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 Pro 沉浸式開箱上手體驗:藏藍色的選擇與新機的味道
我手上這支就是今天的主角 — — iPhone 17 Pro。我購買的是藏藍色版本,並不是選擇那個聽起來充滿未來感的「宇宙橙色」。當我拆開外盒,那個瞬間的感受,真的是一個「爽」字。我甚至忍不住像一個鑑賞家一樣,聞了一下機身。嗯,這就是新台幣的味道,感覺不錯。這次iPhone 17 Pro總共推出了三款顏色,分別是藏藍色、宇宙橙色,以及一個比較保守的銀色。我必須承認,「宇宙橙色」這個名字聽起來是蠻吸引我的,但我最終還是選擇了藏藍色,因為我擔心橙色會有點太亮。不過,我實際在現場拿過宇宙橙色之後,反而覺得它「好像也不是不行」。如果我在預購前有實際摸到實機,搞不好我會選擇宇宙橙色。至於銀色,我覺得應該算是最安全、最不會出錯的顏色牌。這次比較可惜的是,並沒有推出黑色版本。對了,這次取機時有一個小插曲,如果你有詢問店員是否可以拿到貼紙,他們是可以提供的,這點讓我感到蠻神奇。至於包裝內的充電線,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手感與重量:僅僅重了五克的微妙變化
這次iPhone 17 Pro的整體重量是204公克。相較於去年的iPhone 16 Pro,它的重量增加了約5克。不過實際拿在手上,我覺得整體手感和去年的機種是差不多的,並沒有感覺到太多的差異。相機模組大翻新:Plateau高原與感光元件的進化
當我一拿到手機,最明顯、第一個感覺到的不同,就是這個全新的相機模組。蘋果將它命名為「Plateau」,也就是高原的意思,我覺得這個命名確實是蠻有趣的。這次主要的設計變化,就是相機模組改成了橫條式。這是因為這次長焦的感光元件進行了升級。它升級到了與超廣角鏡頭相同的感光元件,同樣具備4800萬的像素。不過,光學變焦的倍率從原本的5倍改成了4倍。但我覺得這應該還好,因為有些人會覺得5倍變焦太長,我自己也覺得有些太長了。4倍的倍率可能會是一個比較剛好的平衡點。相機模組改為橫條式設計,主要就是為了容納新的感光元件,同時也讓內部可以塞入更多的電池。此外,內部的整個結構都經過了重新設計,目的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散熱效果以及更佳的收訊表現。蘋果宣傳策略的爭議:八顆專業級鏡頭的迷思
不過,這次蘋果在宣傳方面有一個比較讓人詬病的地方。他們一直非常喜歡強調這次iPhone 17 Pro擁有「八顆專業級鏡頭」。他們計算的方式是:將8倍、4倍、2倍、1.5倍、1.2倍、1倍、0.5倍,以及微距拍攝,全部算進去。總共八個。我個人覺得,連微距、1.2倍和1.5倍都算進去,實在是有一點過分了。我們可以理解8倍和2倍可以說是透過4倍和1倍感光元件的裁切,達到接近光學品質的效果,但把1.5倍跟1.2倍也算進去,就顯得有些尷尬。機身材質的迴歸:告別鈦金屬,擁抱一體式鋁合金
這次iPhone 17 Pro還有一個比較重大的變化,就是全機採用了一體式的鋁合金材質。推測這應該是為了實現他們宣傳的「鋁合金20倍散熱」效果。鈦金屬材質只用了兩年就退場,這點讓我感到比較可惜。因為散熱的考量,機身才換成了鋁合金。由於這次採取的是一體式設計,所以你看邊框的部分是完全沒有接縫的,接縫要到特定位置才有。這給人一種蠻特別的感覺。以前的設計,背面通常是一整片的玻璃。但這次因為為了保留MagSafe功能,且鋁合金本身是無法與MagSafe兼容的,所以他們在背板的中間挖了一片超瓷晶盾。這個區域的設計就是為了滿足MagSafe的需求。
