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 Pro 使用心得:當蘋果捨棄了美學,換來的是什麼?
終於,在我使用這部iPhone 17 Pro好幾天之後,是時候跟大家分享我的真實感受了。在開始之前,容我這個「三星爹」先當一天的「蘋果公道伯」,把這次好與壞的實測結果都攤開來講。這次的評測重點會圍繞在散熱、遊戲表現,以及與iPhone 16 Pro、三星S25 Ultra、vivo X200 Ultra的長焦拍照大對決。我也會分享一些長焦錄影的實際表現與收音狀況。總體來說,今年的iPhone 17 Pro確實進步得相當不錯,很多改變都讓我感覺這不像是一支傳統的iPhone。究竟它值不值得你掏錢升級,以及哪些人可以繼續當「釘子戶」省下一筆錢,這篇文章會給你完整的答案。
🔥 嚇死人的好:散熱性能的巨大飛躍
在所有升級點中,散熱表現是第一個讓我驚訝,甚至可以說是嚇死人的好。還記得去年iPhone 15 Pro Max那次誇張的發熱表現嗎?我實測出來的高溫曾達到52.4度(雖然我承認當時有些口誤)。結果這次iPhone 17 Pro的表現,簡直讓我驚呆了。
我沿用了去年的測試標準:實際錄製了30分鐘的4K 60fps錄影。
數據顯示,這一次的溫度控制極為穩定:
- 10分鐘時,溫度約為34度。
- 20分鐘和30分鐘量測時,溫度都穩定在35度多,接近36度。
💪 跑分與遊戲實測:性能穩定性大幅提升
除了長時間錄影,我也針對極限性能進行了測試。在3DMark的Wild Life Extreme 20輪壓力測試中,iPhone 17 Pro不論是穩定度、最高分還是最低分,都全面優於去年的iPhone 16 Pro。更重要的是,它在測試中跑分開始下降的時間點更晚,續航力表現更好。不過,我還是必須指出,在最高跑分方面,S25 Ultra仍略勝一籌。而且,我得提醒果粉們一個悲慘的事實:S25 Ultra目前使用的處理器即將成為過去式,高通(Qualcomm)的下一代晶片正在逼近。
在遊戲方面,我也實測了對性能要求較高的《崩鐵》。在跑了約10分鐘左右,且全程使用最高畫質設定之下,溫度大約停留在41度左右。相較於年初S25 Ultra的45度,蘋果這次只有41度,表現非常優異。平均幀數是57.3fps,整體遊戲體驗非常流暢。
這次iPhone 17 Pro的散熱機制是利用整個機身,透過VC均熱板將熱能直接傳導到鋁合金機身。從邏輯上講,機身尺寸更大的iPhone 17 Pro Max,散熱效果應該會更好。我看過Joeman大大測出來的Pro Max遊戲表現,幀數幾乎是一條直線的60fps。所以如果追求極限散熱和遊戲性能,選擇iPhone 17 Pro Max會是更好的選擇。
🎨 犧牲美學的代價:那個很醜的「痠痛貼布」
這種犧牲設計來換取極致散熱的方式,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雖然我已經使用好幾天,但我對這次的外觀設計,特別是這款藏藍色,還是感到非常不習慣。最讓我感到好笑的是,我原以為我會不習慣上面那個橫向的鏡頭模組。但沒想到,蘋果竟然在機身下方弄了一個更醜的設計,我稱之為「痠痛貼布」。
這次iPhone 17 Pro改回鋁合金機身。為了實現MagSafe和無線充電(因為鋁合金無法無線充電),蘋果不得不在背面挖出一個洞,並使用玻璃材質的超瓷晶盾來拼接。結果就是手機背面成了雙材質拼接,而且存在明顯的色差。坦白說,我覺得這真的蠻醜的。
