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繼二月份陸續完成瑞水公路大華公路這兩條嘉義地區主要的中長程單車登山路線之後,剩下來的終極挑戰當屬魔王等級的阿里山公路了 但對於車多、廢氣多的阿里山公路,坦白說並沒有太大的熱情想要挑戰,不過撇開阿里山之外還能有啥好選擇呢? 攤開手邊的地圖集,由台三線往南行至曾文水庫繞圈,之後再轉接一七五縣道(咖啡公路)回到嘉義,看來似乎是另外一個難度頗高的挑戰,爬坡多、長度也不容小覷。不過一七五縣道之前已經騎過,新鮮感大減。正當猶豫不定之際,腦海倏地閃過前幾年開車造訪的"茶山部落",趕緊在bikemap的協助之下,先勾勒出大致的路徑輪廓。

以台三線與台十八線阿里山公路"十字路"(中埔鄉隆興社區)為出發點,沿著阿里山公路上行至龍美後,轉嘉129號鄉道往山美抵達"達娜伊谷"後,便可繼續往茶山部落前進,在茶山部落體驗涼亭文化之後,再沿著129鄉道於大埔橋前接回台三線,接著爬上台三線最高點"永興"之後,回到中埔鄉。經由bikemap運算後,顯示的路徑長度為102公里,累計爬升更達到驚人的2990公尺,雖然根據過往經驗知道bikemap的累計爬升高度數據常常會高於實際騎乘,但兩千多公尺的爬升高度,幾乎等同於NeverStop的塔塔加挑戰賽,恐怕也不是一道美味可口的菜餚 雖然頭皮發麻,但只要是沒有騎過的路線,新鮮感總會適時的提供一臂之力 沒有踏出第一步,誰知道之後的路程會有多麼值得期待呢

▼先附上全程軌跡圖給車友們參考
無效的路徑

▼全程高度曲線圖與坡度分析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全程坡度比例圖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下載GPX軌跡檔與高度曲線原圖: 200903/mobile01-0cde98e5ee80c8c4f253a2b9aa940534.zip

▼由外地前來的車友,可由國道三號下中埔交流道,行駛台十八線阿里山公路往阿里山方向(東行),過台三線叉路口(十字路)約兩百公尺即可見左側的吳鳳公園(約是在台18線12K處)
無效的路徑

