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iPhone觀後感~看看別人,想想我們自己~(對國內產業感想)

眾所屬目的iPhone千呼萬喚終於是出來了~
對iPhone的外型大家褒貶不一~
但我覺得外型很漂亮、很有質感啊
不知怎麼有人說很醜,看來每個人的審美觀及定位條件不一樣~
不一定是Apple就一定只能有一種白色呀~
後來不是買有出很多顏色不是嗎...
再就手機還是繼承了Apple一貫的極簡及人性化的風格~
光是那人性化的手指超炫操作就非常值得了啦
而且外型超薄,看畫質也很讚~

實在是很佩服Apple的工作團隊~
開創工藝美學技術的美學及那人性化的操作介面~
說Apple領先同業5年也不為過啊

話說回來宏達電先前領先周業至少二年的技術已漸漸被後進者趕上了~
現在又有iPhone這勁敵加入戰場,不加油點是不行~
以現在WM5的穩定性來說再好也不會一下進步太多~
我想應該從Dopod的工藝美學開始加強~~(多網羅多一點工藝產品設計師吧)
看能不能像Apple一樣,在全世界上告成轟動~
Dopod跟iPod好歹也只差2個字,實力應沒必要差那麼多吧

開個玩笑,勿見怪~~~
因為Dopod算是台灣自創品牌手機,在全世界還算有名氣,故拿來比較~
倒是最近觀察了Asus的產品也愈做愈棒,愈來愈有質感了說

其實我想講的是我們台灣有很多很有名的大廠及品牌~
不管是面版、PC、或是手機~
說實在台灣的研發技術及應用是沒話說,但如果要把品牌做大做響亮確又輸人家~
其實這跟政府有沒有用心要扶值或栽培我們國家的產業決對有很大的關係~
看看人家韓國~看三星、LG等~
說到LG我就想到我在資訊展買了LG的鑽石機LCD(外型超美的啦)
啊...又離題了
以前人家嫌我們台灣的品質,但當我們品質做出來的時後~
其實國外人家已經開始再想要怎麼把產品推銷出去、及如何更吸引人、如何更人性話等等...
看到後來Nokia主推的"科技使終來自於人性"
Apple強調的極簡、工藝美學技術(當時大家都只想把功能及附加價值往上加,Apple已經開始想到強調單純功能導向的減法藝術了)
後來韓國的大廠也開始在產品外型上下功夫,且做得有聲有色,外銷全世界~三星、LG~
當然日本在很早就開始有產品品質的,所以不能忘了他~
一些日系大廠:松下、JVC現在很利害的豐田~
當然既然提到"工藝"這兩個字更不能忽略德國囉~汽車的雙B,Benz&BMW及PORSCHE這就無庸至疑了吧!
如以大家最常看的電視來說,像日劇及日本的綜藝節目(品質的保證,不像台灣做假的某些節目)、後來追上來的韓劇、外國的電影、
電視影集(說到這我就想到"誰是接班人"製作超用心的)~
很像又離題了吼~

現在我們台灣有很多很利害的技術,很知名的企業~
是不是也該學學人家,從人家那領悟出或習得什麼之類的~
我所謂的學不是指模彷(雖然模彷是學習的過程,但我想我們已經學習太多了)
我只是希望我們能做出更出色的產品、更多創新的東西~
期待我們能在既有的基礎上再更上層樓~
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有幾樣能在世界上把人家嚇壞的東西~或是做出品質及口碑~
在產品上能有更多的想法,或做出更符合我們國人民情的東西~
在拿出去跟人家比較了,不然在自己國家自已比較就好了(很多企業都愛往外比)~

我很期待那一天的出現~台灣加油~

PS.由於先前的一篇有稍微提到政治故被檢舉了,於是以把政治部份刪除重po上來囉~
另外前篇有人回應說之所以iPod會成功大受觀迎是因為軟體平台整合上,當然這也是其中一點,
如果要提到軟體,那我們當然又差人家更多了,現在優秀的軟體工作幾乎都在印度,
台灣要趕上我想應該要從教育著手,那就要花更久時間了。但撇開軟體整合不談,
還是有很多產品並沒有因為軟體因素而在市場大受觀迎的呀~韓國的三星,而汽車有沒有需要軟體面這我就不知了。
我只是希望國內知名品牌大廠能夠好上加好,在現有基礎上精益求精,並期盼國內能出個讓人尊敬的百年企業,就如此~
2007-01-11 12:48 發佈
如果要拿國內廠商來比較
我認為除了外觀與工業設計上的落差以外
最主要是對整個平台的佈局與支援
國內廠商都還停留在比拼硬體規格與外觀的階段
還沒有把心思花在軟體與平台整合上

