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 Cook 於財報會議Q&A中回答問題的摘要

原文刊載於MacWorld,請有英語閱讀能力的網友看原文比較精采。

以下不負責任翻譯個人喜歡的幾段 (以下是翻譯Tim Cook說的,個人評論在括弧中)

The iPhone’s screen size
iPhone 5 提供了全新的四吋視網膜螢幕,是目前業界最先進的。沒有任何其他廠商比的上它的品質。同時在不犧牲單手操控的前提下,它也提供了更大的螢幕空間。我們對於螢幕尺寸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相信我們做了最佳的選擇。

(對於品質那段不予置評;倒是尺寸應該暫時是不會變動了,除非放棄單手操控的堅持)

Apple’s philosophy versus market share preservation
對Apple最重要的事是做出世界上最棒的產品來提升客戶的生活,那是我們最重要的核心(原文是 high order bit 真難翻)。這代表我們不會為了營業額而去追求營業額,我們可以把 Apple的商標放到很多東西上並賣很多,但那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只希望做最好的產品。所以市占率呢?我想我們在iPod的銷售紀錄是個好證明,用不同的商品配上不同的價位並且獲得合理的佔有率。我並不認為這兩件事(Apple的哲學跟市佔率)是互斥的,也許有些人會這麼想。我們會專注在創造最好的產品來提升客戶生活這件事上。

(個人最欣賞這一段,People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 This is what make Apple different from any other company)

The Future of the Apple TV
你問了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但讓我試著做些評論讓它有點建設性。就我們目前販賣的產品 Apple TV來說,我們上季賣出了史上最多的量,超過2百萬台。這比去年同期的高了將近60%,所以這個產品其實有很好的成長。這個曾經是一小部分人喜愛的產品已經被更多人所喜愛了。我之前曾經說過我們對這個領域有著高度的興趣,這一點並沒有改變。我認為我們能在這方面做出許多貢獻,所以我們會持續的努力看看能做到什麼地步。但是我沒有辦法說的更詳細了。

(不知道是誰問的問題,Apple從來不會談未上市產品是眾所皆知的事情,真是浪費寶貴的問題時間)

Constraints, tablet/computer cannibalization
我認為整體來說我們的團隊上一季以超水準的表現推出了一系列的新產品。由於iPad Mini跟iMac的高度需求,我們在上一季確實遇到相當的短缺問題,事實上我們到今天都還面臨著同樣的短缺問題。另外iPhone 5的供給也一直追不上市場需求直到季末才改善,iPhone 4則是整季都供不應求。我們相信我們能讓iPad Mini與iPhone 4的供給與需求在這一季達到平衡。在Mac方面,我們有信心大幅的提高供給的量,但是因為需求實在強勁,我們沒有把握能在本季內達到供給平衡。

關於競食效應(cannibalization)我們是這麼想的:我認為競食效應是我們的大好機會。我們的哲學是絕對不要害怕競食,如果因為害怕而不做則其他人會搶去做,所以我們從不害怕競食。我們知道iPhone搶走了一些iPod的生意但我們並不擔心,我也們知道iPad會打擊到一部分的Mac,我們也從不擔心。

特別是iPad,在這個領域我們有著大好的機會,因為Windows的市場遠遠大於Mac的市場。我認為iPad已經很清楚的吃掉了一部分的市場,而且還有更多的機會在等著,如你所知,這兩三年我一直說我相信有一天平版的市場會大於傳統PC的市場,我現在還是這麼認為。你已經可以看到平版的成長壓縮到傳統PC,那些線(應該是指平版跟PC的銷售量)已經開始會合了。

我想另外一件事 - 也許只對我們成立 - 是如果客戶買了iPad Mini或是iPad作為第一件Apple產品,從我們過往的美好經驗來看,有相當的比例會再購入其他的Apple產品。如果你記得我們之前曾在iPod跟Mac之間見到類似的例子,我們稱之為"光環效應"(halo effect)。我們有信心這會再發生,我們已經在iPad上看到一些跡象。所以我視競食效應為絕大的機會。