▼小時候外公外婆就住在中埔,這個園區原本應該叫做"吳鳳成仁地",也就是傳說中吳鳳騎白馬、穿紅衣、戴紅帽捨身取義,從此感動原住民不再出草的地方。姑且不論吳鳳史蹟正確與否,或只是漢人沙文主義的延伸,這個園區確實曾經荒廢許久,後來又改稱吳鳳公園,直到2005年由阿里山管理處在此設置為"大阿里山旅遊資訊服務站"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園區內的建築古色古香,倒也沒有傳說中吳鳳成仁的肅殺之氣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園內共分四區,入口區有諮詢服務台及多媒體放映室,提供旅遊資訊解說並有旅遊摺頁供遊客免費索取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戶外展示區最特別的便是仿鄒族HUFU的茅草涼亭。Hu-Fu是開放的空間,鄒族人可以在此聊天,也可以在這裡商討大小事情,亦或是在涼亭裡分享食物、唱歌或跳舞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備註:園區內有免費停車場,不過開放時間約為早上九點至下午五點,車友若無把握能在時間內完成這條路線,還是不建議將車輛停置於園內停車場,免得過了開放時間,大門關閉無法取車。建議車友可將車輛停放於園區的圍牆邊即可。另外,園區營業時間外仍有小門可供人員與單車進入,內有休憩桌椅與公廁可供使用。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百里之行就要始於足下了 沿著台十八線阿里山公路往觸口方向前進,右線的嘉134鄉道叉路可往灣潭,最遠可抵達大埔第147林班地,下次可以挑戰看看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過了中油加油站之後便可來到右往社口、左往吳鳳廟的十字路口。若從中華民俗村拱門進入,便可參觀吳鳳廟與中華民俗村,若右轉則為嘉132鄉道往嘉義大學社口實驗林場,亦可經過硬梆梆的土匪山聚落在仁愛橋附近接回台十八線(請見微醺鸚鵡兄的精彩分享)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舊稱「阿里山忠王祠」的吳鳳廟,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主祀吳鳳,目前已列為三級古蹟,後因遭逢多次地震損壞,經過重建整修才完成如今全貌。目前建築形體為民國四十年(1951年)擴建之貌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中華民俗村園區佔地約十二公頃 ,園區前身是吳鳳紀念公園,內有閩南式景觀花園,小時候還曾在此看過水牛算術的表演,主持人會在小黑板上寫上簡單的算式,比如2+3=? 然後由水牛以點頭次數回答,不知有沒有車友跟我一樣看過的 如今已轉型為主題遊樂區,年節時分常常可見知名連續劇的演員在此駐地演出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阿里山公路五虎寮橋前的鄒族原住民地標,清楚的告訴遊客們自此之後,即將要進入阿里山鄉探訪原住民部落的風情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去年辛樂克颱風為嘉義縣山區帶來超大豪雨,造成八掌溪水暴漲,跨越八掌溪的五虎寮橋不堪洪水沖刷,慘遭大水沖毀,原本需繞行嘉126號鄉道才能接回阿里山公路,所幸如今已修復完畢,繼續等待下次風災的檢驗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原本搭建的臨時便橋,如今也功成身退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自此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還有遙遙六十公里路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林務局為保護珍貴的老樹及特殊稀有或具有保存意義之林木,或是暫時安置因公共工程施工,而必須暫時移植待遷置的樹木,遂選定阿里山公路28公里處路旁約兩公頃的土地設置樹木銀行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園區內劃定有「永久移植區」及「假植區」,收容暫時無家可歸的老樹林木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進入觸口前有一段長約四公里的大直路,往來的車速甚快,加上沒有慢車道,車友得多加注意後方來車和超越中線超車的對向來車。這也是進入觸口前最後一段平路,騎乘其中可以想像阿里山自行車大賽時,領先集團輕易在此帶出40公里以上的時速,拋開跟不上的參賽者,帥氣的抵達阿里山腳下。不過時空轉移,當俺一個人在此獨推,面對從山上沿著山谷吹來的大逆風,縱使坡度僅有1~2%,還是騎的有氣無力氣喘噓噓的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界牌,下馬拍照留念當然不可免 不過大概少有人知道,北回歸線剛好也穿過這附近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欣欣水泥嘉義分廠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八掌溪與行圓橋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左方叉路為嘉124號鄉道往埔尾與半天岩,可接上大華公路往石桌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一段小下坡後便要進入觸口鬧區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分別在五個地方設置有服務中心,除了稍早出發的吳鳳公園之外,還有瑞太遊客服務中心、圓潭自然生態園區(以上兩個服務站台均位於瑞水公路沿線)、達邦管理站,位於觸口此處的則為處本部,服務時間為09:00~17:00。小弟入內瞎晃了一下,倒是看到一些旅遊人數的統計數據頗為有趣,跟車友分享一下。整個大阿里山國家風景區所轄景點,第一熱門的景點首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光是一月份就湧入超過十一萬名的遊客,更遑論緊接而來的櫻花季,接下來的排名則為吳鳳公園、正夯的圓潭生態園區、達娜伊谷、瑞太遊客服務中心,敬陪末座的則是位於阿里山支線的鄒族大社"達邦"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在服務處內補完水之後,繼續前行即可穿越觸口橋與一旁的"地久"吊橋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觸口橋下的八掌溪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由下方仰望另一座"天長"吊橋。建於1937年間的天長地久兩座鋼索吊橋是日據時期官方為了恭祝昭和天皇夫婦過壽,所興建的紀念建築。天長橋是山上與山下來往必經的吊橋,昔時原住民會把山上的農作物與獵物背負下山與平地居民換取日用品,地久橋則是橫跨八掌溪的主要橋樑。兩座吊橋座落於八掌溪與獨寮山間之河岸。在阿里山公路尚未開通之時,也必須透過吊橋才能由觸口入山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地久橋畔的龍隱寺香火鼎盛,寺內主祀濟公禪師,廟前所見最為特別的就是由七寶銅所製,重達三千多公斤全手工打造的天公爐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龍隱寺旁的小七是山腳下的最後一個補給點,接下來往龍美的路程,沿途還有幾家雜貨店,車友也無須太過擔心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緊接著上場的就是阿里山公路的爬坡主菜,由海拔約240公尺的觸口爬升至海拔約1041公尺高的龍美,長度約15.5公里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由高度曲線圖可見全程幾乎都是乾脆的爬坡,平均坡度約為6%,當中只有兩段小平路與下坡,惟距離都不長就是了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觸口至龍美段地形空照圖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穿過第一座明隧道後,坡度開始揚升,只好升檔應付逐漸變得沈重的踏板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暫時封閉的天長橋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原本以為平日時分上山的車輛應該不多,孰料正值花季期間,遊覽車可是一輛接一輛,光是震天嘎響的引擎聲就已叫人吃不消,最兇殘的當屬不斷排出的陣陣廢氣,身為人