不過,或許這就是相對論的體現。正因為下面這塊「痠痛貼布」實在太醜,導致我對上面那個橫向相機模組的接受度瞬間提升。果然,醜是比較出來的。
⚫️ 蘋果美學蕩然無存?令人困惑的設計細節
除了這個痠痛貼布以外,這次iPhone 17 Pro在許多細節上也讓我感到非常不滿意,許多蘋果一直引以為傲的堅持都消失了。首先是鋁合金的陽極氧化處理。近年許多手機都推出了藍色款式,例如我手上的三星Galaxy Z Fold7。但兩者一比較,你會立刻發現質感不在同一個層次。iPhone 17 Pro的藍色質感明顯較差。
更令人不解的是,蘋果今年竟然取消了黑色。黑色這麼經典、這麼適合Pro系列的顏色,怎麼能取消呢?畢竟蘋果Pro系列的貼紙都是黑色。我看了宜峯Chris頻道模擬的黑色款式,那真的是超級好看,整個讓我燒到不行。我不相信蘋果的陽極氧化技術會弱到連黑色都做不出來。
再來看背面,我發現了一個更扯、更不符合蘋果美學的事情:三顆鏡頭竟然不是等距的。稍微轉動一下手機,就能很明顯地看到相機鏡頭之間的間距是歪斜的。此外,背面的Logo跟MagSafe磁圈也沒有對齊。這背面的雙材質拼接、鏡頭間距不均,以及Logo磁圈不對齊,這些奇奇怪怪的妥協,讓我覺得整個蘋果美學都蕩然無存。我甚至懷疑是不是整個製作團隊都被換掉了。賈伯斯如果看到這些妥協,恐怕墳墓都要冒煙了。
💙 藏藍色的痕跡與圓潤手感
我這次選擇藍色,主要就是希望能夠藏住痠痛貼布的瑕疵。但如果你是MagSafe配件的重度用戶,你可能需要特別留意。我發現在Apple Store展示機上,藍色的機身背面很容易留下MagSafe配件的痕跡,甚至會出現刮痕。因此,如果你經常使用MagSafe,白色或許會是一個比較安全的選擇。不過,在所有批評之後,我必須稱讚這次的手感。iPhone 17 Pro周圍採用了圓潤的設計,整體握持感非常好。但相對地,圓潤的設計也讓它變得比較滑手,使用時需要更小心。
📸 前鏡頭的革命:蘋果重新定義自拍
接下來要聊聊攝影的部分。我必須強調,這次的前鏡頭升級,是我認為這一代最大的亮點。蘋果真的是重新定義了前鏡頭。
這次他們採用了1:1的感光元件。這項技術的厲害之處在於,當你直立握持手機時,就能拍攝出一個4:3的橫向照片或影片。這樣做的好處非常多:
- 穩定性: 直立握持時,手機的穩定度更好,比較不容易晃動或摔落。
- 自然度: 當你直著握持看著螢幕時,你的眼睛其實是更靠近鏡頭的。相較於以前橫著握手機來看螢幕,直立的畫面會看起來更自然,眼神飄移不明顯。
- 防抖: 更大的感光元件也讓前鏡頭錄影時的防抖效果更好。
不過,我唯一要抱怨的是,它並沒有提供一個Open Gate模式。也就是說,即使你選擇1:1的照片格式,它仍然是透過裁切4:3的畫面來達成,而不是直接使用整塊傳感器去拍攝全尺寸照片。這非常可惜,因為全尺寸的1:1畫面感覺超級適合上傳IG的。就看之後蘋果會不會開放這個功能了。
🔭 長焦對決:進步顯著但仍不敵安卓旗艦
這次iPhone 17 Pro系列主要升級的就是長焦表現。我這次將它與iPhone 16 Pro、三星S25 Ultra以及vivo X200 Ultra進行了全方位對比,包含3倍、4倍、5倍、8倍和10倍的表現。三倍與四倍:實體光學的優勢
