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TLC 基本知識科普及Android >IOS 心歷路程

Haozih wrote:
你不覺得你自打的文章...(恕刪)

你有看懂別人文章表達的內容嗎?
linchi wrote:
說老實話,當我看到這篇文章,我一丁點都不會想要認真的去讀他
我相信智慧手機的出現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便利
而非執著於SLC or TLC的差異
執著到這種程度,你花費的時間與精神,值得嗎?

他選擇相信商品的品質,我尊重他
但他自己不願意花時間理解,不代表別人不想學習
他自己都說不願意讀這篇文章,那就上一頁離開
何必嗆別人研究理論是在浪費時間?
何必嗆樓主花時間打這篇文章不值得?

我說明很多供應鏈不會只有一家供應商,而這些供應商想進入供應鏈必須經過驗證
目的是要告訴大家不用把TLC看得這麼妖魔鬼怪,因為他至少通過一定門檻的測試

但這些測試內容你我看得到嗎?
有一篇討論理論的文章,讓大家有基本的認識
可以降低沒必要的恐慌

信不信任蘋果的QC是一回事,透過高手的文章來學習是另外一回事

請問這幾件事有互相矛盾嗎?

麻煩先理解別人的內容
誰在自裱?笑笑就好


看到許多鼓勵及期待看續集的發文,心情很好。
又看到一些奚落的發文,雖然是預期之中,但還是會難過、洩氣。
等過幾日心情平復後,會鼓起勇氣再來寫續集。。

感謝下列朋友幫忙補充及提問。以下是我的回答

kenkenken001 你好
我寫文章不是要領稿費,而是想要做點科技知識普及工作。TLC物理層次上是怎麼做,一般iPhone使用者或許不想知道,但是我覺得讓越多人知道更多知識,也會無形中增加國力,這才是我的目的。

1: APPLE用的Controller技術是否能有效彌補TLC先天不足? (有空我希望談談,也希望真正專家能跳進來補充。)

2: 使用TLC的iPhone, 正常使用下可用多久?
(我也很想知道,有人知道答案嗎? )

PS: 樓主提到會當機.
(我對當機的定義比較寬鬆,凡是我下命令後手機1-3秒內不理我,我就認為是當機。使用一個多月已發生10多次。我大多是將Home 鍵按兩下後將APP 向上推就解決了。比較嚴重是點"雲符號"做大量音樂Imatch下載時,整台Iphone 就會笨掉,點甚麼都不反應,然後於數秒後恢復。
至於真正需要重開機才能恢復的,只有3次,一次是陪孫子溜滑梯,一次是上捷運車廂時,一次插充電線時,我猜是被靜電打昏的。)

pimotion
(感謝補充,相信你的文字會幫助我及看官更了解TLC)

xpin
這個理由不應該存在,你怎麽會這麼想
(因為1年前我曾買MAC 27吋電腦,卻因當時的BIOS 不支援Fushion 硬碟裝雙OS IOS+Window ,不符Apple 廣告及我的需求,所以我退貨了,雖然後來Apple 將BIOS改好變可以了,但我已退貨,購買衝動也冷卻了,我擔心這次再退訂會被註記奧客 AOK。

miumiukuo
1.蘋果會不會因為TLC倒閉(賠償案)
2.全世界第一例TLC故障案
3.全球性TLC引發不便性發生

(我也很想知道答案,我也夢想Apple 有一天會宣佈召回Iphon6,換成裝有新型TLC+新型控制IC+新控制軟體的。但是我不相信Apple 會改回用MLC或SLC,因為我還沒見過能裝進I6的128GB MLC或 SLC 的 Flash 記憶體。
倒是64GB 機種Apple採雙線發展最耐人尋味。

suger_lee
相關的專業文在TLC剛爆出來時就討論爛了
( Suger 我寫文章不是用來打擊或贊助任何廠商或科技方向,我只是將我所知分享一下,沽名釣譽一番而已,之前討論雖然已爛,但是相信我寫的內容,有一些尚無人細談過)