肉清靜機的單車騎士還是多準備一條頭巾當口罩用吧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進入花期尾聲的木棉花,只剩下枝頭幾株花苞展現最後的容顏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仁愛橋前可見腦寮溪治山防洪工程紀念牌,右線的興社產業道路可往腦寮、土匪山(見微醺鸚鵡兄的文章)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興社產業道路也是一條中高難度的挑戰路線,以登山車應戰較為適合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仁愛橋下的腦寮溪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回頭看看沿著八掌溪緩降的阿里山公路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三號橋旁的水泥平台,堆放著也許是假日才有營業的攤位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信義橋下的獨座溪隸屬八掌溪上游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厚殼仔"附近的之字爬坡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左線為嘉130號鄉道往公田社區,亦是欣欣水泥廠的礦區,從礦區有纜車道通往觸口的水泥總廠。若由嘉130號鄉道進入公田後,可於巃頭段接回阿里山公路,雖然距離較短(約9.7公里),但是連續8%以上的長上坡可叫人吃不消,其中還有好幾段都是動輒超過12%的陡坡,由於130號鄉道出口處的巃頭,地理位置已經超過我們要轉往龍美的路口,所以還是沿著右線阿里山公路前進比較單純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到龍美還有十公里的爬坡路段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從觸口到龍美間仍是屬於番路鄉公興村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公興村下寮段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阿里山公路沿途有幾處休息區,均是販賣山產、茗茶等當地名產,位於公興村下寮的"鼎鼎有茗"休息區可作為第一個休息點。車友可在此休息,補充飲料或水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五彎仔"路段是阿里山公路最容易崩塌的路段,在台十八線28K至32K間,道路呈五個「Z」字形的迴頭彎,所以被稱為「五彎仔」。前頭兩位勇腳車友刷刷地抽車過彎,空留我一聲輕嘆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往中寮前會有一段下坡,一部又一部上山的遊覽車卯足了勁在此超車,真是險象環生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中寮路旁亦有雜貨店一家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右下支線可往公田派出所與公興國小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雖然車多廢氣多,阿里山公路還是有幾段景色頗為宜人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車行至竹湖路口,距離龍美便不遠了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呼! 終於看到龍美的地標,這也意謂著即將解決全程中的第一座山頭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進入龍美後可見右方有上下兩條叉路,取下行才是通往茶山的嘉129號鄉道(山美產業道路),自此到達娜伊谷都是痛快的下滑了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龍美至達娜伊谷高度曲線,由此圖可知從龍美(海拔1041公尺)下滑至達娜伊谷(海拔456公尺)為長達十公里的-6%長下坡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龍美至達娜伊谷地形空照圖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嘉129號鄉道由龍美經茶山接上台三線,會依序經過龍美、山美、新美、茶山等鄒族部落,圖中為所經的第一個聚落--龍美(又稱獺頭、智智亞社)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主線路旁往"仲明居"民宿的小叉路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幾年前曾在此住過一宿,留下滿不錯的印象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龍美社區(仍為番路鄉境內)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過了龍美之後便進入山美部落,山美村位處嘉義縣阿里山鄉南區,部落範圍涵蓋曾文溪中游往南的區域,是典型的原住民部落。海拔高度分佈於五百至一千兩百公尺之間。山美社區人口約650人,共有144戶,居民百分之九十九為阿里山鄒族人,在族群分佈上屬與"北鄒"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山美村各鄰都有鄒族語命名的地名,第一鄰便是"紮紮亞"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位於嘉129號鄉道2.5K轉彎處的"游芭絲"是怎麼樣都不容錯過的小店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光是撲鼻而來的香氣就令人止不住啦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竹筒飯、香腸,還有烤得油亮亮滋滋作響的黑豬肉。雖然一早出發時,就已經嗑了一碗雞肉飯填飽肚子,但是從觸口到龍美的這段爬坡,著實消耗不少熱量,這時候早已經餓得雙腿發軟,雖然時間不過是早上十點出頭,還是忍不住點了一盤烤黑豬肉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小小的路邊野店,主人卻很用心的布置,游芭絲招牌上戴著一朵小花的山豬可是鄒族的代表性動物。鄒族傳說中有位幻化成英俊男子的山豬首領,竟然被情人的哥哥一箭射死,引來山豬群排山倒海的瘋狂滅村報復。外出而逃過一劫的鄒族獵人,經過多日跟蹤布署,以燒山方式焚殺了無數山豬,以慰族人亡靈,從此山豬與鄒族文化也產生無法分割的淵源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店內簡單的木構桌椅,在此用餐不僅可遙望遠處的新美部落,徐徐微風吹來更是快活。所謂"游芭絲"就是鄒族語財富的意思,若對鄒族人說"游游芭絲",便是恭喜發財的吉利話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從游芭絲的用餐區觀景台便可遙望新美部落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原產南美秘魯安地斯山脈,種植於海拔一千公尺以上高山地區的樹蕃茄,引進台灣行之多年,游芭絲販賣的樹蕃茄,果實火紅碩大,倒是小弟見過台灣賣像最好的樹蕃茄之一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單車客的好補品 不同於平地的大柄香蕉,蜜蕉的香氣更為濃郁,帶著一點點酸,滋味好極了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本地黃薑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樹豆煮排骨湯也是鄒族常見美食之一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上菜囉! 烤的恰到好處的黑豬五花肉,外皮酥脆咬來喀滋喀滋,肥瘦相間的肉質吃來一點都不油膩,還嚐得出新鮮肉類特有的甜味,瘦肉部分不僅不柴,還略帶微微碳火香氣,蘸著一點胡椒粉配上蒜片,感動地想流淚啊 老闆見我未點飲料,還特別沏了一壺南投魚池的台茶18號紅茶,讓我配著烤肉吃。不加糖的台茶18號(又稱台灣紅玉),光是沖泡時的香氣就足以醉人了 這餐花了一百大洋卻是大大滿足啊(圖中的烤肉已經被小弟嗑了半盤)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和老闆閒聊了一會,之間也見到兩名車友從高雄縣三民鄉前來,正打算往阿里山騎去,敬佩於他們的體力與毅力,互相加油打氣之後又再度踏上旅程。