在三倍照片上,iPhone 17 Pro的表現明顯比16 Pro要好。然而,它還是輸給了擁有實體三倍光學鏡頭的S25 Ultra。接著是四倍照片。iPhone 17 Pro擁有原生的四倍光學,而X200 Ultra則有3.7倍的光學長焦鏡頭。當我們放大細節時,這兩者都贏過了只有三倍和五倍實體鏡頭的S25 Ultra。但最誇張的是,vivo X200 Ultra的細節是碾壓iPhone 17 Pro的。你看蘋果拍出來的紋理,細節真的差了一截。我必須說,近幾年vivo的手機拍照真的是非常厲害。
五倍與八倍:蘋果的宣傳與現實差距
來到五倍照片。儘管iPhone 16 Pro也有實體五倍鏡頭,但因為17 Pro提升了長焦的感光元件和像素,整體噪點控制比16 Pro好上不少,細節也更多。但對比S25 Ultra,差距依舊存在。接下來是八倍變焦。蘋果宣傳這是「光學品質」的八倍。當我們放大到斑馬身上的毛髮細節時,S25 Ultra的細節依舊是最豐富的。接著細節較好的是X200 Ultra,最後才是iPhone 17 Pro。所以,即使是蘋果宣傳的八倍光學品質,細節還是不如其他兩款Android旗艦手機。
十倍變焦:霧化與最強黑馬
在十倍變焦上,差距更加明顯。從照片左上角的樹葉就可以輕易看出優劣。iPhone 17 Pro拍攝的招牌邊緣甚至有點霧化。這裡我還要再次讚嘆vivo X200 Ultra。它只有一顆3.7倍的光學長焦鏡頭,但它的十倍表現竟然還能超越S25 Ultra,真的很誇張。
🎙️ 長焦錄影與音訊橡皮擦體驗
除了拍照,我也提供了實際的長焦錄影片段,來檢視畫質和收音表現。我比較了iPhone 17 Pro(4倍光學)和S25 Ultra(5倍光學),兩者都使用了原生光學鏡頭。雖然在靜態拍照上,iPhone的長焦表現不如安卓旗艦,但在錄影體驗方面,iPhone的龍頭地位依舊非常強悍。
在音訊處理上,我額外測試了三星內建的「音訊橡皮擦」以及蘋果內建的「混音功能」。我個人認為三星的音訊橡皮擦用起來更順手,可微調的選項更多,而且效果也比較好。如果用於演唱會錄影,它應該能多多少少消除掉旁邊路人的歌聲。
⚠️ 祖傳鬼影與長對焦距離的遺憾
身為最短對焦距離警察,我必須遺憾地說,iPhone 17 Pro主鏡頭的最短對焦距離依然非常長。近拍食物時,手機會自動失焦,並強制切換到超廣角鏡頭進行微距拍攝。雖然這次超廣角品質有所提升,但微距拍攝的畫質與主鏡頭還是有差距。此外,這次換上四倍長焦鏡頭,它的對焦距離依舊不短,仍然沒有長焦微距。我真的非常希望能看到長焦微距出現在蘋果或三星的旗艦機上,因為這個功能可以給手機攝影帶來很多樂趣。
至於iPhone的「祖傳功能」是什麼?那就是鬼影。這次的鬼影依舊存在。老樣子,熟悉的蘋果鬼影最對味。
⚡️ 充電速度大躍進:省下你的冤枉錢
相較於萬年不變的鬼影,這次的充電速度有了顯著的成長。蘋果官網寫著,使用40瓦或更高功率的電源轉接器(另外有售,價格新台幣1290元),可以在20分鐘內充電到50%。
由於我不想當「盤子」去買蘋果那顆充電頭,我拿了家裡支援PD 100瓦充電的充電頭來實測。我的數據是:
- 10分鐘:28%。
- 20分鐘:52%。
- 總共花費:1小時20分鐘充滿。
這件事情是蘋果不會告訴你的。所以如果你看到這段,你就賺到了。你不必花1290元購買蘋果的原廠充電頭,找一個瓦數高一點且支援PD的充電頭,一樣能享有前期的快充效果,替你省下一筆冤枉錢。
📱 隱藏功能與系統體驗的槽點
最後,我們來聊聊一些小細節。首先,這次蘋果螢幕終於加入了類似「類DC調光」的選項。由於蘋果螢幕過去都是低頻PWM調光,對於眼睛敏感的人來說,看久了很容易疲勞痠痛。現在你可以在「設定」>「輔助使用」>「顯示與文字大小」中,找到**「顯示器脈衝平滑PWM」**並將它打開。理論上,這能讓眼睛敏感的人看得更舒適一點。不過,我必須吐槽一下蘋果設定中的搜尋功能,我直接搜尋「PWM」竟然找不到這個明明名稱中帶有PWM的選項,實在是很奇怪。
