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轉載:說說為啥沒必要糾結於14nm還是16nm的CPU


(本篇原文出自: http://bbs.feng.com/read-htm-tid-9914727.html )


轉載僅供參考,以下為原文:
------------------------------------------------------------------------


看不少人都糾結14nm和16nm工藝的CPU,其實大可不必。我就簡單講講我的認識,拋磚引玉。

首先大家都認為尺寸越小性能越好,越省電。這個認識在跨代的工藝上是成立的,但是在同一代的工藝上就未必了。14nm和16nm其實是同一代工藝。那為什麼同一代工藝會有不同名稱呢?

這個其實更多的是一個商業競爭策略的問題。最早的時候,大家都是遵循摩爾定律,每一代差0.7倍。所以大家都是從0.25 -> 0.13 -> 90nm -> 65nm -> 45nm這麼一路下來的。但是呢,TSMC(台積電,簡稱T)在45nm的時候搞了個妖蛾子的40nm。明面上是說老子工藝牛,相同的性能,但是能夠更小的面積,兩個字省錢。實際上呢,一旦你按照T的40nm工藝設計了芯片,就不可能輕易轉到其它工廠的45nm工藝上,因為設計規則差距比較大。這就打亂了其它代工廠的研發腳步。同樣的就是28nm,其實就是32nm乘上0.9。那麼尺寸真的有差距麼?舉個例子,有家代工廠有32nm和28nm兩個工藝,照理柵極一個應該是32nm一個應該是28nm,但是呢他們家的28nm的設計規則上寫明28nm工藝的真正柵極是在32nm的基礎上乘以0.9再加上3nm,所以還是32nm。。。再舉個例子,ST搞了個22FDSOI,其實柵極的長度是28nm,只是說通過FDSOI,可以實現和22nm器件相似的性能。因此,14nm和16nm的芯片,從技術上來說,做device的完全可以把器件性能調到一樣。

轉載:說說為啥沒必要糾結於14nm還是16nm的CPU


其次從設計的角度,如果芯片構架一樣,那麼性能的差距就主要通過頻率來體現。所以只要T和棒子的芯片頻率一樣,那麼性能就應該一樣。另一方面,考慮到6s+的大屏幕,我覺得T的芯片性能至少是不弱於棒子的。有人糾結是不是14nm的性能相同的情況下漏電少,所以要用在電池容量小的6s上。我不這樣認為,如果14nm那麼好,為什麼6s+上不用呢?不是更應該用麼?要知道T的東西可不便宜。退一萬步講,就算14nm的芯片更省電,只要蘋果不讓你超頻,你還是享受不了更高的性能。其實芯片的漏電和屏幕的耗電比起來還是小頭,真正制約手機芯片漏電的是散熱。QTI的810被人主要詬病的就是發熱。

有人覺得棒子的14nm量產早,肯定性能更好。其實不是這樣的。三星這兩代工藝的研發我都有了解,我可以說三星是通過犧牲整個20nm工藝做到的。T為什麼投產16nm晚?因為T最先研發完成20nm,既然交了學費就要賺回來。全世界20nm工藝就T一家,結果就是產能被佔滿,連QTI這樣的大公司都拿不到產能。所以T一來根本沒有足夠的設備去研發和轉產16nm;二來按正常節奏也不需要那麼早投產14/16nm,不乘機賺個盆滿缽滿怎麼行?而三星的20nm研發其實是延期的(對半導體業界來說就是失敗了),所以丟掉了蘋果的所有訂單。三星的做法就是放棄20nm,直接上14nm,這意味著幾十億美金打水漂。T為了不被拉下,他的16nm其實是20nm FinFET化,趕鴨子上架,而16nm+才是真正成熟的工藝,就像三星的LPE和LPP。其實從工藝技術和管理能力上來講,T都是最強的,連intel都不敢說強過他。誠然intel技術領先,但要知道intel基本只給自己生產芯片,這意味著如果他工藝上什麼問題搞不定可以通過設計補,而且產品數量也不多。T就不同了,雖然也可以讓設計公司改,但代工廠畢竟不如自己的工廠強勢,而且T的產品數量要多得多,更考驗管理。三星在工藝方面,純粹particle的管控是不輸於T的,畢竟都是東方人,比較適應軍事化管理。三星的弱點在於PDK,也就是device,所以需要設計公司比較多的協助,因此你看三星基本沒有幾個客戶,就幾個大公司。

回過頭來講講蘋果為啥會讓兩家同時供貨。對於任何企業來說,單一供貨商都是十分危險,容易被掐脖子,同時不容易壓低成本。其實蘋果在歐美企業裡更像台企(在蘋果工作的同學們自己說的)。只要性能滿足要求,就盡量壓低成本。T的價格是非常貴的,在整個半導體代工業只有5%的利潤的現在,T維持著20%的利潤。據我所知,三星為了搶單,幾乎是貼著成本在賣,價格只有T的七成。所以無論是出於平衡供應商,還是壓價的角度,蘋果就很正常地選擇了兩家一起上。