▼遠處點點人家,便是接下來路程會經過的幾個鄒族部落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所幸一路下滑,甚為輕鬆,否則頂著一個大肚子還得爬坡可就痛苦萬分了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往達娜伊谷的下坡有許多回頭彎,彎急路陡可得減速慢行,否則非常容易在彎角煞車不及,若遇上對向剛好有來車可就大事不妙 此段路程雖全為柏油鋪面,但路面鋪裝並不平整,可得提高注意力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山美村第三鄰"達瑪雅娜"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沿途多處髮夾彎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山美村第五鄰"雅巴薩烏妮"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山美村天主堂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社區活動中心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山美舊社設立年代約距今約兩百年前,山美舊名tsatsaya,原部落有六社,均屬於達邦大社,但在本世紀初因流行病及其他不知名原因滅社。今日的山美村則是大約於民國十八年建村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小而美的山美國小,全校師生約莫六十餘人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山美村衛生室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鄒族傳統工藝之家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原木建築的伊谷咖啡民宿是達娜伊谷旅遊線上知名的住宿地點,即便只是入內喝杯咖啡小憩一番也能感受幽靜的氣氛。樸實精緻的木屋民宿,由鄒族莊家姐弟共同經營,幾年前造訪,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乾淨到出乎意外,赤腳踩在光滑的木地板上啜飲illy濃縮咖啡或是水果茶,舒服的令人不想走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大石嶙峋、溪水碧綠的達娜伊谷溪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進入山美大橋前的活動中心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山美大橋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橋上可望剛剛經過的山之美渡假山莊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右上為達娜伊谷園區內的涼亭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穿過山美大橋後的小爬坡,便可來到丁字路口。左轉便是往著名景點達娜伊谷園區的入口。達娜伊谷自然生態保育公園位於山美村曾文溪支流,園區內有達娜伊谷溪穿流而過,溪中的高身鯝魚(俗稱苦花)為二級國寶,產量最多且最具經濟價值,故達娜伊谷又稱之為「鯝魚保育區」,於民國八十四年正式對外開放。達娜伊谷的護溪過程,也堪稱台灣社區保育工作的典範。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民國六十年代末期,政府開始興建阿里山公路,高山茶也成為公路沿線的新寵,山美的鄒族居民便受雇於平地茶農當雜工,一家茶園做過一家茶園,然而帶來便利的公路,卻也引進生態危機。開挖公路亂倒的土方和濫建的高山茶園,嚴重影響水土保持;加上開路工人以現成的炸藥隨興的在原本生態富饒的達娜伊谷溪炸魚、毒魚、電魚,短短不到十年間,曾是鄒族聖地的達娜伊谷溪,已經奄奄一息。 民國七十八年在當時村長的居中穿線協調之下,鼓勵擁有各段河權的族長獻出自家漁場,選定尚保持原始風貌的達娜伊谷溪及兩岸各六公里的原始森林,作為生態保育地區。嚴格禁止以任何方式獵捕該地區之所有生態,並拒絕財團對該地區之土地做任何開發,以維護生態棲息的環境。並發表全台首份河川自治公約。歷經五年的封溪保育,村民自願巡守,終於在民國八十四年對外開放,自此之後觀光收益每年遽增,也實現了當年公約所說的"如果我們善待達娜伊谷,達娜伊谷將會反哺我們。"
 