另一個讓我非常難過的是喇叭位置。這次iPhone 17 Pro把喇叭的位置從右邊移到了左邊。這個位置剛好就是當你橫握玩遊戲時,手掌會擋到的出聲口。如果你將手機轉過來避免擋到喇叭,你的手又會直接摸到鏡頭,讓鏡頭變髒。這是一個怎麼樣都不對的位置。最近幾年三星手機也是這個位置,蘋果真的是好的不學學壞的。
在系統方面,這次iOS 26.0的公開版(注意,不是測試版) 有一點點小Bug。有時候在解鎖時會卡住,慢個一兩秒,或者畫面會出現破圖分開跑的現象。這個品質和標準真的非常不蘋果。
不過,這個版本也有個優點:它終於多了返回手勢。在沒有互動項目的區域中,你在畫面中間直接往右滑,就可以返回上一頁。不用再像以前一樣,必須點到左上角那個很難點到的箭頭。這點必須給予肯定。
💡 我的陰謀論:蘋果還藏著AI大招未放
雖然我不能在文章結尾說「影片的最後」,但我還是必須碎碎念一下 。這次iPhone 17系列在發表會上幾乎沒有提到AI。去年WWDC時我還很興奮,期待私人化的Siri管家,即使繁體中文要等我也願意。但後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蘋果AI幾乎確定跳票。這次發表會也沒有將AI拿出來當成賣點,這點讓我非常難過。不過,我其實有個陰謀論。
我覺得蘋果其實是還有大招還沒放。你看,他們今年:
- 捨棄了以往堅持的蘋果美學,增添了這些「醜陋」的設計。
- 大幅加強了散熱能力。
- 加大了RAM。
- 在處理器中的GPU核心內,整合了神經網路加速器。
🛒 結論與購買建議:哪些人應該升級?
針對這次iPhone 17 Pro的體驗,我的心得懶人包是:散熱變強了。長焦變強了,但依然不敵安卓旗艦手機。前鏡頭的設計超級好玩,自拍體驗是目前所有手機中最強的。但這一代的外觀設計很醜,有很多地方我覺得非常不蘋果美學(如背面的雙材質痠痛貼布、不對齊的Logo和不等距的鏡頭)。
升級建議:
- 如果你是iPhone 14或更早的用戶: 都可以無腦升級。你會感受到非常強烈的升級感。
- 如果你是iPhone 15 Pro系列的用戶: 建議觀察你對散熱、超廣角及長焦的需求。因為iPhone 15 Pro的散熱是真的很爛,如果你是重度使用者或遊戲玩家,升級會非常有感。
- 如果你是iPhone 16 Pro系列的用戶: 我個人認為可以再緩緩。只有兩種情況建議購買:
- 你對前鏡頭的使用頻率超高,需要自拍vlog。這次的前鏡頭升級感非常明顯。
- 你很常把手機操到過熱(不論是遊戲或錄影)。不過,平心而論,16 Pro的散熱其實已經蠻不錯了,要操到過熱是蠻困難的。
我的主力機選擇
至於我自己會不會把主力機換成iPhone 17 Pro呢?答案是:不會。雖然iPhone 17 Pro進步很不錯,做了許多不像iPhone的變化,但我目前的主力機是三星Galaxy Z Fold7摺疊機。我已經習慣它摺疊起來的單手體驗,以及隨時可以變成小平板的超能力。更不用說,雖然iPhone 17 Pro的長焦進步了,但對比三星或vivo,它在拍照方面仍有一段距離。
iPhone唯一能保持龍頭地位的,依舊是錄影體驗。但在今年,我仍不會將iPhone作為我的主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