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對手,只知道比較CPU/像素/畫素 的數值
Apple 從不直接提一些無意義的數字 ,像是幾核、多少RAM,他們追求的是對使用者有意義的規格
The results confirm what users believe about the devices, and they highlight a feature that is usually left out of technical comparisons.
Android 反應相對差,很多人以為只是OS的問題,然而事實上,連硬體上也是問題
Apple的產品只要是重要的,向來都追求好料,即便沒有拿來做廣告
PC/Android 的產品,則是CP值比較表上沒辦法表現的規格,一概都偷料
只知道比RAM有多少,不比RAM的好壞
只知道比面版幾個畫素,不比畫質好壞
只知道比Camera是多少像素,不比成像的好壞
只知道比較面板是幾吋的,比管Touch反應時間 有多差
Android 機器的現況,就是PC產業重來一次而已,一樣的Race to bottom 的 Game...
反而大家以為*已經輸掉的* Mac 平台,賺的錢多,不斷創新
PC V.S. Mac ... 到底誰輸了??
有很多人簡單地認為
Android V.S. iPhone 會重覆 PC V.S. Mac
先不討論是不會重來一次,現在的 PC 界的情況,真的勝了 Mac ? PC 界現在有多慘,
就像 Tim Cook 說的,他們不做 Junk Business... 所以netbook的笑話,他們是不的去幹的
Apple產品一向宣傳的都是『使用體驗』,例如800萬畫素相機,Apple會告訴你它可以做什麼、你可以用它改變什麼,而不是只跟你說800萬畫素這數字很了不起。
的確,買Apple產品的人會發現只要專心在享受Apple打造的使用體驗,從小細節就考慮到使用者的實際感受,根本不用去管它CPU幾核的,那是一種普通使用者(沒有研究過UI設計的人)可能說不上來的差異,你用過一次就會覺得莫名的很爽很順,設計功力就在這些地方呈現。也正因如此的策略,Apple永遠會被酸規格不如人,因為其他更高規格的對手也沒能打造出比Apple更成功的使用體驗,高下立判了吧?
另外,很多人抱怨的iTunes,是因為搞不清楚Apple的理念是把iTunes當成多媒體資料庫中心(包含管理、購買),它才是主角,iDevice的開發理念是當成iTunes的攜帶式載體,這點跟其他陣營以裝置為主角、軟體為輔助的概念完全倒過來,所以多少人罵iTunes是多餘的、難搞的軟體,也別怪Apple不理你,是罵的人自己搞不清楚狀況吧,你不能接受這樣的理念,那何不改用別的陣營的產品。
以下節錄自:
原创:苹果app开发者对iPhone5s 64位程序和iphone5 32位程序的初步性能测试, 以程序开发者角度
"樓主神奇的發現為64位優化後的程序在iphone5s上內存佔用為8.1MB
而在iphone5上為9.9MB.這個結果大跌眼鏡,
沒有說錯, 5s在程序待機情況下居然佔用更小的內存,
看來新的蘋果編譯器還是不吭爹的,
具體原因後面再分析.
再說CPU佔用,雙方都差不多, 5s的在3%-5%的區間, 5在5%-7%的區間,
5s略有優勢而且平穩很多,不會有跳突的情況.看來待機狀態下5s勝出了.
說道內存這裡有個題外話,大家一直在討論5s的內存是1G還是2G,
以我的開發經驗來看,除非是渲染很複雜的3D程序在ipad retina的高分辨率下運行,
大家才需要超過512的內存,
實際上iPhone設備上開發者只要對程序用心優化過解決了所有洩露問題(這個太專業不討論),
程序本身內存佔用很少超過100MB.
但是如果把程序移植到Android的時候,
由於往往要加上吸費功能至少後台植入隱藏廣告或者公開的廣告瀏覽(這個是Android開發的潛規則),
優化也是一筆帶過, 100MB的內存佔用至少跳到300MB.
所以安卓系統2G內存是必須的!
在IOS為什麼不能添加吸費和其他流氓功能呢?不是我不想啊,呵呵"
--
以上是對岸友站開發者的文章說明了使用者體驗背後的細節,
5S 是64位元的OS, 背景app的 ram佔用更小了;
有JB就知道, iOS工作列背景排了數十個app,
其實只是前面幾個持續佔用RAM,
每次開新的app, 若RAM不夠系統就把最舊的背景app踢出去待命狀態,
因此工作列後排的app只能視做「app 快捷列」,
同樣是1GB的 RAM, 5S 背景真正"活著"的app可以比iPhone5還多。
再補一個螢幕反應的滑順或頓的背後原因之一:
秒成渣!iPhone屏幕响应能力对比安卓设备
觸控螢幕的反應速度是主流Android系列的 2.5倍, 這些都是功力, 但也沒有特別高調宣傳。
PC vs Mac的時代是
Intel+Microsoft+品牌PC廠 vs Motorola + Apple+ Apple
Intel+Microsoft+品牌PC廠 vs AIM聯盟 PPC +Apple+Apple
Intel+Microsoft+品牌PC廠 vs Intel +Apple+Apple
Android vs iOS
SoC製造公司+ Google + 品牌手機廠 vs Apple+Apple+Apple
SoC製造公司+ Google + Google(Motorola Mobility) vs Apple+Apple+Apple
SoC製造公司+ Microsoft + Microsoft(Nokia) vs Apple+Apple+Apple
到現在A7+M7的半導體規劃路線圖竟然可以如此影響終端品牌產品的推出規劃,Microsoft/Google才會開始驚覺到,原來只買到品牌硬體公司讓自家的系統平台有出路,並且提供完整的使用者經驗,還是差了最最上游半導體技術與規劃路線的差別。
要完整抄襲蘋果的商業策略,目前微軟與谷歌只抄襲到買下終端硬體廠,反而三星學的比較像蘋果一點。
有自己的IC設計能力、軟體作業系統、開發商線上商店、硬體產品。
未來幾年,大概微軟與谷歌會開始布局IC、MEMS的半導體設計,要搞就要搞全套的!
台商的角色呢??打工、代工就好了...
--
Using Numb3rs, we can solve the biggest mysteries we know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