MagSafe與設計美學:那塊超瓷晶盾的遺憾
你可以看到,這次的蘋果Logo確實有稍微下移了一點,但MagSafe磁吸的位置其實是依舊不變的。我個人覺得這個設計有點可惜。既然都做了這樣的材質區隔,我覺得還不如像當年的iPhone 1或是iPhone 5那樣,乾脆拉成一個雙色設計,讓超瓷晶盾直接延伸到手機邊緣。現在中間挖一塊的感覺,老實說,這款設計真的不是長在我的審美上。相較之下,旁邊之前那款設計的精緻度和細緻度要高很多。散熱的秘密武器:整合入鋁合金機身的VC均熱板
回到手機機身,很多人會關注邊緣接縫處是不是有公差。我個人看起來是覺得還好,除非你非常仔細地去看。倒是這片超瓷晶盾背板,我那時候在現場的感覺是,如果你有使用MagSafe周邊,這裡有時候會比較容易留下印子。而且MagSafe的磁吸圓圈位置,並不是對齊蘋果Logo的,這點會讓我覺得比較尷尬,總覺得看起來不是那麼美觀。這次MagSafe其實也有升級,無線充電的功率最高可以高達25瓦。我覺得最有趣的是,他們這次還在機身內塞入了一個叫做VC均熱板的元件。比較特別的是,它與Android機種的做法不同,這個VC均熱板是直接整合到一體式的鋁合金機身上。它的工作方式是將熱量從VC導出來,然後再利用整個鋁合金機身去做散熱,這樣導熱的效果會比較好。當然,我會在之後的影片中再進行詳細的實測。
效能與美學的拉扯:蘋果這次選擇了實用
剛拿到這支iPhone 17 Pro,我心裡其實是「有點難過但又有點開心」的。難過的點在於,蘋果竟然為了追求效能和散熱效果,犧牲了原本的美學設計。開心的部分就是,這次的散熱表現應該會比較好一點。因為我覺得這次的做法「不是很蘋果」。在過去,他們常常會為了美觀而犧牲掉一些效能或特色,但這次剛好是完全相反的策略,整個感覺是截然不同的。順帶一提,這次iPhone 17 Pro依然有保留SIM卡卡槽。另外那個「討人厭的」相機控制按鈕這次還是有,我個人基本上只會拿它來打開相機,之後就不太會使用。不過以開啟相機這個動作來說,這個按鈕的位置設計得還蠻舒服的。
正面螢幕升級:超瓷晶盾2的抗反射表現
正面螢幕的部分,這次使用的是新的玻璃面板,稱為「超瓷晶盾2面板」。抗刮能力據稱提升了三倍,抗反射能力也有所提升。如果我們將它與右邊貼有犀牛盾保護貼的手機來比較,這樣看下來,抗反射效果似乎確實有好一點。不過,如果拿它來跟我的主力機三星S25 Ultra相比,三星S25 Ultra的效果還是更好一些。即使我S25 Ultra貼的是原廠的抗反射保護貼,但若撕掉,三星原廠的那層鍍膜效果非常好,甚至比iPhone 17 Pro還要好。如果再拿它跟我的摺疊機來比,這台摺疊機也貼了三星原廠的抗反射貼膜,整體效果還是會比較好一點。蘋果這次的確是讓它「些許地更抗反光」了,但因為我手機貼了犀牛盾保護貼,所以不是很準確。不過這樣肉眼看,我覺得還是好了一點點。
前鏡頭重大進化:方形感光元件與直立拍橫片的神奇功能
完成設定後,手機進入畫面,顯示「歡迎使用」。它已經不是上滑進入,而是直接按「開始使用」。在螢幕打開的情況下,我們再來檢視一下抗反射的感覺。如果都是在桌面上,iPhone 17 Pro確實有好一些,但如果跟S25相比,抗反射能力還是略微弱了一點。接著,我們要來測試這次的相機。這次前鏡頭是一個蠻大的升級,它將整個感光元件都換成了新的方形感光元件,我覺得超有趣。一個值得注意的功能是,當你直立手機時,它可以拍攝橫向的影片。這個功能真的很有趣。
蘋果設計這個功能的原因是,當你一般橫向自拍時,你的眼睛通常不會看鏡頭,而是會看螢幕,這會導致你的視線感覺比較不自然。但如果你是直立拿著手機,其實你是直視著螢幕的,整體感覺會自然很多。雖然說直立看螢幕,眼睛還是沒有在看鏡頭,但確實稍微自然一點。最有趣的是,你直的拿著手機,可以直接點選按鍵變換成橫式拍攝,這個還蠻好玩的。
