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都普及了 為何iPhone還沒支持快充?
隨蘋果手機中國市場的份額逐漸增大,“蘋果”這個手機品牌也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購買蘋果手機,不僅僅是因為蘋果手機的品牌含金量,還是因為其手機本身具備其他智能機所不具備的優勢。同時也有很多人對蘋果手機的充電功能生了疑問,蘋果手機現在究竟能不能支持快充?
目前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安卓手機都已經支持快充了。而安卓手機的快充主要分為以下三大類:VOOC、高通QC、MTK Pump Express。
VOOC閃充在OPPO Find 7上率先使用。作為採用3000毫安電池的OPPO Find 7,採用VOOC閃充時,充電5分鐘即可打電話2個小時,30分鐘手機電量可直接充到75%——這樣的電量足夠大多數人用一整天了。
此前有報導稱以色列研發出了30秒充滿電技術,雖然看上去很先進,不過就目前來看,高通在twitter上宣佈的Quick Charge 2.0才是近期內我們能用上的比較靠譜的技術。
高通Quick Charge 2.0則在Quick Charge 1.0的基礎上採取了新的規範,高通此次採用的是電壓與電流都進行增大的原理。其將充電電壓從5V提高到9V,而充電電流則是由1A暴增到1.6A。並且 根據高通公司官方給出的實測案例,第二代Quick Charge技術能在30分鐘內為一款電池容量為3300mAH的智能手機充入60%的電量。
此次Quick Charge 2.0在技術上來同樣需要有加入了特殊晶片的充電器配合使用。而為了防止老版本手機在充電時被過大的電流燒毀,充電器當中還需要加入一個特殊的IC判斷 開關。Quick Charge 2.0的快速充電採用了更加優化的電路設計,並且很好地融入到高通驍龍800/801處理器晶片中。而採用Quick Charge 2.0技術的電源適配器,則可以讓搭載驍龍800處理器的智能手機安全使用較大充電功率的充電器來為手機提速充電。值得一提的是,高通Quick Charge已經進階到3.0階段,電壓調節幅度縮小到了0.2V,最低3.6V,最高則可達20V,現階段已經宣佈支持QC 3.0的晶片有驍龍820、驍龍620、驍龍618、驍龍617和驍龍430,預計相關設備將會在下年亮相,其也向下兼容Quick Charge 2.0。
除了Quick Charge和VOOC可靠的快充技術外,聯發科也研發了自己的快充技術MTK Pump Express,其有以下幾個特點。1.允許直流壁式充電器根據電流決定充電所需的初始電壓;2.電壓逐漸增加至高達5V達到最大充電電流;3.Pump Express為快速直流充電器提供的輸出功率小於10W(5V);4.Pump Express Plus為充電器提供的輸出功率大於15W(高達12V)。
蘋果是否支持快充?
蘋果為何不用快充?是因為技術上不支持還是因為資金上不允許?其實這裏面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喬布斯時代的過去,庫克時代的到來,蘋果手機在這樣的變遷環境中自身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庫克對蘋果手機的生成本進行了嚴格的控制,但還不是網上熱炒的“零成本”。
電池容量降低,iPhone 6的電池容量為1810mAh,而iPhone 6s電池容量大小為1715mAh,可見少了95mAh的電量。蘋果處理器的功耗低,特別是A9因為,從A8處理器的整體設計構想來看,蘋果更多的努力則 是用於提高iPhone 6的電池續航表現,所以在A9處理器上這樣的思路預計也會得到延續,這意味在多硬件升級的背后,A9處理器更多的作用將致力於能耗的降低,而不是性能 的飆升。
蘋果手機雖然不支持快充,但是卻可以在蘋果手機上體驗快充。那應該怎麼做呢?以iPhone 6 Plus為例,蘋果充電頭一共三個型號,分別為A1443(中規)、A1265(美規)、A1385(美規),輸出規格都是5V 1A(5W),輸入電壓為AC100-240V,全球通用電壓規範。iPad 4的充電器參數是iPad 4充電器電壓範圍是110-220V。交流電輸入是50-60MHZ,1A,5V輸出。
根據iLounge的報告,當他們給iPhone 6和6 Plus充電時發現,兩款手機都配備了支持2.1A充電的硬件。之所以很多人沒有發現,是因為蘋果隨包裝附送的充電器仍然是1A的。如果你改用AC充電適 配器的話,就會發現充電速度比以往快了很多。當然,除了可以使用更好的充電器達到快速充電的目的以外,iLounge還發現當把iPhone連接到近幾年 的Mac上時,也同樣支持更加快速的充電。不過需要注意的是,Mac需要安裝OS X Yosemite 10.10作業系統。由此可見,要想在iPhone上實現快速充電,可以用iPad的充電器來給iPhone充電。
雖然蘋果手機本身並不支持快充,但是卻可以通過其他手段來實現快充。那為什麼蘋果手機不對外進行宣傳呢?大概是蘋果手機不屑於宣傳這種小細節吧。蘋果手機公司通過前期的不懈 奮鬥,蘋果手機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號召力,在這種影響力和號召力之下,宣傳確實顯得並不是至關重要。
apple iPAD 5v 2.4A
應該說 iphone手機原廠配的 電流太小 . 改使用 ipad 充電頭就可以 2.4A .
