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相對於對手,只知道比較CPU/像素/畫素 的數值 Apple Care是整體的體驗

u5321007 wrote:
相對於對手,只知道比...(恕刪)


能請樓主再發一篇到htc版嗎?

我想看看不一樣的意見!

發在蘋果版,我想回答應該都差不多!
我只知道比軟體的話Mac大贏微軟

光錄音軟體和影片剪輯軟體幾乎大勝


而且很多強的影片剪輯軟體都只在Mac發行
有時候我真覺得蘋果粉很可怕。
總是會不可思議的腦補蘋果產品。
什麼東西都是蘋果最好。蘋果大勝。
這些人真的懂得思考是何物嗎!

那些沒做到的規格以後都放出來了!
有又要準備如何腦補自己。

在業界服務的軟體!滿山滿谷的。win跟linux.
恐怕他們都是笨蛋不懂的用mac.
u5321007 wrote:
相對於對手,只知道比...(恕刪)




藍寶石鏡片?? 視網膜螢幕??




osx賺的有比Windows多 你開玩笑的吧..





市占率是絕對的優勢



蘋果智慧型手機市占率從一開始的40幾%到現在的1X%

等掉到5%左右你就看蘋果的股價會掉多少





沒有一家企業能夠站在頂峰超過五年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嘛 你說對吧











obeyliang wrote:
這篇真的說的太好了沒...(恕刪)


井底之蛙,你目前用的還是第二支?
又是一篇歌頌文,蘋果好,但不是通通最好,不然幹嘛抄?理性看待各家手機,用的高興就好了,何必批別的陣營?只是顯得自己格局低而已!
我只知道每個人要的都不一樣
像我喜歡ANDROID
我的朋友喜歡IOS
他覺得ANDROID有它的優點
我也覺得IOS也有不錯的地方
沒有誰特別好誰別不好
此消彼長 各有所長

你說APPLE沒有要比較的話
怎麼每一代的CPU都會升級換代
怎麼螢幕解析度越來越高
怎麼拍照畫素也變高了
感光元件變大
RAM也加大了
這也是有競爭有改變
那這些改變是跟誰比出來的
除了跟前一代的IPHONE比
我想跟ANDROID手機多樣的出現也脫不了關係吧
不然螢幕怎麼變大了
介面怎麼改變了

每個人想要的不一定一樣
有人覺得用APPLE的東西很好方便不須考慮太多眼花撩亂的規格
可有人喜歡外型跟別人不一樣 規格要特好或夠用就好 使用上要跟用PC一樣直覺 或不用特別規格
自然都有市場

IPHONE先闖出名號也做得很好
當然很多廠商會想跟他比
可是使用者的體驗感受需求
在不同系統不同硬體上不同需求不同關注的點上
沒有人有標準答案~也可以說人人的答案都是標準答案
因為我要什麼我自己知道
我要ANDROID還是要IOS自己用過就清楚
也可以兩個都愛

有比較有進步
有競爭會前進
有不同的商品能滿足各式各樣不同的你我
我覺得有IPHONE有ANDROID有WP有BLACK BERRY等...的市場
對我來說就是一件很棒的事
Apple Care不是整體體驗,他是保固而已(誤)

原則上個人認為歌頌文沒錯。

換個角度想,一開始的iPhone、iPhone 3G、iPhone 3GS那個時候,有很多這種文章出現嗎?
那麼現在呢,為何這種幫忙滅火小螢幕,硬體規格的文章越來越多?
就好像一開始的幾代iPhone,有很多人在發"其實蘋果有創新"這類的文嗎?
發文必有動機,基本上當你會發出這種文章,那就表示這個現象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就跟很多人說,蘋果不會出什麼廉價版的iPhone,現在卻搞出了個5C,其他東西都料中,只差不太廉價而已。



很多人總是想利用自己的角度去解釋很多東西,比國文課本跟老師的註解還令人恐怖。
大家都只是個使用者,就別品頭論足太多。公司也不是我們開的,就別擅自幫別人的產品下定義吧。
(又,產生這種現象並不是該公司的問題,是使用者的問題。)
APPLE的設計目標從來都是在「完整使用者體驗」

從智慧型手機的電容式觸控使用模式(硬體),與搭配擬真的UI(軟體)為開始

經過三~四年,社會大眾已經有很大部分接受了APPLE創造出來的「使用者經驗」

「使用者經驗」已經成為了「習慣」,習慣,是很少被主動查覺的,但他卻最大比例的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