▼造訪多次的達娜伊谷這回就不再入內,循著丁字路口右轉繼續往新美、茶山前進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彼岸的山之美度假山莊與山美吊橋。山之美山莊可容納住宿遊客約130人,也是達娜伊谷周邊最大的住宿區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達娜伊谷至新美部落高度曲線圖,從達娜伊谷的海拔456公尺開始爬升三公里餘,平均坡度5.9%。之後便是緩上緩下抵達海拔六百公尺左右的新美部落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達娜伊谷至新美部落地形空照圖,公路右側便是曾文溪谷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在游芭絲用完烤肉餐之後,便忘了水壺內的飲水所剩無幾,經過山美部落直到達娜伊谷都忘了再做補給,面對快要見底的水壺還得應付三公里多的爬坡,果然一路爬得肝火上升,口乾舌燥 好不容易進入山美第六鄰還是未見任何商店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隔著溪谷遙望對面山腰的山美部落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進入山美村第七鄰才有集合村落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終於在12.5K處找到救命商店,趁老闆還沒外出關門之際,趕緊入內補貨,搜刮了兩瓶礦泉水外加一瓶莎莎亞椰奶補充一點糖份,順道在店門口的木桌旁稍歇,和老闆閒聊請教接下來的路況,老闆告知說出了茶山村之後會有一段砂石車橫行的路段,要我格外當心。言談之中才知道原來老闆經營的可是專業的烤山豬團隊呢! 還曾經到"一傳媒"黎佬的陽明山別墅烤山豬,也曾經到新竹風城單車舉辦的活動現場代烤山豬,事業作的可真不小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接著老闆便領我去看看他養的小山豬,坦白說還真是可愛,一想到剛剛下肚的那盤烤肉,不禁默唸起阿彌陀佛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告別了烤山豬達人,帶著贖罪的心情趕緊啟程,沿途的Hufu(茅草涼亭)規模越來越大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秘密小吃部? 難道箇中有不為人知的秘密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余拜班絕非才藝班或是課輔班,而是鄒語Eipaeipangu的地名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路旁清幽的竹林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在此則可望見對面山腰的新美部落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鄒族勇士以熱情之箭歡迎遊客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往新美中途,正當痛快下滑時,一個轉彎就出現從山坡崩落的上噸巨石,看來這可是剛剛落下的新鮮貨,不禁背脊發涼,趕緊一眼盯著山坡,一眼緊盯路面碎石火速通過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進入新美部落,天主堂與教會也是鄒族的日常信仰中心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新美村在鄒族語裡稱為「尼雅后薩」,意指「古老的部落」。但這裡所說的古老部落是指從前人口多達兩、三萬人之多的達谷布亞努族,如今已經滅亡。一直到日據時期,尼雅后薩成了日本人的牧場,其他族的族人陸續從臨近村莊遷移至此定居,形成新的部落,才被命名為「新美」,意思就是指"新的部落"。在鄒族人的觀念中,新美、山美、茶山是達邦大社部落範疇中的「南三村」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長老教會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介於山美與茶山兩大鄒族部落間的新美,是129號鄉道上鄒族最後建立的部落,不同於以賞魚聞名的山美和以涼亭文化著稱的茶山部落,常為遊客所忽略,但卻是全程中個人認為最純樸清新的社區,新美部落也發展出傳統的竹編和藤編藝術,也是阿里山鄉唯一有在做傳統服飾編織的地方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新美至茶山高度曲線圖,出了新美部落之後多為下坡,至茶山間僅有兩段緩坡,算是比較輕鬆的路程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新美往茶山地形空照圖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新美部落有個足以媲美達娜伊谷溪的「達谷布雅努步道」。達谷布亞努溪是曾文溪的支流,水源充沛加上溪谷中巨石堆疊,擁有得天獨厚的豐富溪流生態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往達谷布雅努步道的吊橋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越是接近茶山,HUFU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賞魚步道入口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越過茶山三號橋即將進入茶山村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入口石牌與涼亭,茶山村人口不多,僅約四百多人(其中鄒族佔大宗約60%,其次是布農族30%,漢人只佔其中10%),但光是涼亭卻將近一百餘座,因此形成獨特的茶山涼亭文化。過去鄒族有將先人遺體葬在屋內的習俗,為了不干擾祖靈安息,屋內不得喧嘩,因此各項慶典及狩獵分享,便都在屋外的涼亭舉行,後來涼亭演變為分享的用途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從雅米亞娜木屋叉路口上行往茶山有一小段陡坡,坡度大約12~14%,所幸距離並不長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曾文溪彼岸的山腰也有公路串連,不過一整片崩塌壁造成的中斷,恐怕也得花上一番時日才能修復了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曾文溪上游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珈雅瑪部落石牌,據說在1762年到1940年這段時間此處並無人居住,在此之前原本居住此處的是「達古布亞努族」(古鄒族姓氏),但不知什麼原因整個族群突然消失滅絕,當時他們稱這裡為"珈雅瑪麻拿"(Ca Ya Ma Vana ),鄒語意思為"山腰上的平原"。日據時代日本人將此處當作牧場,嫌原本的名字太長,遂改名為珈雅瑪。光復後國民黨政府因「珈雅瑪」和日語中的「茶山」同音,所以就改稱為「茶山」沿用至今,其實茶山並不產茶的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進入茶山村部落中心前,原有的道路幾乎坍塌,如今搶修後僅容一車通過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碎石路面請小心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原本的路基已崩落山谷,車友行經此段得注意路面砂石,下馬牽車還是比較保險的!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從中埔吳鳳公園出發,經過約半百公里的跋涉,終於抵達久違的茶山部落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茶山村民活動中心暨遊客服務中心,是由一個大涼亭所搭成,hufu分享祭與其他活動時,此處均是重要的場地。涼亭裡有兩個大型的原住民雕像,左邊頭戴羽毛的是鄒族人,右邊則為布農族人,也象徵的族群融合與互相尊重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老村長家民宿。當地的民宿多為在地人所經營,其實都是村民互相幫忙,一同招待客人也不互相搶客,有的村民負責清理房間、有些手藝好的則負責餐點,其他則負責遊客交通接送與部落導覽行程,為的就是能讓遊客多多體驗在地的生活形態與生態資源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獨特的HUFU文化。HUFU就像是一個小型的「茶山文物展覽館」,掛滿村民常用的東西,比如趕鳥器、竹籃、瓢子,也可拿來曬玉米種子或小米,或是掛起一串串芭蕉,外人如果肚子餓了甚至可以自行拿下來吃,不過一定要說"aveoveoyu",也就是鄒語謝謝的意思! 每年舉辦的茶山涼亭節,除了首日只對內的分享祭外,第二、三天的活動則可讓遊客依循地圖探訪全村六十六座涼亭,除了每座都有專人解說之外,只要走完所有涼亭的都可獲得紀念品一份!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位於部落中心三叉路口正中央的地面上,繪有一個大型圖騰,其中最主要的意義便是指出茶山是個多族群共生的聚落,圖騰中的大圓圈,代表的是茶山村,圓圈中有一棵有兩瓣葉子的小樹苗和樹苗賴以為生的水,代表的是茶山的生命力。在小樹苗中有三個不同的人物,分別為帶著斗笠務農的「漢人」 、頭上插著漂亮羽毛的則是「鄒族人」,至於頭上戴著頭巾的便是「布農族人」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備註:此三叉路口若左轉,就是通往高雄縣三民鄉(今已改名為"那瑪夏鄉")的民生村,鄒族又稱曹族,分為"北鄒"與"南鄒",北鄒指的是居住於嘉義縣阿里山鄉,或南投縣信義鄉的族人;而分布於高雄縣桃源鄉及三民鄉兩鄉者,稱之為「南鄒」。由此至民生村約略還有十一公里多的路程,得先爬過一個山頭才能抵達,騎來也不輕鬆就是了

