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安卓永遠無法超越iPhone的地方

lfjadsflk wrote:
Pixel4外觀流出...(恕刪)


這麼說,突然在想iPhone11系列還有什麼可以被抄襲的

夜幕綠這個顏色與一體成形的玻璃不錯
真心覺得為了幾萬塊的手機吵這些有的沒的也很膚淺,手機這種東西只是輔助而已,不管是Android或是iOS,只要使用者覺得習慣、喜歡、順手,那就是一個好系統。
9006108 wrote:
我想要知道APP 雙...(恕刪)
iPadOS中有了
還在Beta中要用開發者帳號來刷機
Linode wrote:
真心覺得為了幾萬塊的...(恕刪)


對啊,知名度,市佔率,銷量 是甚麽東西,能吃嗎? 我只知道好用順手就是好手機。
精品有分很多種

舉例兩個台灣算蠻潮流的 Burberry Coach
多數來說 皮製品是Burberry等級要高不少
但還是有不少產品是Coach做得比較好
這是在台灣的狀況

在其他多數國家 Burberry的地位遠大於Coach
前者 只要是過季品或是瑕疵 就是銷毀 且嚴格執行
後者 卻會把多數過季品流入Outlet 甚至為了Outlet推出產品
不難看出 前者維護品牌形象的決心強烈 後者則相對親切

Apple 不論是在手機 甚至到電腦 及OS方面 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多數的人應該不知道 Apple對於電腦能夠衍生至此 有非常巨大的貢獻
相對其他手機品牌? Asus? 還有呢? Asus也不過只是搭著便船罷了
三星還多少有點硬件的創造 而索尼等等二線品牌 甚至可以用雜種來形容
但能跟Microsoft相提並論的? 難道不就是Apple嗎?

這是歷史品牌定位 光是這點 Apple 的優勢非常巨大

其次 是Apple在OS上的堅持 堅決使用自己製作的iOS 好比Windows 要花錢的
而其餘的手機 撇除掉大陸部分 超過90%都是使用Android 好比Linux 是免費的
3C這種東西 是軟體配合硬體 還是硬體配合軟體 我想差異也是相當巨大
要來探討為甚麼三星不自製OS? Sony為什麼不自製OS? Asus為什麼不自製OS?
花費阿 Apple過去花費了多少資源去做OS 其他品牌卻只想搭順風車 這不就是差異?

好比原廠的名牌服飾 相比用更高手藝更高品質做出的仿製品
但 ... 有人會認為後者更有價值?
實際上 後者的品質可能遠高於前者 但後者的價值卻遠低於前者 這也是差異

我用一樣的牛奶 一樣的茶葉 做出來的奶茶 賣你30塊 你不見得會想買
但50嵐跟我完全一模一樣的材料做出來的奶茶 賣你60塊 你卻會買單
差異在哪裡? 後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資源去經營出的品牌影響力 就這麼簡單
一大堆商業書籍都在說明品牌影響力 就只有樓主這種落後的人還在問差異在哪裡
時代不同了好嗎

看看Apple 自己製造手機 自己製造OS 彼此配合得相當好
看看新iOS更新名單 還有多少4年以前的系列 而Android陣營呢? 甚至有些新機沒一年就被當孤兒了
手機不光是新機的硬體規格不斷地在更新 連軟體也是一直在強化
實際上 iOS是貴了一點 使用年限卻超長 身邊還有人在使用iphone 5S 今年還是不打算換
6年了耶 而且數量不在少數 誰來舉例一下Android手機用超過5年且又是多數的?
或許5S在當時的售價是高了一些 當時台幣要破20K 隨便都能買一隻安卓旗艦機 還有找不少
但實際來算 平均每一個月花費在買手機上的錢 難道後者有比較省嗎? 並沒有吧
拒買韓國貨,如果你還在哈韓就不要怪台灣經濟差,因為你就是罪魁禍首.
pug888kimo wrote:
大大可能要查一查,真正觸控手機且量產上市,並具市場規模的應該就是2003的Windows Mobile,當時Pocket PC及Pocket PC Phone系列,可是轟轟烈烈的,不要說外國牌子的,2004台灣多普達的神機818,828那是不輸給iphone的市場熱度。
看看以下01網站的介紹吧,那可是當時的當紅旗艦機,雖然當時科技沒有電容屏,但電阻屏依然可以滿足當時的觸控應用。
還有當時裝個papago的app來當衛星導航,可是人人裝機的必備功能。
下面2004時的文章
巴掌大的 Dopod 818 給您不只巴掌大的功能和樂趣-硬體外觀篇
下面2006時的文章
[至尊對決] O2 atom VS Dopod 818pro
2007iphone雖然率先使用電容屏,但iphone真的不是觸控手機的鼻祖,微軟才是。
問題是微軟把筆做死了

