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一般來說,一項科技的普及與否,有時和技術本身無關,
反而是和利益分配等政治因素有關...
Google過去不是一家硬體公司(未來不知道),
Google一向都是以ad words賺錢,
因此客戶資料對Google來說是很重要的公司資產;
利益衝突就產生在這裡:
對於全世界的電信市場來說,
大部分的手機都是透過綁約而售出,在北美尤其如此,
也因此,當Google在推出Google Wallet時,
就出現了一個問題:
信用卡及線上交易的資料,誰具有擁有權?
http://www.cnet.com/news/is-nfc-killing-google-wallet/
上面這篇文章中提到,誰擁有手機中的SE(Secure Element),
誰就擁有使用者資料,
對電信商而言,如果我不能擁有用戶資料,
我幹嘛幫你推mobile payment的業務?
對銀行甚至發卡組織而言,同樣也是爭食的大餅,
這也是為何Google Wallet的服務,
初期必須和電信商及銀行綁在一起的原因...
掛勾越深,服務就越不容易普及,
因為你可能要使用某個電信的某隻手機,搭配某銀行發行的某組織信用卡,
才能使用mobile payment,
於是惡性循環就此產生:應用無法普及,就吸引不到店家加入,
店家不加入,應用就無法拓展...
Apple本身的情況比較不一樣,
身為一家軟硬皆有,著重user experience和service provider的公司,
Apple一直是靠自家的硬體或軟體服務賺錢,
客戶資料,或者應該說是online和mobile payment的資料,
並不是Apple非常看重,必須擁有的最重要的資產,
所以Apple在發表會上才會說:
"We are not in the business of collecting your data."
分析用戶行為,在app或系統中推播廣告,
這些是Google或是FB等網路公司的business model,
對Apple來說,每筆交易實實在在的收到0.15%的手續費,才是Apple的賺錢之道,
用戶買了什麼,什麼時候買的,花了多少錢,I don't really care.
當然Apple並沒有透露這些用戶和交易資料是怎麼處理,
發表會上只說是between you, merchant and the bank,
但是誰知道背後會不會有發卡組織和電信商私下協議共享資料?
不管如何,起碼看起來他們擺平了各方的角力,贏得大家的合作...
當然其他還有林林總總的原因,
例如Android的安全性問題(這種open source系統,
source code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的看光光,
也許不見得真的不安全,不過先天上就讓人在心裡打個問號),
還有北美電信商合作的Softcard打對台(前身為ISIS,
使用特製的sim card當作SE)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不過我想利益分配恐怕還是最關鍵的因素吧!
FMZ wrote:
請問各位大大, 一直...(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