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003 wrote:
簡單計算一下8086...(恕刪)
DSP稱霸的時代
很多人炫耀某某指令集多麼優秀。而對於音、視頻等多媒體數據流的處理速度,目前無論是多麼優秀的指令集,在可編程專業DSP面前,都是一坨屎!效率根本就不在一個數量級上。高通的自主構架CPU 820就集成了專門處理多媒體數據流的DSP。Intel也在最近出大價錢收購了一家最牛的可編程DSP廠家。
Intel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
世界頂級CPU廠家Intel,聯合微軟曾設想讓PC成為家庭智能中心。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在奔騰時代推出了MMX多媒體指令集。雖說MMX指令集對於CPU的泛性計算能力有所增強,但由於這些指令集的目的性非常強,聚焦與MPEJ、JPEG、JPG等多媒體處理。而要增強傳統意義上的浮點、整數處理速度,只需增強相關的整數、浮點處理單元就可以啦,無需搞這些多媒體指令集。接下來Intel沿著這條路子,推出了SSE系列指令集以及2011年第二代智能酷睿SNB推出的AVX指令集。
由於每條這樣的指令都有相應的晶體管去實現,幾百條這樣的多媒體指令佔用了大量的晶體管去實現,造成核心龐大,即使降低頻率,功耗也會比ARM的RISC類CPU大得多。
然而,結果並沒隨了Wintel聯盟的心願。原來被他們視為玩具ARM的CPU則異軍突起,CPU性能不斷快速增長。ARM對於多媒體數據流的態度是不推出相應的指令集(這與ARM聚集於低功耗有關),多媒體處理交給執行效率最高的專用DSP去處理。DSP處理多媒體數據流的能效比要比Intel多媒體指令集高出幾十倍甚至上百倍。而Wintel聯盟由於以前策略性失誤,造成目前的幾乎所有軟件都會調用這些指令集中的某些指令,而對於極度鬆散的Windows軟件環境來說,對於這一問題基本無解。那麼,Intel推出的新CPU必須擁有這些指令集,必須消耗很多不必要的電能。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包袱,壓得Intel幾乎喘不過氣來。Intel早就意識到這一嚴重問題,所以才花大價錢收購一家世界上最牛的可編程DSP廠家,以期能緩解這一問題。
所以,當PC黨鼓吹PC的CPU性能的時候,基本必談x86類指令集的優秀,豈不知,x86、IA64等指令集現已變為Intel的一個沉重的歷史包袱;基本必談蘋果的CPU功耗才這麼點,你怎麼能和功耗高的多的Intel去比性能?在他們眼裡,一分功耗一分性能,這是多麼幼稚的想法。他們忘卻了挖礦機DSP是如何狂虐幾百瓦的GPU啦,他們忘卻了Intel在其CPU中集成了專門的多媒體解、壓處理單元。
流暢體驗的測試軟件
對於用戶來說,絕大多數都關心什麼狗屁跑分,我用著流暢就是好。
目前,各種測試軟件眾多。
比如有關多媒體性能的測試,x86的CPU肯定會跑得飛快,雖說在專用DSP面前,他那所謂優秀指令集只有尿褲子的份,但在沒有相應指令集執行的ARM面前,卻可以狐假虎威。其實,人家ARM類根本就不用自己親自出馬,拱一個小卒子過去(專用DSP),Intel的一切多媒體優勢立馬煙消云散。這就叫不對稱戰爭,你要和我硬拚,我換個招就輕鬆治死你。
不客氣的說,目前所有的主流PC類測試軟件都或多或少調用了這些x86的多媒體指令,因此,其測試成績並無任何和ARM類比對的價值,就算鼎鼎大名的3D Mark也概莫能外。
ARM類CPU計算基本靠相應的計算單元去完成,沒有設計相應的指令集。至於音視頻、照片等處理,會交給專用DSP去處理。
現在,有不少測試是通過模擬網頁的實際環境來測試CPU的性能,而網頁中會有照片、音視頻這樣的媒體數據流,而若沒有相應指令集的話,處理起來會慢很多,所以x86類CPU對於這類測試會佔很大便宜。而隨著技術的進步,比如Open CL異構計算,蘋果和安卓都將會採用厲害多得多的DSP去處理多媒體數據流,或用GPU去解決,而不會用笨重的CPU去解決。所以,這類測試基本沒什麼參考價值。
那麼,你可能說,我說這麼多,目的不就是說目前的PC類測試軟件的測試沒有價值嗎?是的,就是要靠擺事實講道理的模式,輕鬆KO掉讓PC黨津津樂道的那些PC測試軟件的評測成績。
目前,唯一有意義的測試就是Geekbench的測試,因為他的測試不會調用x86的MMX、SSE、AVX指令集去完成任務,比的是執行指令和運算的基本功,調用的都是基礎指令而非擴展指令。所以,某位大神曾憤怒的說:Geekbench測試就是一坨屎。而今天我就回敬這位大神一句:你心目中的那些好測試軟件,在我看來,也是一坨屎。
GeekBench測試,是最可靠的測試流暢體驗的測試,沒有之一。為什麼蘋果的iPhone用起來感覺要比安卓流暢的多,除了iOS系統等因素之外,蘋果CPU單線程性能要比安卓CPU高的多,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這代蘋果A9的單線程GeekBench3成績,同頻單線程性能已經非常逼近i5,A9x同頻單線程性能超越i5或將實現。但A9x同頻多線程還是會和i5有差距,超過i3基本成為定局。你想想,蘋果A7都趕上1.6GHz的酷睿2了,蘋果A9性能幾乎是蘋果A7的2倍,能不厲害嗎?