這個分界是電阻觸控跟電容觸控
以前電阻觸控 每台都要配筆

由於Palm的策略錯誤 為了能跑多媒體的新系統 放棄舊系統版本百萬軟體
導致新系統軟體歸零跟微軟平起平坐下 輸給微軟桌機系統市佔率的軟體開發

在Palm落敗後 微軟將筆推向螢幕翻轉的平板筆電
由於微軟沒有為平板開發專用介面 以及軟體開發商依然使用桌機系統開發軟體
沒有為筆的專門用途發展
在哀鳳以及哀配出來後 沒兩年馬上消聲匿跡到沒人想出這種產品
板上還有工人社?這種大受好評的產品 現在回頭看 他的翻轉 觸控與筆用了幾次?
還不是當作筆電用

筋骨神醫 wrote:
我是個視障朋友。在十年前就開始使用iphone 4了。
到如今,仍然沒有一家手機廠商能做的像iphone 一樣。將不方便人士的功能設計的那麼穩定與直覺。
三星算是安卓系統中的標杆了。但仍然是無法像iphone 那樣將開啓語音導覧程式。便利快速又直覺的設計做在手機上。
低視能的人或許還能憑藉着,微弱的視力用力的找一下打開語音程式的開關。但是,全盲的人就一定要請朋友或家人協助才能正常的使用手機。而有時候語音對一般人或較安靜的環境會造成困擾。也唯有蘋果可以按指紋TOUCH或側邊按扭三下就關閉語音或開啓。'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眾設計。10年前蘋果就做好了。而我們視障朋友想逃離蘋果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一家手機願意投資或着重在小眾人的需求上。去做設計或調校。
或許幾十年後會做,不過,蘋果領先的製造設計概念,其實才是這家公司真正的資本與特色。...(恕刪)
這在Mac OS9(約1995年)的時候 桌機系統就內建了
經過旁人最適化的設定 與 一定的訓練 盲人也能用電腦

在當時微軟XP上 想要有類似效果 別做夢了

OSX之後 這些功能從OS9搬來 再轉移到iOS上


OSX上的系統設定中 輔助使用

                              彈幕濃!
characters wrote:
20年前,Nokia的使用者也發過類似的文
20年後你再回頭來看看iphone是不是仍然top1
Nokia是產品完全被取代 導致沒有銷售量獲取利潤
最終公司縮小規模到近乎倒掉
連被認為手機下一代的黑莓 也是因為哀鳳取代了銷售量而沒有獲取利益

同樣的 如果有能完全取代哀鳳的裝置出現 安卓也一樣會被取代掉

------------------------

當初谷歌原先要抄的是黑莓的微縮鍵盤與黑莓系統使用方式
看到蘋果哀鳳後 才轉換方向變成今日的安卓

沒有蘋果iOS這種劃時代的操作整合
現在智慧手機市場可能就是黑莓10%與谷歌抄黑莓的產品80%
類似蘋果現在這種市佔比例

能有安卓用 還要謝謝蘋果iOS這種劃時代的操作整合被谷歌給抄走
                              彈幕濃!
◎CPU效能:同期安卓約只有60~80%性能
安卓即使以每年進步20%來看待(算進步非常大 intel每年牙膏也才7~10%)
這20~40%的效能差距效能蘋果當然可以領先1~2年 今年買的安著效能等於兩年前的蘋果
所以蘋果用四年效能才等於你剛買安卓旗艦效能
剛買的安卓旗艦手機要用兩年 兩年前的蘋果也能再繼續用兩年 2年vs4年