▼部落公園化的共識,讓整個茶山社區家家都像小花園似的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綠意盎然的部落環境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小貓也不怯生地叮著我看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雄赳赳氣昂昂的鄒族勇士雕像,頭戴皮帽和飾帶、身背獵刀的勇士就像是部落的守護神一樣。在鄒族文化中,「勇士」和「獵人」並不相同,「勇士」要負責作戰,是戰場上的戰士,而「獵人」必須身懷打獵絕技,據說要成為一名要真正的鄒族獵人,必須要獵到九十九隻山豬才算數呢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穿出茶山的綠色隧道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由大埔端進入茶山的石牌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茶山至大埔橋高度曲線圖:雖然此段路程多為下坡和幾個緩上坡,但個人認為卻是整段行程中壓力最大的一段。從茶山部落下滑至茶山橋(曾文溪畔)路小坡險,加上路面並不佳,得格外留意。從茶山橋至大埔橋此段則因砂石車往來輸運砂石,路面甚糟,加上必須閃避往來的大型車輛還有撲鼻而來的廢氣,實在令人難耐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茶山至大埔橋空照地形圖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從茶山部落俯瞰曾文溪,烤山豬達人稍早已經凝重的提醒我這段路程並不好騎,加上經過茶山村也被告知同樣的訊息,部落族人對於砂石業者的惡形惡狀亦有所不滿,不過都已經騎行至此,進退兩難也只好硬著頭皮上路了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從茶山部落下滑至曾文溪,坡度甚陡,一度擔心因煞車造成車框過熱,還是停下來讓輪圈降溫一下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由茶山橋往上游拍,土石雖多,但還算是青山秀水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往下游一看,可就是轟隆隆震天嘎響的挖土機與砂石車,據說砂石業者為了搶運砂石,甚至連夜間都不停歇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過了茶山橋後右轉沿著山壁繼續往大埔橋前進,路面有部分崩塌損毀,加上路面積砂甚多,騎來總是令人提心吊膽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射免潭攔砂壩與吊橋。究竟是射"兔"潭或是射"免"潭? 用孤狗查詢竟然兩字都查得到資訊。建於曾文溪上游的攔砂壩為的就是保護下游不受洪水砂石侵擾的重要工程,因為地形高低的落差,形成類似瀑布的景觀。據說「射免」就是台語「鯝魚」的意思,因以前水潭有許多鯝魚而得名。近年來受到上游山區崩塌的影響,大量土石崩落造成河床砂石淤積嚴重而升高,政府開放砂石清運,相對的也讓砂石業者覬覦龐大的砂石利益。如今沿途所見卻像是癩痢頭一樣的點點傷疤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路況越來越差,還得閃避砂石車,根本無心拍照,只想趕快解決這段難耐的路程。無意間卻在山凹間看到情人瀑布,差點就錯過了這般美景。情人瀑布又稱青雲瀑布,當地人稱之為榮華山瀑布。為何稱為情人瀑布? 有一說是水量充沛時從頂端傾洩而下的水量伴隨隆隆的水聲,當流水匯合為一時,就像似情侶們牽手在瀑布底下見證愛情一樣,不過枯水期水量實在太少,實在看不出壯碩之感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好不容易解決這段狀況連連的路程,終於在大埔橋前接回台三線。原本擔心滿載的砂石車一樣會取道台三線往嘉義方向,所幸大部分的砂石車都是沿著台三線南行往玉井,心裡的大石頭剎那間也放下了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大埔橋至永興高度曲線圖。從大埔橋開始,沿著台三線往北行,就得面對全程第二座山頭,也是台三線省道縱橫台灣南北444公里當中,海拔最高的地點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大埔橋至永興地形空照圖。從空照圖可以看出,台三線省道先是沿著草山溪畔上下起伏,之後在沙崙橋過後開始一路爬升十二公里抵達分水嶺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原本以為一路往北就是乾脆的爬坡,孰料前六公里的上上下下實在很不痛快,想要乾脆的對決卻還得面對一些先遣的小囉囉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回頭看看大埔橋與嘉129號鄉道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曾文水庫也是旱象嚴重,一大片的泥沙淤積頗令人擔憂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沙崙橋過後,坡度就爽快地揚升,不再矯揉作態也不遮遮掩掩,12.3公里的路程,一路從海拔262公尺爬升至最高點920公尺,平均坡度約5.5%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沒有砂石車的干擾,往來的車輛也寥寥可數,這樣一來就可以專心一致的應付這段最終考驗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脫離大埔鄉再次進入番路鄉境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險升坡的牌子接二連三的出現,心裡不斷的咒罵,明明是西部重要幹道之一的台三線,為啥跑到深山林內,海拔還衝到920公尺高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更慘烈的是,連雨神都來攪局,雨絲時而細如牛毛,時而如豆般大小,外套穿脫都不是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十二公里的爬坡,雖然坡度還算人道,但體力大概也消耗的差不多了,加上早上的一盤烤肉早已消化殆盡,騎來還是"暗"聲連連。看到候車亭只好暫時進去躲躲雨歇一會,祈求路邊能出現"橘子店"讓我果腹先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就在陷入一片絕望之際,好在公田三號橋路旁的雜貨店還有開門營業,老闆娘看我雙腿發軟的樣子,就知道一定又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自以為是的單車騎士。宛如三天打不到獵物的餓狼般,趕緊敗了一盒捲心酥、一罐寶礦力與伯朗咖啡,陪老闆娘邊看連續劇邊聊天。老闆娘直呼景氣實在很差,往來台三線的遊客大概只剩下零星的單車與重機客,還有人數越來越少的在地居民,聊著聊著老闆先生也從午覺中起身,帶來令人害怕的訊息:"笑年A...到分水嶺差不多溝一點鐘啦"...嘴裡的捲心酥咀嚼到一半差點又吐了出來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不過肚子有了東西可以消化,腦袋暫時也沒有力氣擔心害怕,儘管悶著頭騎就是了。告別了老闆夫婦,也感謝他們在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依然堅持用最簡單的雜貨店,滿足旅人的所需 面對雜貨店旁的險升坡標示,還好心裡有滿滿的溫暖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原本時下時停的細雨,不留情面的持續加大,隨著海拔的爬升,霧氣也越來越重。右側支線似乎可往半嶺接上草山產業道路往龍美,有機會再來一試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大口呼吸,舌尖還能感覺雨點的滋味,就這麼一路好像氣力放盡的小狗,吐著舌頭抵達永興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何止多霧? 能見度幾乎只剩不到十公尺了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海拔909公尺的永興國小,國小旁也有商店可供補給。不過此程最後一次的補給,當然要留給阿婆彎囉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過了永興國小後還有一小段爬坡,緊接著便是一路下滑了,不過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明明是痛快的下坡,卻遇上路面濕滑與大霧,也只能以龜速在迷濛一片中緩緩推進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哇哈哈...百聞不如一見,網路上youtube看再多遍,還不如親身來體會(不知道"阿婆"的請上youtube搜尋"阿婆彎")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位於分水嶺附近,唯一一家雜貨店的主人就是傳說中的幹醮阿婆啦 雖然幾年前開車行經此處,跟阿婆有一面之緣,不過當時阿婆的幹醮功力似乎非常保留,尚未紅遍網路界 幾年過後,阿婆雜貨店旁的牆壁,已經滿是車友的簽名,多少人就是專程前來給阿婆討罵才算過癮呢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思忖著俺不過只是進去買罐咖啡,以小弟如此低調有禮,阿婆應該也無處可罵吧 打開冰箱門,隨手取了一罐伯朗咖啡,難掩心中興奮地看到阿婆信步上前,心想山上的物價不知是否較高,隨口問問阿婆一罐幾多錢,這時遲那時快,阿婆不假思索地就是一聲"X"! "阿謀你系沒買過嘎逼喔? 價錢攏同款啦!"...我輸了,阿婆算妳行,我只好速速退下,到旁邊的長板凳配著阿婆的話靜靜的喝完,連跟阿婆合照都忘了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雖然阿婆草根性十足,不過幾十年來在此經營小雜貨店為往來的過客服務,何嘗不是一種堅持與認真? 這也難怪大家都被罵得心甘情願,樂在其中 趁著天色未暗之前,跟阿婆打聲招呼後就下滑下山囉!

