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部iPhone台灣僅能分到0.5%利潤是韓國的九分之一。

台灣出版的最新一期《財訊雙周刊》刊文認為,一旦蘋果牌產品在手機、計算機市場鯨吞蠶食,台灣電子業過去十多年間的升級努力,將一夕之間付諸流水,只能爭食蘋果“不屑做”的工作。

文章說,今年7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員及兩位爾灣分校教授聯合發表論文《蘋果 的iPad和iPhone誰分到最多價值? 》,文中釐清一件事實: 雖然眾所皆知,熱門的蘋果商品 都是在中國大陸製造,但最後依舊是品牌的宗主國美國分享到最多利益,在iPhone 4、iPad分 別得到58.5%、30%的利潤。 數字之高,超乎多數人預期。

而台灣,雖然民眾認為,以鴻海為主的台商,該是蘋果家族之所以成功的背後推手,因此分到 的利益應極為可觀? 但事實上, 一部iPhone,台灣僅僅分到0.5%的利潤,iPad為2%。

韓國憑藉三星、LG供應的內存、處理器等關鍵零組件,則分別在iPhone、iPad輕鬆賺上4.7% 、7%的利潤,分別是台灣的9倍、3.5倍。

文章引述柏克萊研究員林登(Greg Linden)說:“雖然蘋果公司將所有'硬'工作都外包,讓給亞洲 國家去做,但真正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設計、軟件研發、產品管理,營銷,以及其他高薪工作都 留在美國。”

文章指出,在台灣電子業看來,這些數字看來怵目驚心。 經過30年的努力,台灣電子業好不容 易在2000年初期從“OEM”(組裝代工),升級到附加價值較高的“ODM”(設計代工);形同從美國 搶來不少產品開發、系統整合、機構設計等高薪工作,也直接造就了“科技新貴”的榮景。

但蘋果產品超高質量的背後,就是牢牢控制住一切產品細節,幾乎所有的設計工作都掌握在自 己手中。 文章認為,一旦蘋果牌產品在手機、計算機市場鯨吞蠶食,計算機業過去自豪的“ODM”模式形同作廢。 (文/ 中國新聞網 )
2011-10-16 7:34 發佈
如果這是真的 那台灣人要好好加油 脫離代工的枷鎖
我覺得新一代的台灣人 整體來說一代一代越來越不認真
要加油了
所以說阿...那些股票分析師..常常說哪間公司打入蘋果供應鏈之類的...就是明顯的炒作.
說話和放屁一樣,都是一口氣而已~

嵐夜 wrote:
台灣出版的最新一期《...(恕刪)

0.5%~7%一樣可憐,一樣是代工的悲哀
這種雜誌看看就好,數據也是亂抄一通
代工業的利潤本來就是最低的

只是因為這塊餅太大 儘管是0.5% 還是一筆相當龐大的數字

足以讓一堆代工廠搶食 文章中的數據應該只是以iphone售價對成本的比較而得吧?

其實apple的潛在獲利包括尤其itunes music strore, app store 那數字才真的是驚人

可是如果再仔細想想apple背後的投資 投資並維持品牌 為了iCloud興建並維持Data Center

這樣的開銷不是一般小公司負擔得起 也不會是一朝一夕就做得到的

回頭看看HTC 光是賣手機硬體就很辛苦了 還要花大錢去建構軟體服務模式

這點不是那麼容易 可是如果不這麼作 很可能會落入像Nokia一樣備受壓力的情況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