊比較窄 , 到了這邊又變寬 , 然後再變窄 。 雖然這款手機整體來說還是非常美麗 , 但如果你盯著這個細節看 , 會覺得這個設計有些奇妙 , 不夠對稱或整潔 。

開機體驗、旗艦功能保留與 eSIM Only 的市場考驗

我們來開機 。 這是今年我拿到的第二支蘋果手機 。 它依舊是採用那種透明的 Hello 歡迎設計 。 Air 搭載了一個 6.5 吋的螢幕 , 讓人欣慰的是,它將 ProMotion 高更新率技術和 Always On Display 功能都加入了 。
在設定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關鍵點:Air 為了追求極致輕薄 , 取消了實體的 SIM 卡卡槽 , 可能是為了在內部塞入更多的電池 。 因此,它只支援 eSIM 。 這點在使用前絕對需要知道 。 特別是在台灣,eSIM 的政策目前還很不友善 。 每次更換手機,電信商都會收取約 300 元的手續費 , 即使第一次可能是免費的 。 如果你是一個經常更換手機的用戶,真的需要好好考慮這一點 。
手機設定完成後 , 進入歡迎使用的介面 。 說實話,我個人覺得這次的歡迎介面設計不是很好看 。 特別是那個圓弧設計 , 剛才我把手機放在桌上時,還以為我的螢幕裂開了,真的嚇了一跳 。
解鎖方面 , 它取消了上滑的解鎖方式,改為按下按鈕 。 解鎖機制依然是使用 Face ID 。 動態島的功能也保留了 , 你可以戳一下這個島,它會變大 , 算是個舒壓小工具 。 我認為如果它能夠在側邊這個位置 , 將相機控制按鈕拔掉 , 改成指紋解鎖 , 體驗會更好 。

單鏡頭下的拍攝痛點:缺乏超廣角與微距能力

接著來看看相機的使用介面 。 由於它只有一顆鏡頭 , 所以打開相機時只會顯示一倍和兩倍的選項 。 如果我將它完全放大,它最大的望遠距離是 10 倍 , 採用的是數位變焦的方案 。
我發現相機預設會開啟原況模式(Live Photo) , 我個人非常不喜歡,希望能預設關閉 。
因為缺乏第二顆鏡頭,它沒辦法做到超廣角拍攝 , 這就讓你在構圖上如果需要廣角,會受到限制 。 更讓人難過的是,它的 最短對焦距離也相當遠 。 你看,這麼遠的距離才能對焦 , 它無法進行微距拍攝 。 雖然可以用兩倍變焦去拉近 , 但感覺上並不是那麼近 。
錄影功能方面 , 最遠的對焦距離是 6 倍 , 最高支援 4K 60 影格 , 但它沒有提供 4K 120 影格的選擇 。 只有一顆鏡頭真的讓我感到比較痛苦 。
例如 S25 Edge 至少有兩顆鏡頭 , 它提供了超廣角 。 超廣角的那種視覺張力 , 是數位變焦無法模擬出來的 , 必須要硬體去支援 。 這也是為什麼我當初在開箱 S25 Edge 時,會說「給到超廣角真佛心」 。 現在看到蘋果採用單鏡頭,你或許就明白了我的意思 。

A19 Pro 處理器閹割版?揭秘 N1 與 C1X 雙晶片

接著來看這款手機的規格 。 它的處理器一樣是給到了 A19 Pro , 感覺是最旗艦的處理器 。 但它依舊是稍微有點閹割的版本 : 它配備了 六顆 CPU 核心加上五顆 GPU 核心 。 而真正的 Pro 系列則是六顆 CPU 加上六顆 GPU 。 因此,Air 比 Pro 系列少了一核心的 GPU 。
記憶體部分則是 12GB 。 比較特別的是,這次 Air 內建了兩個新的晶片:N1 晶片C1X 晶片 。 N1 晶片主要負責近距離傳輸 , 像是 Wi-Fi 7、藍牙 6 和 Thread 等技術 。 C1X 晶片則是主要負責 4G 和 5G 的行動數據 。 官網特別宣稱 C1X 晶片可以達到更省電的效果 。 之後我會在實際使用時,觀察它的穩定度與續航表現 。
這裡要再次強調規格上最重要的一點:這款手機只支援 eSIM 。 這是蘋果比較強硬的決定 。

高定價下的市場策略:iPhone Air 是否是另一個「升級陷阱」?

這款 iPhone Air 的起售價是 新台幣 36,900 元 。 說實話,這個定價是相當高的 。 蘋果的主要目的應該是想讓它取代過去的 Plus 系列 。
但從目前的市場銷量來看,表現似乎不太理想 。 我記得前幾天去看,都還有現貨 , 購買後隔天或隔兩天就可以拿到 。 這點讓人覺得比較可惜 。
購買這支手機,某種程度上帶有「炫富」的性質 。 畢竟花 36,900 元買一支單鏡頭手機 。 更炫富的,是搭配它的專用行動電源 。 蘋果還專門出了一款 Air 專用的行動電源 , 價格高達 3000 多塊 。
我個人認為,蘋果的政策可能是在 故意製造一些痛點 。 像是它只有單揚聲器 , 單鏡頭 , 並且是 eSIM only 。 如果原本想買 Plus 系列,看中大螢幕的消費者 , 當他們看到這些痛點後 , 蘋果就會順勢將他們推向 Pro Max 系列 。 這就有點像是 「升級陷阱」 的感覺 , 讓你一步一步地升級上去 , 覺得「反正再加點錢就 Pro Max 了嘛」 。

初步總結與後續追蹤

初步上手來看,我個人覺得 iPhone Air 要取代 Plus 系列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接下來我也會實際使用這款手機一段時間 。 如果你有任何想知道的問題,或是想幫我補充、糾正我說錯的地方 , 都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 。
2025-10-03 18:36 發佈
HaveFunYTChannel wrote:
iPhone Air...(恕刪)


分析的很到位,加分先👍🏻😂

唯一不認同的就是「顏值擔當」?!
美醜很主觀的,明明奇醜無比,
滿滿山寨機廉價感,卻硬要尬吹,
我實在獸不鳥⋯⋯😅🙈
Gavin G

比起Pro,我更喜歡Air[大笑]

2025-10-06 9:44
法客 wrote:
分析的很到位,加分先...(恕刪)


我覺得air起碼比pm好看多了,上禮拜到一隻pm,最後還是退了,

打算明年買摺疊蘋果。
HaveFunYTChannel wrote:
iPhone Air...(恕刪)

愛這一支真的很有錢。接近頭等艙卻比經濟艙要爛
tony2005sa25

買到撞到[大笑]

2025-10-07 17:09
渡邊純一

很喜歡Air設計和質感.但實際把玩後.手持重心和單聲道喇吧及純ESIM無實體SIN卡槽滿勸退我說.當然價格也是

2025-10-09 23:0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