另外蘋果CPU可以說是接近軍規產品 買下的CPU公司前身是設計導彈控制晶片 還被美國五角大廈關切過
◎GPU效能:同上

◎系統效率:系統太多優點了 節能 記憶體管控 軟體服務 背景處理
◎省電能力:系統節能優秀使得哀鳳用起來非常省電
在所有網紅耗電測試中以「蓄電量/使用時間」去算出的每分鐘耗電量
在所有手機中哀鳳大多都是耗電最低
小電池有著不輸安卓大電池手機的續航
◎電池耐用性:安卓大概兩年就有明顯衰退 除了電池品質沒蘋果好之外 原因跟前面講的有關
太耗電了 電池循環次數高 當然蓄電能力就下降得快
電池大充電慢 所以要高瓦快充不然電池充不飽
然後高瓦充電電池只會死更快 惡性循環
(以前蘋果行動電源被笑尿袋 安卓說換電池就好
兩者生態不同 原因就是安卓大電池又耗電快 一個行動電源當時又是5W充電標準
根本餵不飽一天電力需求 只能帶電池出門)
蘋果通常用兩年 會知道衰退但是不多 續電量都約有80%左右

◎記憶體管控:記憶體是較小 但是因為管控好可以跟安卓大容量記憶體有相同的使用體驗
◎嚴格的軟體商店:前面記憶體能省用 這佔很大功勞 關閉不必要服務簡化程序使用 省下大量記憶體
減少病毒流竄 以及大量軟體提供使用


基本上
安卓系統本身太消耗資源
攜帶裝置在每分電力使用斤斤計較下 在系統大戰中早就落敗了
不管再怎樣節省成本 也不會比哀鳳低

尤其是省電能力 安卓系統增加越多功能 只會更耗電而已
導致安卓螢幕越來越大 才能裝大電池 成本越來越高 結果效能只有蘋果60~80%
這效能剛好用兩年電池掰系統卡 可以換機了

蘋果不使用公用規格 跟廠商開規格都是要拿想要的先進規格 要廠商設法做出來
跟一堆廠商還在採用十幾年前標準零件的公用規格相比 一堆硬體隱藏功能早就比起安卓要先進多了
對電子零件有研究的人都要去拆哀鳳零件出來研究
為什麼用上這零件 這新編號的零件有什麼特殊規格

在硬體工藝上 在系統調教 在軟體有眾多開發商
還可以整合平板筆電桌機等周邊同步

這些都是安卓做不到的事情
                              彈幕濃!
b093232 wrote:
應該這樣說吧!以前的iPhone上所使用的科技,不一定是最新,但是一定做到最好,我用過3GS、4S、5S、i8,真的有越用越回去的感覺,我個人覺得5S以後的都很鳥,看同事再用其他牌的Android手機,真心覺得使用上沒比iPhone差,除了一些較低階的手機,要是旗艦機都還不錯,最近看同事的華為拍照,還有note10的小筆真的有讓我驚艷到,拍照完馬上用筆註記再用Line或唯信傳出,工作上的便利性真的不錯。


我認為iphone贏最多的時代 是在3GS...

當時的時空背景 有用過的就知道 的的確確是屌打當時尚未成熟的android好幾條街

不過現在...