Wick
除了壽命問題,SLC/MLC/TLC還牽涉到讀寫速度的問題.
(網上已有很多討論及及許多專家提供讀寫速度技術資訊。有空我會從電子學角度,聊聊。)

zyfankuo Iphone
現在返回只要從螢幕邊緣往右滑就好了,不用你說的找來找去。
(謝謝提供寶貴知識,很興奮立即試了一下,果然可以,但是他的作用與Android返回鍵的暴力退回,還是稍有不同。有些狀況下 Iphone還是為了保護我們這些麻瓜誤操作而頑強抵抗不從。
還好我已學會與它和平相處。但是因為有些APP 在Android 才有,所以我現在是雙槍俠。

smallufo
感覺起來 SLC 構造簡單,MLC 較複雜、 TLC 最複雜
但為什麼大家都不用 SLC ?
(簡單講,IC生產技術若成熟,每Byte的價格是QLC<TLC<MLC< SLC,因為幾乎同樣面積的晶片可以多存4 3 2倍資料。但若良率起不來,報廢多,就不一定了。

stddg wrote:
何必嗆別人研究理論是在浪費時間?
何必嗆樓主花時間打這篇文章不值得?...(恕刪)


原來人家不想花時間去認真讀這篇文就是在嗆樓主打這篇文章不值...
真是長知識了

是你才真的有看懂人家說的嗎?
人家也沒有叫人不要學習這類知識,是表明他沒興趣,
只是說為什麼這麼多人要執著於拿到TLC或是MLC,
然後再上來版上發,前一陣子有在注意版也知道,每天都在吵TLC/MLC。
你的出發點根本就跟他一樣,是你自己在鬼打牆

沒有人質疑樓主這篇文值不值得,是有沒有興趣,
回去看一遍人家說的,再看看你自己回的文好嗎



Flash 資料書寫基本原理

Flash 記憶體主要是靠 "浮動閘極 (Floting gate)" 中儲存的電荷(電子)對源-受極間的N通道中的電子產生排斥力,使通道內導電載子淨空,以致無法通電,變成近似絕緣體,而對外表現1或0 的資料。

要將資料寫入一個Flash中,就是要將電子注入浮動閘極中。但是浮動閘極四面八方都被很純的二氧化矽 SiO2 包圍,是高絕緣體,對外又無導電線,要如何將電子高速並定量注入呢?

現在的科技有兩種方法可採用,較常用的是"熱電子注入法",將來製程越來越小,小到只有200-800顆原子厚度時 "隧道效應法"可能會後來居上。

熱電子不是將電子烤熱,而是所有高速移動中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1/2MV2,也等於具有線性移動溫度。例如質子、電子被加速到近光速時,線性溫度可達數億度C一樣。

要用"熱電子法" 書寫資料進一個浮動閘,可將閘極及受極加高壓正電,源極加負電。電子就會被源極排斥彈出,然後被受極正電吸引加速,最後被閘極正電吸引加速撞向浮動電極,電子就會穿過絕緣玻璃陷在浮動閘極中,如此即完成書寫過程。

要用 "隧道效應法" 書寫資料進一個浮動閘,必須將浮動閘極的絕緣玻璃做到很薄,讓電子不需提高能階即可滑入。滑入之量會成對數曲線衰減,所以只要閘極加正電,源極受極加負電即可將電子注入浮動閘極。
它的原理就如同車子不需費很多油,爬高越過雪山去宜蘭,只要走5高過隧道即可。
第一次聽到"隧道效應"會很難置信,好奇者可以去圖書館找近代物理書籍看看。

由於每次注電子入浮動閘極,或將電子拔出時,都會對絕緣玻璃及周遭環境造成一定衝擊。就好像用消防噴水頭噴密閉陶質花瓶,使水滲透進去,再用真空吸塵器將水吸出一樣。次數多了花瓶就會慢慢剝落穿孔而壞掉以致裝水量發生變化,甚至漏水至完全不能裝水。那一個單元 Cell 就壞掉了。