看看 Apple 的 iTune
從第一代的 iPod 一直到現在的 iPhone
一路整合上來,功能不斷更新的同時
也沒有放棄最早期的 iPod
而且在這個平台上創造出另一個線上購買的模式
這個本來只是以附加價值為主的平台
在不斷的改進與有心的規劃下
成長成一個可以獲利的平台
這種遠見,在台灣廠商身上目前完全看不到

台灣廠商的問題並不是在於硬體技術上
看那一堆類 iPod 的 MP3/MP4 Player
功能、音質、畫質比 iPod 強的比比皆是
但是為何 iPod 的光環不退,照樣狂賣
難道只是因為 Apple 品牌的價值嗎?

平台整合能力實在是天差地遠啊...
抗議Mobile01站方黑白不分亂停權,即日起關閉帳號不再參與討論
國外融入了美學..
他們注重與技術的創新價值...

但是..國內..
大家都把賺錢~賺錢~賺錢~賺錢~賺錢~賺錢~擺第一..
國內有很多美學家阿..
但是大家都淪為賺錢的工具了..
大廠只知道..這季要做多少業績..
他們那裡會再意創新..?

反正創新的東西..
等別人做出來後..
再抄襲還來得及..`
以台灣的教育方式

很難培養出真正具有創造力的人才
人類的學習一開始都是以模仿開始

我國的產業中 製造力的不容忽視的強項
但是在產業進化與升級上
我們卻走向不斷的cost down

其他的國家卻擺脫別人製造代工的窠臼
走出自己的風格 創造了市場
研發與設計漸漸成為他們獲利的主要來源
而我們呢?
強大的製造力換來有一張沒有一張的訂單
面對中國更強勢的競爭力
我們當時的選擇對了嗎?
是我們太短視近利了嗎?


記得2000年時 也就是韓國開始推展遊戲產業的時候(大概吧...不記得確實的年代)

而我們開始推展mcse等微軟認證

當年高薪的MCSE認證 到現在還是那麼值錢嗎?
而且到現在 我們很多地方都擺脫不了ms的掌握
當上游都被ms箝制的時候
下游的使用者還有選擇嗎??

這也是短視近利嗎?

到底是哪邊出了錯..??











就算只有zaku 也可以把Strike打下來..
想想我們自己, 這個標題很好, 人要無時無刻都要檢討, 才能做得更好
但是樓主有個例子拿宏達電去跟Apple比較, 似乎有點不妥

Apple的機構, OS, 都是自己設計的, 宏達呢? 除了機構還可以聊聊, 有OS嗎? 還不是買的?
一個電子產品原創性在哪邊? 獲利性又在哪邊? 說外型原創, Apple跟宏達都有, 但獲利呢?
Apple從頭到尾的整合, 只是找別人代工, 自有品牌加上不用去買OS的獲利, 宏達追得上嗎?
宏達今天能賺錢, 就是靠自有品牌而已, 但是他要被抽很重的軟體權利金, 就少賺了很多
他的EPS有多少? 還不就那樣, 2005年是30多台幣, 敝公司不多, 就2005年就要2塊...... 美金
股票連續好幾年入選NASDAQ科技100強, 正因為我們要付出去的權利金很少, 軟硬都是自己的
不用拿Apple來比, 就足見宏達還需要多大進步

宏達要的是不滿足, 要的是持續成長, 也許會很著重研發, 但還不夠跟Apple比
還有宏達領先同業至少兩年的技術? 哪個技術領先同業兩年? 台灣的同業? 世界的同業?
如果要拿宏達去跟世界性的公司來比較, 這個階段還不適合, 因為宏達的能力還沒達到
但如果你只是台灣地區比一比, 或許宏達就可以滿足嗎? 應該不是這樣的
但我相信宏達自己會有警惕, 自己會有檢討, 這點就不需要不是高階主管的我們來擔心了
平埔族大武「社」「頭」前所建立的漢人聚落,現定居台北裡面的湖!