最後,我在去年底退出三星項目的時候,當時的情況是三星的器件性能還弱於T,但是已經有yield了。不過對於三星和T這種級別的公司來說,有yield不是問題,device的調校才是難點。

其實14nm或者16nm都是對20nm的巨大飛躍,所以我寧可用龜速的iphone4熬一年也不買6而等6s。而這兩者之間的差距,相比而言,可以說很小了。


2015-10-09 21:11 發佈
文章關鍵字 14nm CPU 14 16
但我覺得
我是不想花個兩三萬買個暖暖包啊
感覺還蠻有道理的,也許兩者之間的差異真的微乎極微~
just4funtw wrote:
(本篇原文出自: http...(恕刪)


測試結過光是電量跟溫度就讓人不會覺得是差異小!

just4funtw wrote:
(本篇原文出自: http...(恕刪)


要轉貼大陸文章前
用詞還是有修一下
不然很不好看懂

這篇只是再解釋蘋果為什麼要選用"雙供應商"而已
這也沒錯,在商言商,除了維持住量能之外
最重要的是透過兩家供應商來互相制衡價格
這大概也只有iphone這支賣到創造人類歷史的手機能辦到

問題在於「雙供應商沒問題」
在於兩家提供的東西有了"質量"差距

理論上,14nm一定會比16nm好
(die小,省電,低溫)
三星從28nm跳到14nm,獨步全球
但背後也牽扯了TSMC跟SSS的商業洩密案
這個新聞都有,可以去google一下
但現在三星的14nm在"較重度使用"的情況下
卻比TSMC的16nm差
應該就是漏電無法降低
所以用高效能使用,發熱越多,耗電越大
這跟三星的良率有關

傳聞(我只能說傳聞,哈哈)
三星主接了A9
因為用非常便宜的價格承接
(對岸說賠本價,我不是不相信,但絕對比TSMC便宜非常多)
但良率遲遲拉不上來
TSMC在蘋果的議價過程非常死硬
所以才會拿到比較少的單

當然兩家的東西都通過的apple的要求
Apple這種公司不會拿當家產品開玩笑
但半導體的產品,就算通通都通過了良率(標準)
潛力的體質還是不同,這也是TSMC的水準所在
所以Apple的聲明稿才會說在"極限使用的情況下"
會有電量2-3%的差距,一般消費者不須緊張

但.....這種東西要實際跑一跑才知道
如果是不間斷跑分軟體,那我就真的覺得是"非一般使用者"
但從國外的另一隻測試影片「30分鐘縮時」「10分鐘4K」「把10分鐘4K壓到imovie」
就誕生了將近20%的落差,這種落差要說"非正常使用"
蘋果也太樂天了
難不成你要跟消費者說
如果你是"重度使用者"要買TSMC版喔

反正再來很多人都會有開箱文
應該很快會有影片+遊戲更多的對比
看完在糾結吧
(影片應該是差距不大,遊戲就很難說了)

對了A10 TSMC再弄了
聽說是"革命性的CPU"

cloudxp wrote:
要轉貼大陸文章前用...(恕刪)

最後一句A10是革命性的CPU這句話可以省了
ARM架構再怎麼革命現階段還是ARM
這句話讓我想到一位仁兄異想天開真以為A9屌打桌面級i7
看著geekbench 3的分數就高潮,誰知道其他測試下來大概只有第一代第二代i3等級
等到哪天MS的上的軟體都能在ARM上面跑再來討論革命性ARM吧
這篇文章是當初大家都在說三星14nm比台GG16nm好時,寫出來的文章,
主要是想表達台GG不差,
但現在實測是台GG不但不差,反而比三星好,
樓主轉PO這篇,實在是沒什麼意思。
在意CPU
要求GG晶片
只是剛好而已

這次要讓蘋果知道
要在消費者想到之前
就把事情做好
不是消費者沒發現
就裝不知道擺爛
堅持在COST DOWN

w63201784 wrote:
最後一句A10是革...(恕刪)


不確定你對ARM vs X86有多少了解,有興趣你可以參考一下這篇文章,它有一些粗淺的介紹去比較這兩種構造,結論是,在mobile devices這個領域,考量到ARM的卓越的power/performance efficiency,ARM是leader,我想上面的網友的所謂革命性CPU只的也是針對mobile devices上的一個創新,我從不懷疑它,考量到ARM到目前為止的一些innovation,小意見,參考一下。

http://www.androidauthority.com/arm-vs-x86-key-differences-explained-568718/
所以結論是 不能酸韓國的晶片 輸台灣 T廠是這個意思嗎
無論如何就是要替 差 韓 平反嗎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