SLC 是每次注滿,或全部放出。MLC、 TLC 則是注一下,量一下,太多就補,太少就吸出來,直到正確,很像傳統市場稱東西一樣。

所以同樣做一次讀寫,TLC 操作次數會比 SLC 多,也就比較容易磨損或疲勞。
這就是 "假若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時,TLC壽命會比MLC 短,MLC 又比SLC 短。
同理TLC讀寫速度會比MLC 慢,MLC 又比SLC 慢。
但是這也不絕對,因為TLC 一次操作可以存入SLC 的 3倍資料,所以磨耗也少 3倍,速度也會快 3倍,壽命及速度又會補回來。當然產生及儲存防錯碼也會多費時間,就看綜合結果如何了。我相信今後控制 IC 會進步很快的.

我直覺認為未來 TLC QLC PLC 將會成為高速讀寫的代名詞。就好像硬碟( HD)不但容量比軟碟 (FLOPPY DISK)大,而且更高速一樣。

古代(1975)我剛學會修磁碟機時,一片12吋硬碟雙面只能存5M Byte,之後每次增加密度我都很擔心讀寫穩定度,長期保存會有問題。

現在一片3.5吋硬碟可存1T=1000G=1000000M,而且越來越穩定,所以我雖然擔心我會成為Apple TLC的白老鼠,但是我也相信 TLC 之後還會有 QLC、PLC、HLC、7LC、OLC、9LC、DLC.. 16LC 32LC 64LC 128LC 256LC 512LC 1024LC.....直到達到量子極限。

我認為 Apple 及所有手機及電子產品,應該都不會返回 MLC SLC ,就好像磁碟不會由一台 6TB 返回 800KB 360KB 128KB 的時代。

我相信10年內市面上會有OLC 的Flash 出現,也就是一顆 FET可以記憶256種電壓也就是1byte=8bit 資料. 那時我們看TLC 就如同看到30年前的5MB 硬碟一樣。





bv2fb wrote:
TLC 基本知識科普...(恕刪)

好文推!
小弟工作多少有點接觸半導體,但只懂一點皮毛
多學點有好沒壞!

Haozih wrote:
原來人家不想花時間去認真讀這篇文就是在嗆樓主打這篇文章不值...
真是長知識了

linchi wrote:
執著到這種程度,你花費的時間與精神,值得嗎?



插花一下..看字面內容
的確是在說樓主執著TLC&SLC
甚至還為此寫專業文章是在浪費時間也不值得

難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其實按照科技的發展,新的取代舊的很正常。
slc--->mlc--->tlc
1bit--->2bit--->3bit
這是速度進步,以後就會有 4bit,5bit...的出現。
說到耐用還是硬碟耐用吧,我比較擔心電腦上的SSD。
簡簡單單才是不簡單

uf2003 wrote:
其實按照科技的發展,...(恕刪)


我想這樣的推論是很符合常態的。
.
現在就我的立場,大概剩下效能可以抱怨。
TLC 的iPhone,在我使用的過程中,
效能其實並沒有提升的感覺,甚至主系統順暢度,還打了折扣。
我猜測原因或許出在,為了補足TLC效能,使用了大量記憶體。
間接導致記憶體不足的問題。
.
為此,我從8.0.2 到 8.1.2 ,這段時間的使用經驗。
狀況皆沒有改善,只好送修了。(官網買送燦坤修,據燦坤說明,大概一個星期左右可以收到消息)
其實這篇真的很好懂 不是硬體出身也能看得懂
然後偷偷告訴你 從古到今所有的OEM都有同一型號裡面料不同的事情發生~
bv2fb wrote:
Flash 資料書寫...(恕刪)


簡單來說,多數的人也都相信,TLC應該是回不去了。

只是TLC這個產品是不是真的可以承受這個商品所要承受的損耗。
TLC的技術進步,是不是達到這個水準,其實是大多數人的好奇心所在。

dennis168 wrote:
簡單來說,多數得人也...(恕刪)

反正只要能撐到過保就行了
這樣才有理由換新機
產品太耐用反而會是個致命的缺點
以後新機都沒人要買了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