還有傳說 iphone7 會使用 5v 3A
至於是否是使用 type-C 頭, 不知道 .
不過 apple 曾註冊過一個 20v 充電專員 不知道會使用那邊 ?
zapper wrote:
iphone 6 ...(恕刪)
樓上內行知道 換充電頭 .
目前 5v 2.4a 左右 d+ =d- 2.7v 左右就是此規格了 .
apple 靠 d+ d- 電壓分別的 .
未來會出現 5v 3a的 . 聽業界說 iphone7 使用, 不知真假 ?
iPad Pro 使用那規格還沒找到 .
至於會不會跟高通一樣使用 9v 2a 不知道 , 但是 apple 的確有專利是使用20v .
對充電設計來說 9v 2a 會比5v 3a 容易, OPPO 閃充是 3a 新一代跳 4a多 但有線材問題 . 太細線傳不了.
高通 qc2 還有個 20v版本, 但使用很少目前 多數是 5v -> 9v . 因為變壓器那邊固定圈比的 .
5v -> 9v 下 你2 次shottky diode 就某範圍 如果拉高 12v 20v 那是另檔次零件 . 而且目前都壓在18w內 .
聯發科 MTK pe 最早是 5v -> 4.8 ... 3.6v
pump express plus 有跳電壓了
至於聯發科買下 richtek 是否跟 richtel 開發出usb_pd 有關 ? 不知道 一直有人說mtk 是因為iot 買richtek .
目前還不知道真假 ?
但是手機新一代使用快充是確定趨勢了, 不過台灣行動電源只看到 asus 有推一款 高通的方案 .
中國大陸已出現一堆快充的行動電源 .
最好玩的是一堆windows x86平板不論是acer asus 還有其他家, 學android arm 平板想使用 microusb方便充電 ,
一開始也很多人覺得microusb方便充電. 這類使用 USB BC 1.2 5v 1.5a -> 新的有推到 1.8~2a
還比手機快充慢 . 跟本不適合用在 30~40w 這類平板, 手機差不多 12~15W .
至於 平板usb_pd 目前還不多見 .
andy2000a wrote:其實這招在更早之前的iPhone與OSX主機就有了
除了可以使用更好的充電器達到快速充電的目的以外,iLounge還發現當把iPhone連接到近幾年 的Mac上時,也同樣支持更加快速的充電。不過需要注意的是,Mac需要安裝OS X Yosemite 10.10作業系統。由此可見,要想在iPhone上實現快速充電,可以用iPad的充電器來給iPhone充電。...(恕刪)
USB2.0:正常電流規格5V 500mA
當時就有人疑問 接在主機上充電好像比較快
過一陣子才被爆出來 原來蘋果主機的USB有做可變電流控制
當接上蘋果主機時 偵測是iOS裝置 就會以5V 1A充電
這技術被爆出來兩年後 PC主機板才紛紛加入這功能 三年後普及
安卓手機也相同進程 兩年後才開始有手機搭載快充技術 不然都是5V 500mA充電
而且慘的是當時安卓電池較大 充電較慢 iPhone在4小時充滿 安卓要充滿5-6小時才會滿
2.0升級USB3.0後又再來一次
以及自家白豆腐充電器再升級
不過沒隨機內附這好用功能 要另購還真的有點可惜
彈幕濃!
et219710 wrote:
請問拿三星的5V2A...(恕刪)
可能有問題 . 先前量過 ,三星充電頭是給自家只推出 1.35v 電壓 .
因為 samsung 使用 d+ = d- 1.2~1.3v (實測 0.5~3v) 三星手機會抽 1.5a , 但是 新的三星可能使用qc2 .
apple 手機看 d+ d- 可以買轉接頭來騙 或許可以 . 你可以買yzxstudio 出usb錶頭 或其他家出柏工錶 .
手機會看 d+ d- 知道是否自家的充電頭 再決定抽電流大小, 如三星手機 > 80% 電 (可能不同三星手機會不同) , 我這邊測是如此 是不會抽大電流 .但電力低於 40% 一直拉 d+ d- 低電位 通知充電端 .
現在很多充電頭會 usb 識別但是 不少家有些問題 . 因為除 usb bc1.2 外
還有 apple mode 和 samsung mode 有聽說過會有些相容問題 .
所以 apple 手機配 其他家可能要騙 . apple 手機線內還藏一顆 mfi 認證的 chips 不知道要如何跳過 ?? 以前有聽說過中國有 reverse chips .
有人知道 iphone7 還有 ipad pro 的充電規格嗎 ?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