(Apple的確是一間不怕改變的公司,從歷史上看可以看到它多次的率先捨棄舊科技(軟碟,Flash,光碟機,USB同步線)並擁抱新技術,雖然不是每次都正確但的確是勇於改變的公司。另外一但進入了Apple的世界(中了Apple的毒)就離不開的例子也是很多,當然也有無法適應覺得Apple管太多的用戶,世上沒有適合所有人的完美產品,只有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才是重點。)

iPhone futures
針對iPhone要考慮的是去年同季的成績,我們建立了260萬台的庫存管道,因為我們三月時在中國大陸發售而不是在前一季。所以去年同期實際的銷售量(到客戶手上)是3250萬台,賣出(到經銷商)是3500萬台,這些數字你可以在報表裡看到。因此在推測iPhone的銷售量上我們以3250萬台為基準線。我們非常相信銷量將會每年成長,但是我無法再提供更詳細的資料因為Peter (Apple CFO)已經給你們一些加總後的指引,我們不會細分到產品線這個層次。

(總之iPhone是每年成長再成長,成長率也許有所下降,但是想想已經賣出的數量,成長趨緩是一定會來到的。)

其實原文裡有提更多問題,但是我沒力翻了,大家將就看吧。
2013-01-25 10:42 發佈
整篇法說會全文這兒有
http://seekingalpha.com/article/1129431-apple-s-ceo-discusses-f1q-2013-results-earnings-call-transcript?source=email_rt_article_readmore


Cook還主動提醒各位分析師看待謠言傳聞的邏輯與方式

"let me make one additional point on this, I know there has been lots of rumors about order cuts and so forth and so let me just take a moment to make a comment on these, I don’t want to comment on any particular rumor because I would spend my life doing that but I would suggest it's good to question the accuracy of any kind of rumor about build plans and also stress that even if a particular data point were factual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accurately interpret the data point as to what it meant for our overall business because the supply chain is very complex and we obviously have multiple sources for things, yields might vary, supply performance can vary. The beginning inventory positions can vary, I mean there is just an inordinate long list of things that would make any single data point not a great proxy for what’s going on."


簡單直覺點的翻譯如我個人在法說前就提到的FB留言

" 對我而言,最扯的是65M下修一半到22~23M iphone fcst這怪新聞。沒人願意理解"65M"這數字怎麼來的。如果是真的,也只有AAPL才會有。而AAPL把iphone分成了3.5"跟4",再分到2-3家供應商,竟然還有分析師可以大言不慚的說整個Q1(AAPL的Q2)經過他的上下游確認後,砍單50%。

在台灣電子業接過蘋果訂單的多的是,蘋果零組件通常分2-3家,每週給未來13週的滾動式需求預估。需求有變動,通常只會調整最近未來4-8週內的數字,除非案子抽掉,然後有另外的案子補上來。從來沒有所謂一下子會在一兩週內會砍掉整季50% 滾動訂單這件事情。

還所有的供應鏈零組件一起同時砍一整季的50%咧,然後分析師人脈很廣通通都有確認到。鬼扯!!

-- Using Numb3rs, we can solve the biggest mysteries we know
AppleDesign wrote:

Cook還主動提醒各位分析師看待謠言傳聞的邏輯與方式

"let me make one additional point on this, I know there has been lots of rumors about order cuts and so forth and so let me just take a moment to make a comment on these,

...(恕刪)


這段我到忘了貼,感謝。

一下隨便翻譯重點

"我建議大家去質疑各種關於生產計畫謠言的準確性" Cook說到 "我也想強調即使某個單一數據是正確的,也不可能據此推測出它對我們公司的真正意義。我們的供應鏈是非常複雜的,使用的元件也有多個上游提供,產量會變動,供應商的績效也會變動。有太多的東西會讓任何單一數據失去用它推測現狀的能力。"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