▼永興高點之後,幾處下滑坡度超過-10%,所謂小心駛得萬年船,車友還是不要貪快,提高專注力應付每個彎道。行經原本無人管理幾近荒廢的中崙溫泉,如今由民間企業接手經營,已經改頭換面,煥然一新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由此叉路迴轉上山,可探尋溫泉源頭,也有業者經營湯屋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中崙隧道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經過茶山往大埔橋路段的砂石洗禮,整台車已經滿是沙塵,後來又混了雨絲攪拌,整台車就像泡了泥漿似的,這下子回家可有得清了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沄水國小前的台三線與172縣道叉路口,由此左轉往172縣道可往關仔嶺方向,也是嘉南地區一條頗為熱門的單車路線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沄水鬧區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穿出沄水之後,會經過一段芒果樹夾道的綠色隧道,景色雖然優美,但往來車行速度頗快,車友可得當心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綠色隧道旁的順天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同仁社區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進入中埔鬧區前的路段雖然筆直,但上下起伏不斷,歷經近百公里的騎乘還是頗為折騰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中埔鬧區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叉路口取左,若右轉則可前往石硦林場或獨角仙農場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小七右轉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嘉檳文化館是中埔鄉藝術創作的展出場地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中埔分局前的丁字路口左轉,緊接著就是一段下坡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沄水溪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台三線與阿里山公路路口右轉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回到早上出發的吳鳳公園
嘉義縣 中埔→阿里山公路→龍美→達娜伊谷→茶山→大埔→台三線→中埔

