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mio wrote:昨天晚上女友叫我去幫...(恕刪) 這早就見怪不怪了。如果要讓AI越來越貼心、那是得從人類的言行舉止蒐集資料去分析並正確的反應。這種出發點絕對是好的,唯一風險就是被拿去做不當用途。但,大公司基本上不會這樣搞就是了~別說GOOGLE跳廣告...連麥當勞APP都有這種感覺嘞,某添財在跟2-3位朋友談說麥當勞有薯條優惠,APP有時候會跳出買大送大的薯條優惠,結果當下鬧鐘給的就是大薯+1元多一份...
真好笑,一些不了解 iOS 的人用強國手機的概念在噴。facebook \ instagram 可是同一系列的社交 App你的朋友搜尋過的東西,是可以根據社交資訊被利用來推播廣告的網路的群聚效應除了社交,黑特效應也是很常見的 無腦黑退散
hellohuhuu wrote:您知道什麼叫大數據...(恕刪) 這搞不好跟你對話的是AI 不是人類另外樓上某樓說的沒錯呀同樣都會收集資訊 我還寧可用google很簡單 我不想當中國人他們已經變楚門的世界了
個資蒐集跟分析應該是大眾已知的秘密吧其實連上網路後,個人的"行為"是被記錄及追蹤的一些可識別的個體的Identity (如使用者帳號/ID, 手機序號, IP, 瀏覽器的Cookie等等)一般雲端系統會跟據這些Identity來分析並給予適當的分類或標籤所以當要投放廣告時,系統會根據分析後的資料及Identity自動去尋找適合的標的其實雲端在做這些分析可以很複雜(我這邊講得有點太簡化),而且你的資料不是只有在一個平台被流通是多個平台互相流通(例如:Spotify -> Google/Facebook, 或Facebook -> Google等等)但這好像屬灰色地帶,正常來說你的資料在後端算是匿名被使用在系統裡只知道某個Identity的行為偏好而給予結果個人覺得人為介入的監控(像中國那樣)跟這種匿名使用還是有些差別雖然正常的法治國家對個資都有規範,多數公司會遵守,但還是常常會有例外和違法XD像我待過的美商在PDPA還是有一定要求,像系統的log是不能有任何個資(資料可直接辨識並連結到現實中的個體)通常只能有系統所存的個體ID(一個數字或一串系統所產生的ID)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