王阿寰 wrote:
以台灣的教育方式

...(恕刪)




因為亂講個比喻,就算是聯招考滿分,即使他的興趣是美術與設計

也不敢第一志願是藝術大學,因為教育和社會出了問題


大概是這樣吧
我就是對於看到很多單親小孩的遭遇,很不削那些父母親的人
其實cost down每個國家都慢慢開始在實行了啦!
但台灣算是較早開始的,為了cost down犧牲品質、創意值得嗎?

但台灣還是有不錯的創新工作者唷~
至少我認為蔣友柏的橙果是不錯的~
但創意美學者就是這樣,一樣東西可以東改西改,
從設計草案到產品出來超久的

題外話~
另外有人提到當年高薪的MCSE認證 到現在還是那麼值錢嗎
看到這差點沒從電腦桌上跌下來,因本人於03年底至巨匠補MCSE,結業後沒去考並中斷學習一年半,跑去做不相關的管理值,05年9月又去重修該課程,結業要到今年5月~
而我現在正在電腦桌前猛k MCSE 70-290的考古題,準備於近期開始著手展開考試~
看來我是要不是要好好開始從新開始思考一下我自己的未來啊
待過業界的話, 大概知道apple 的產品都是亞洲做的, 極大部份是台灣跟大陸...
apple 目前只剩設計, 行銷和財務

而設計也都要到亞洲這些工廠配合

台灣廠家跟 apple 之間是一種分工, 各取所需, 不須妄自菲薄

當apple 不賣時, 台灣還是可以跟其他廠合的來....
華爾街日報:iPhone問市 台灣代工廠功不可沒
鉅亨網編譯趙健君/綜合外電.1月10日
2007 / 01 / 11 星期四 12:00


Apple Inc. (AAPL-US)周二發表了眾所矚目的 iPhone手機,華爾街日報指出,如果iPhone大賣,最大受惠者可能是台灣的電子代工廠商。

像其他知名個人電腦和消費電子品牌一樣, Apple 並未實際生產這些產品。它與專業製造商合作-大多是在中國大陸有製造業務的台灣企業,根據 Apple的設計來組裝產品。它們也使用其他供應商的零組件,其中許多也是來自台灣和亞洲其他國家。

這樣的業務模式讓 Apple不需經營複雜、勞力密集的生產線,而且台灣廠商擅於壓低製造成本,有助長期降低產品價格。iPhone也是使用同樣的模式。

一位瞭解 Apple計畫的人士表示,iPhone的主要供應商包括鴻海 (2317-HK)旗下的香港子公司富士康 (2038-HK) 、生產不鏽鋼機殼的可成 (2474-TW下單)。還有生產數位相機模組的致伸 (2336-TW),生產連接器的恩得利 (1333-TW)和生產印刷電路板的欣興 (3037-TW)。

分析師預期可成將供應iPhone機殼,鴻海則負責組裝。鴻海發言人不願對此表示意見,可成發言人也不願談論iPhone,只說公司將為 Apple的新產品供應機殼。

但消息人士也透露,iPod的代工廠商華碩(2357-TW) 和英業達 (2356-TW)並未接獲iPhone的訂單。

台灣在全球電子生產的角色日益吃重,相關電子公司吸引了國際投資人的注意。這些公司在1990年代以代工個人電腦發跡,涵蓋整體供應鏈的各家製造商群聚以降低成本並快速出貨。現在台灣廠商為Dell (DELL-US) 和 Hewlett-Packard(HPQ-US)生產的筆記型電腦佔了全球比重已逾 80%。

近年來,電腦的代工毛利下滑,台灣公司逐漸將觸角擴大到手機、 LCD、和遊戲主機等產品。鴻海集團堪稱其中典範,代工產品從桌上型電受到 PlayStation幾乎無所不包。鴻海在2002年營收為78.9億美元,2006年大幅成長至 387億美元。

鴻海和富士康可能是iPhone的最大受惠者。Goldman Sachs(高盛)分析師 Henry King估計,iPhone可讓鴻海 2007年營收增加約5%。

可成也因金屬機殼逐漸流行,近幾年業績快速成長。Citigroup (花旗)分析師Dale Gai表示,根據 Apple 估計2008年iPhone出貨1000萬支,可成下半年營收可望因此增加5%。他說:「如果iPhone需求攀升,2008年訂單量可能更大。」他將可成目標價由 338元調高至 400 元。

============
我覺得有利也有弊,但是我相信台灣廠商不會坐以待斃..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