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流程上是本地設備(iPhone)的瀏覽器Safari去跟資料庫要Hash比對,確認本地設備中使用者要去瀏覽的網址是不是詐騙釣魚網站。所以根本沒有所謂的使用者隱私暴露被收集的問題(動態IP算是隱私?還是每一階段的動態IP都會有其他的設備碼也會被騰訊或是谷歌也留存與比對)? 最終還送走了cookie什麼的,是能比對出特定設備碼與電話號碼是哪個人持有,哪個FB帳號還是誰?最後比對的出來誰是誰?
動態IP
瀏覽網址
瀏覽器裡的cookie?
設備碼?
手機序號?
電話號碼?
GPS位置?
社群媒體帳號與個人資料?
Apple ID 帳密?
政府官方app的帳密實名個人資料?
銀行帳密?
看起來最了不起,被揭露跟上傳被比對的,甚至連使用者確切的瀏覽網址都沒送過去,然後新聞標題變成“Safari 偷傳用戶...“變成"Safari發送使用者隱私" 最後變成" Safari將用戶個人隱私傳到騰訊"
--
Using Numb3rs, we can solve the biggest mysteries we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