此外,這次還新增了一個有點像是AI構圖的功能(或稱為自動構圖)。如果你把上方的「自動縮放」跟「自動選人」都開啟,手機就會具備AI能力,自動幫你構圖。假設畫面中出現了一個人,它會自動幫你做一個構圖,讓畫面變廣一點。如果旁邊剛好穿插另外一個人,它就會自動幫你做橫向構圖。這個功能真的是蠻有趣的,無論是直拍還是橫拍,它都可以直接幫你構圖,讓你自拍時不用太過煩惱。這也是目前蘋果少數具備的AI功能。
總體來說,我覺得前鏡頭是一個蠻不錯的升級。感光元件變大之後,除了前面提到的直拍橫片功能,在錄影時,防抖的效果應該也會好很多。目前前鏡頭最高可以錄製到4K 60fps,我覺得它很有潛力成為一個vlog神器。
後鏡頭新功能體驗:雙重拍攝與鏡頭切換的限制
接著來看一下後鏡頭。介面上會顯示五顆鏡頭的選項,分別是0.5倍、1倍、2倍、4倍和8倍。蘋果宣稱這五顆都具備光學品質。不過,真正屬於光學變焦的鏡頭只有0.5倍、1倍和4倍這三顆,因為機身後面也確實只有三顆鏡頭。這次後鏡頭還有一個新增的功能,就是「雙重拍攝」。雖然Android手機早就有了,但打開之後,畫面會多一個前鏡頭的視角,而後面則是用後鏡頭拍攝。這樣你就可以同時進行雙重拍攝。甚至還可以切換後鏡頭的倍率。如果切換到比較遠的倍率,像是4倍,畫面會重新「flash」一下。
不過,一旦開始錄影,它似乎只能切換到鄰近的鏡頭倍率,這算是一個小小的限制。更可惜的是,錄出來的成品是單顆畫面的,前鏡頭的視角是內嵌在裡面的,你沒辦法把這個視角的位置做更動。我認為它之後應該要改成錄製成兩段影片(各自一段),再加上一個兩個融合的畫面,這樣會是最好的情況。在開啟雙重拍攝時,最高只能錄製到4K 30fps,但一般來說應該也夠用。
另一個我覺得比較可惜的限制是,如果你把錄影的幀率改成4K 120fps,就只有主鏡頭可以使用。它的超廣角和新的四倍長焦鏡頭是沒有辦法使用4K 120fps這個規格的。這點真的是蠻可惜的。
核心規格與定價細節:A19 Pro、12GB記憶體與容量選擇
最後來聊一下這次的核心規格。這次主要換上了A19 Pro晶片,記憶體的部分也升級到了12GB。我這次購買的是512GB版本。如果你有需要購買到2TB的超大容量,Pro系列是沒有提供的。Pro系列最多只有到1TB,你一定要選擇iPhone 17 Pro Max才能選到2TB容量。在定價方面,iPhone 17 Pro Max是從44900元起跳,這與去年的iPhone 16 Pro Max定價是完全一樣的。而我手上的iPhone 17 Pro,定價則是39900元起。相較於去年iPhone 16 Pro的起價36900元,看起來好像變貴了,但其實是變便宜了。因為去年iPhone 16 Pro的起跳容量是128GB。如果我們都看這次的最低容量256GB版本,去年256GB的版本是賣40400元,所以這次是便宜了500塊。這是我在價格上的一個小發現。
初次上手總結
以上就是這次iPhone 17 Pro快速的沉浸式開箱上手體驗。我個人覺得,對於它的外觀設計,特別是背板雙色設計中挖出超瓷晶盾的那一塊,還是需要習慣一下的。我之後會再發布一部實際使用心得的文章,我會將這支iPhone 17 Pro當作我的主力機,使用一個禮拜左右,那部影片我會做得比較詳細。屆時我會將它跟我的S25 Ultra、以及vivo X200 Ultra 比較長焦拍攝能力,因為這次的長焦鏡頭應該是iPhone 17 Pro的主要升級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