建議還是去玩玩看 人家的相機都玩到甚麼程度了 各式隱藏翻轉的機型也都有

note系列 筆到底玩到甚麼程度
籌碼集中贏 - http://stocklog.ifa888.com
skiiks wrote:
◎CPU...(恕刪)

說的仔細又詳盡,且中肯
也來說說安卓同樣議題上的優點

◎CPU效能:同期安卓約只有60~80%性能
目前S855+配上良好的溫控可以百分之百發揮效能,但雙層主板的iPhone xs/xs max常會降頻

◎GPU效能:同上

◎系統效率:
現在有些廠牌有良好的自啟動管理、背景處理管理(包含可設置背置應用可留到幾個)、詳盡的各種管控手段
缺點是不夠簡單與自動,優點是彈性大,可依自己需求設定

且有些安卓機給到12GB RAM,那種隨時程式都能秒開,而不用重新讀取的感覺真好
可惜的是不是每家12GB RAM都有很好的效果
安卓的ROM優化程度相差甚大

NVME的架構還是遠超安卓
安卓目前頂多就是UFS3.1+F2FS,還能勉強看到車尾燈

◎省電能力:
可惜一旦開始玩遊戲,這省電能力就跟不上電池的消耗了
回歸源頭,還是需要大電量,高速充電

慢充的好處是電池的實際效能與生命週期會比較長
但30~45W的快充與超大電池,更有感

有些安卓手機的省電能力也是很強悍
如華為的kirin 980機種

有安全感,不用帶行動電源的手機中
iPhone xs max勉強算一個,齊平的還有NOTE系列
但安卓P30P,ROG2,ZENFONE6,mate 20 pro,iqoo都有更佳的電力體驗
安卓機,說電力這事情…優劣甚大
iPhone有做到一個最平衡的取捨
但現在重量也來到226克了


◎電池耐用性:現在iphone也開始導入快充了,後續再看看吧,這點可惜我手機很少用超過3個月


◎記憶體管控:不太喜歡有些程式會被背景化,要重新讀取的感覺
在不使用記憶體做為常用軟體緩存的情況下,iPhone確實是載入程式最快的
安卓大概要8G以上機種才有接近的體驗,6G就常常在殺背景了,又不夠多的記憶體來加速常用程式載入
我用12GB的安卓機時,常態使用的RAM大約是8~9GB,一大部份是用來加速程式載入的
而iPhone…還不需靠記憶來加速載入

◎嚴格的軟體商店:劣質的軟體少很多,但自從iPhone X之後,APP操作的統一性就不夠嚴格了,還有bar的隱藏,也不是每個軟體都能很好的呈現,少很多劣質軟體的同時,也少了一些特殊功能的軟體

安卓系統本身太消耗資源(S855,andriod9後的高規安卓機,已經沒有這種感覺了)

蘋果採購與用料確實是高規,很多安卓做不到這種細節要求

軟體眾多開發商-大眾化與奇怪的程式安卓反而更多,而專業化的程式 ios更好用

整合平板筆電桌機等周邊同步
iCloud的同步優勢現在google chrome/相簿/雲端硬碟也不弱
airdrop,解鎖,airpod共生,facetime,訊息,mac上接聽,watch連動
上述那些優點,慢慢的在安卓上也看到了進展,也都有類似的解決方式
但都沒有整合好就是了
印象挺好的有LG 的 AIR DRIVE
三星的DEX與WIN10連動
ROG2的桌上型基座連接能力

而且安卓與電腦之間的檔案管理目前遠勝iPhone的

iPhone依舊強大,只是他的精雕細琢要都有品味到的,才有感
如果這次不會發生過熱降頻、且我能適應iPhone的OLED螢幕
我也超想回來用iPhone 11 Pro Max,且今年就不想再一直換機了,有點累了
iPhone如果認真要寫,細節上還有很多安卓機沒做到的事情
但安卓也終於進步到不再是 用不下去的手機了,且還有許多奇怪的優點會出現
百花齊放,依各種不同類型需求去做,也不是iPhone會做的事情
就交給安卓了

如果iPhone全部的專業細節都是你在乎且有用到的
其實iPhone才是最便宜的整合機種

一早睡醒,打了一篇廢文,自己想刪,又覺得字也打好多了…就留著吧
  • 32
內文搜尋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