------------------------------------------------------------------------------------------------------

以吳鳳公園為起迄點,全程約102公里的繞圈行程,沿著人車頻繁的阿里山公路從觸口爬升至龍美,不過就是轉了個彎進入嘉129號鄉道,突然間就拋開了所有的車潮塵囂,彷彿來到另外一片寧靜海。自此之後就展開了鄒族部落的探訪之旅,沿著龍美、山美直下山谷低點達娜伊谷,然後緩慢爬升至幽靜的新美部落,最終來到涼亭林立,熱愛分享的茶山部落,沒有過度的商業開發,只有純樸的建築和豐沛的生態資源,營造出和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完全不同的人文景觀。單車穿梭在蜿蜒山林間,速度慢的剛剛好可以一村又一村體驗細微的景色差異和相同的原住民熱情。雖然茶山往大埔橋的路況不佳,但小心通過還是能一覽射免潭與情人瀑布景致,瑕不掩瑜。自此之後台三線阿婆彎朝聖之旅,雖然略帶戲謔,卻也能體會當地居民堅守家園的意志,這趟旅程雙腿累的剛剛好,心靈也滿的剛剛好

此路程較適合有複合地形且累計爬升超過一千五百公尺以上騎乘經驗的車友自我挑戰。全程爬坡路段較為分散平均且爆陡坡不多,累計爬升達兩千三百多公尺雖然頗為驚人,但實際痛苦指數不若塔塔加或武嶺之類的連續爬坡。唯獨某些路段補給點相距較遠,車友可得依照體能狀況適當調配進行食物與飲水的補充,免得像小弟一樣狼狽 沿途可設定幾個主要的大休息點如下:1."鼎鼎有茗"休息區、2.龍美"游芭絲"野店、3.茶山部落、4.分水嶺阿婆彎。回程在車上仔細回想,今早出發後吃了可不少東西,先是一頓雞肉飯早餐打底、接下來就是一盤烤黑豬肉、兩罐伯朗咖啡、一罐莎莎亞椰奶、一盒捲心酥、礦泉水與寶礦力各兩瓶,可見路程多麼艱辛(還有小弟多麼能吃)

------------------------------------------------------------------------------------------------------

無責任鑑定指數(滿分為 ★★★★★)

1.爬坡痛苦指數 ★★★(第一段由吳鳳公園至觸口的平緩路程宜熱身完全,觸口之後的十五公里連續爬坡才能掌握節奏感順利克服,第二段的爬坡為達娜伊谷至新美,距離與難度並不高,第三段大爬坡則為台三線沙崙橋爬往永興分水嶺的十二公里長坡,由於是路程末段且體力已消耗不少,需要更為頻繁的休息與補充)

2.曝曬指數 ★★★★(沿途遮蔭並不茂密,但因海拔較高,騎乘其中比平地氣溫低上幾度,還算涼爽宜人,但一整天騎下來,防曬措施仍不可少)

3.補給方便指數 ★★(山美至新美、茶山過後至永興間兩段路程少見商家,錯過了補給點可得面臨無水可用的窘境)

4.路面平整度★★★(觸口至龍美路況良好,唯獨阿里山公路為交通要道,往來車輛頻繁車速也快,爬坡路段還是盡可能的閃避大型車輛較為安全,龍美下滑至達娜伊谷間的路程雖為柏油鋪面,但路面平整度有待加強,加上坡急彎險,車友切勿貪快。茶山至大埔橋路段為全程最慘烈路段,路面坑坑巴巴不說、石礫積砂頗多,加上砂石車橫行,除了無奈也只能小心通過,大埔橋之後的台三線路程路況極佳,車輛也少)

5.路線推薦度★★★★(對鄒族部落風情有興趣、對自虐也有高度熱忱的車友,請結伴來挑戰吧)

2009-03-30 14:39 發佈
烤黑豬肉看起來很可口,不知樓主有嚐過游芭絲的炒飯嗎?
每次看Edinman兄的文章,神遊其中,真的是種享受~

路線介紹清楚,岔路還特別用圖形處理軟體標示,加上美美的照片,讓我們充分感受台灣之美喔~
不羈的靈魂,明天要去哪裡流浪?

這是我一直想騎的路線之一,感謝Edinman兄不辭辛勞與大家分享。

真的是很詳細的分享

給你拍拍手....推推推
連續拜讀edinman兄幾條路線的紀錄,收穫甚多,感謝分享。因為記載的詳實猶入身歷其境,讓住台北的遠方人也腳癢難耐,改天依循edinman兄的精彩遊記也來拜訪淳樸敦厚的嘉南山區,體驗寶島臺灣。足感心。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