是時候進入下個階段

螢幕部分,高於眼睛辨識的解析度,他們稱為RETINA,不需要在數字上爭辯了,眼睛都無法看出解析度了,還需要使用者去理解那些數字嗎? 接下來的進步,讓開發者去處理就好

icon部分,最重要的是容易辨認,經過了第一代iPhone到iPhone 5,讓使用者習慣icon為主的操作模式的時間已成熟,接下來要如何繼續改善?有人說字體都不能調大,注意到嗎?APPLE選擇了將icon簡潔化(這裡不說扁平化,那是外行人看熱鬧跟風的說法,陰影跟比例都調整過),在視覺上,"圖形辨識"省卻了大腦"解析"的過程,本能上就比"文字理解"還要直覺快速,而且那些圖依照舊圖改變,不是每個都做大變化

使用操作上(這裡不說成軟體),有人說指紋辨識早就有了,算什麼創新? 還有"專業"網站自創「微創新」說法? 何謂"微創新",嘩眾取寵,APPLE是在「完整使用者體驗」,何謂完整? 重點在於這些改變是建立在設計的「持續性」之上,設計,可以說成是使用經驗上的創新,是建立在既有事物體驗上的提升,也就是所謂「提升或增加附加價值」

指紋辨識出現許久,是一個「發明」,但發明,也要能持續的被應用,才能達成最大的價值,以前有成功的案例嗎?有超出單一產品解鎖應用之外的案例嗎? 沒有(至少我不知道,請指教)。APPLE的APP STORE,逐漸完整了連結大眾智慧的創造力,創造了一種消費模式甚至是「獲利模式」,輸入密碼的動作與記憶並不是自然而必須的,是一種「被動」的保障(一個人一輩子到底要記得幾組密碼?然後再用密碼保護密碼?),在這種情形下,將日漸成熟的指紋辨識加入,改善了使用上與消費的流暢度,某種程度上,流暢了使用者經驗與增進了「消費意願」,後續更可能更穩固了開發者在itune平台上開發app的意願

在人與人的互動交流部分,有廠商跟隨潮流,使用最新技術NFC,手機背靠背就可以傳輸資料,是一種新使用方式、新科技(雖然NFC也是建立在舊技術RFID之上,但其實都還未真正成功的超出獨立刷卡消費的使用方式,例如RFID的主要要商用之一是倉儲管理,並不屬於大眾消費,而悠遊卡或刷手機內建的NFC消費,換手機或卡不見就要再換一張?這都是"後台系統"沒有完整統合或還沒找出真正突破的應用商業模式,就像電子發票一樣,有多少人會上網登錄,然後買東西時拿出手機刷"共通載具"條碼?),大家都喜歡"新",不過在使用經驗上,這是最接近「習慣」與通用的嗎? APPLE選擇了已經應用成熟的WIFI再與大家討論許久商業應用上雷聲大雨點小的雲端應用(icloud),依然是建立在「持續性」的使用者經驗,更不用說相關硬體與技術都已漸趨成熟

APPLE設計師是連續的,維持好幾年在同一套硬體、軟體系統架構上思考,怎會比每次發表在短時間就做出結論的其他人或經濟學家想的少呢
不過就是重演早期
OPEN SYSTEM VS CLOSE SYSTEM
就如同MS WIN 對上 MAC OS
各有各的優缺點
ANDROID和WINDOWS有著一樣的包伏
就是必需要去符合各家的硬體
而會造成只拼硬體
說穿了 最大的原因就是
有台灣和中國插一腳
IOS如果開放給其他廠商
也一樣要拼到削價競爭的地步
沒什麼好說嘴的

APPLE的產品
無論IOS或是MAC OS
目標本來就是輕度使用者
所以才會APPLE產品比較不會當機的錯覺
單就大量的3D、貼圖等運算
MAC和WIND一樣 根本無法抗的住

ANDROID起步比IOS慢
所以早期ANDROID爛、不穩
是肯定的
但以現在4.2後的ANDROID來說
如果使用ANDROID會當的用戶
用IOS一樣也差不多
使用IOS完全沒當過的用戶
換成ANDROID大概也不太會當

另外就是對於商用來說
就是APPLE的弱點
幾乎是企業資安的漏洞

短期 APPLE還可以有一定的空間
長期 OPEN VS CLOSE還是會重演
APPLE勢必還是會再邊緣化一次的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