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支iPhone 11 PRO MAX 靜態、動態影像怎麼差這麼多!?

以下兩張圖都是同一時間同一支iPhone 拍攝出來,差別只在於一張是拍攝靜態照片,另一張是拍攝動態影像後直接截圖,可以說都是直出無後製影像,你看得出那一張是靜態照片、那一張是動態影像嗎?


 同一支iPhone 11 PRO MAX 靜態、動態影像怎麼差這麼多!?
怎麼同一支手機一個靜態一個動態差這麼多?!


同一支iPhone 11 PRO MAX 靜態、動態影像怎麼差這麼多!?
怎麼同一支手機一個靜態一個動態差這麼多?!

最大差別在於「合成後製」,是的!使用iPhone 11 PRO拍攝靜態照片時,按下快門的瞬間,它已經幫你做好合成了;這次iPhone 夜景攝影的原理,是利用你開啟相機對準拍攝景象時,它就開始紀錄影像,所以當你按下快門時,已經有多張影像在處理中,運用新的A13處理器效能,讓你在光線足夠的環境下,一瞬間就完成合成+拍攝;所以當你在光線昏暗的環境下拍攝靜態照片,iPhone 11 PRO就會把拍攝秒數拉長,增加拍攝影像參數,而iPhone 11利用第一張影像為影像結構基準,後續多張影像則紀錄亮面與暗面影像做合成,所以在昏暗場合下,拍攝時秒數設定會跑出來,一般手持時最長秒數不超過8秒,如果有三腳架時則可延長的30秒拍攝,所以可以拍出星空影像。

靜態照片基本上就是利用機器本身後製與效能來幫你製造出穩定的影像,這也是為什麼動態攝影成像無法像靜態成像如此穩定的原因,因為拍攝動態影像時,1秒必須「最少紀錄」30張至60張影像、甚至120張影像,才會構成影片,如果靜態照片後製合成的工作換成動態影像上,那要增加的效能有多恐怖!至少現在的iPhone 11 PRO還沒法辦到🤔

但iPhone 11 PRO在動態攝影上的進步與穩定,在影像工作上已經足以擔當重任,但必須有一觀念先建立,什麼樣的器材規格可以做到什麼影像規格,不要妄想用小刀打恐龍,新聞消息中看到哪個知名導演用iPhone 拍電影、拍MV,就認為iPhone無所不能,基本上影像工作就是紀錄光影的工作,我們看不到拍攝現場背後有多龐大的燈光設備、週邊設備在支撐著高階影像的紀錄,而後製又是另一個高階工作的領域,未來有機會我們再做分享與先進交流。

以下是此篇原文出處,歡迎追蹤指教⬇️
https://reurl.cc/W4RgXL
2019-10-28 0:07 發佈
eric7326 wrote:
那要增加的效能有多恐怖!至少現在的iPhone 11 PRO還沒法辦到🤔...(恕刪)

其實這最大的瓶頸問題不是在CPU效能
而是在影片容量,以及傳輸介面與儲存端的寫入速度...

現在手機已經能做到影片即時背景虛化 or 即時去背處理了 ...
(效能不是問題,只有演算法完美不完美的問題...)
但是要做到同時間多張合成降噪的影片,
目前最類似的功能就是HDR video,但要再增加合成張數,就會有物理上的難度...
直接開放RAW Video 會是比較合理的做法...
(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卡到 :影片容量,以及傳輸介面與儲存端的寫入速度這道高牆...)


不然就是等 VVC(Versatile Video Coding , H.266) 配套的系統正式商品化....看看畫質還能再提升多少...
(可望在2020年下半年標準化...)
在此之前,加大感光元件大小還是會成為較佳的錄影畫質提升的解決方案...



eric7326 wrote:
怎麼同一支手機一個靜態一個動態差這麼多?!...(恕刪)

不只是合成後製影響畫質,照片跟影片的解析度也有差...
影像世代不管怎樣演進,H.264 > H.265 > H.266 > ...
同一個相機,影片永遠不可能在畫質上做到跟照片一樣好...
(除非那是一台本來就沒有純照相功能的錄影機,只能夠透過影片截圖...)
這不是常識嗎?
lfjadsflk wrote:

其實這最大的瓶頸問...(恕刪)


您點出很關鍵的因素,像電視台廣播級攝影機,我們選用記憶載體非常重要,原因在「碼流」,因為紀錄的細節越多,每秒所記錄下的檔案越大;製作影像流程中,每一個程序都關乎其微,無論前期企劃制定發想、中期攝影工程、後期剪輯動畫包裝製作,每一個步驟都可能產生問題,如何減少問題產生,流程與觀念建立非常重要,謝謝您所提供的內容。
晨曦曉月 wrote:
這不是常識嗎?


常識是從知識建立起,希望透過分享與討論,進而熟悉手上所使用器材特性,減少問題發生。
eric7326 wrote:
以下兩張圖都是同一時...(恕刪)


記一下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