所以說,PC黨至今還生活在夢裡,快醒醒吧!
微軟也面臨著嚴峻考驗
多說無益,只問一個問題。就是為何微軟要換CEO?不就是因為要應對ARM和安卓的強烈衝擊嗎?微軟的上屆CEO曾憤怒道:安卓就像一個強盜!按微粉的邏輯,靠強大的Windows,微軟將會戰無不勝;按微粉的邏輯,微軟不應該推出iOS版的Office才對是吧。去弄嗎的吧,要是這樣的話,那個微軟CEO何須氣得回身發抖?他難道比你個小癟三不清楚萬倍。
雖說Win有龐大的軟件群,裡面也不乏精華軟件,但10000個Wndows軟件裡面,我能說99%都是垃圾嗎?這種烏合之眾有何戰鬥力。有戰鬥力的為了自己的利益,都會選擇投靠安卓和蘋果。Adobe投靠了,某遊戲軟件大牛要只推手游了,連微軟自己都推出了iOS版的Office還說什麼?
當然,現在iOS版的Office功能還不完備。但,別忘了這才剛開始好嗎。
iOS和安卓絕不像微粉說的那麼不堪!其實,iOS和安卓的未來非常美好,因為它們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他們會在一張白紙上畫出最美最好的圖畫。
蘋果A10x的性能將會震驚整個行業
按照蘋果的路線圖,下一代蘋果A10將會採用台積電的16nm技術生產,A10x將會採用三星的10nm技術生產。尤其令人矚目的是,某些Mac型號將會採用A10x CPU。這意味著什麼知道嗎?意味著,A10x的同頻性能完全可以比美i7甚至是超越。不然,依照蘋果追求完美的性格,性能不好的話,Mac不會採用A10x作為CPU,若採用了就證明性能是非常的好。
問題出現了,下一代A10由現在的14nm蘋果A9返祖到台積電的16nm技術製造,就算三星的14nm和台積電的16nm性能一樣,這也不合常理,因為蘋果A10還肩負著將性能繼續大幅度提升這一歷史責任,iPhone還得繼續薄下去。這樣的選擇能行嗎?
能行,靠的是如下手段來實現目標。
1、128位指令集。
2、256位計算單元。
3、更強的DSP。
4、異構計算。
5、進一步優化CPU構架。
6、蘋果A10繼續保持雙核,A10x則會採用6核心模式。
我推測,蘋果會採用上面的所有技術,在功耗基本不變前提下,將蘋果A10性能相當於蘋果A9進一步提升50%~60%。那麼單核性能就會達到3600~3800之間。6核心蘋果A10x的Geekbench3跑分將會超過20000分,一舉大幅度超越Intel的i7 CPU的Geekbench3跑分(16000分)。
你可能說,別扯了,功耗怎麼辦,沒風扇行嗎?Mac電腦難道不能有風扇嗎?問題來了,iPad Pro則麼辦?好辦,低主頻就搞定了。
好了,下一代的iPhone、iPad(含mini)繼續用雙核蘋果A10,iPad Pro和某些型號Mac,將會採用6核蘋果A10x。
我在2011年預測的蘋果和Intel的生死戰將會於2016開始如期上演,蘋果A10x同頻多線程性能打殘i7 6700K應無多大問題。
一切都已事實為依據,我現在說了不算,這只是分析和推測,你別信以為真,大家靜觀其變就好了。
總歸,良性競爭對我們廣大用戶是好事對吧。
http://browser.primatelabs.com/geekbench3/35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