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自從去年辛樂克颱風來襲重創后豐大橋之後,便常常往來苗栗山城騎車,各位看官也許會覺得這有哪門子的正關聯 其實正是因為后豐大橋封橋之後,原本往來豐原后里用路人只好暫時改道國道一號,后里收費站便開始實行免收費措施,加上小弟家住台中,每回4+2來回苗栗就淨賺了八十大洋的過路費,貪小便宜之際卻也因此愛上苗栗這塊單車勝地。

由於苗栗縣境在地理上受到東西向河川侵蝕之故,漸漸分割成如今的丘陵台地地形,其中平原、丘陵、及山脈地形均非常有規則的由西向東依序排列,也因此造就了適合單車登山挑戰的絕佳環境。不論是由西邊濱海的台一線往東爬越淺丘至台十三線,亦或是以台十三線為出發點往東行穿越諸山連結台三線,都有許多條地形高低起伏的單車路線,騎來不僅風光明媚,還增添了不少挑戰性。

既然要往苗栗前進,這回就往著名的雪見遊憩區去吧 猶記得兩年前曾開車從大湖往司馬限,路況不佳只好折返,之後也曾在雪見遊憩區尚未正式對外開放前,由東勢進入,經雙崎到達士林部落,如今在腦海裡留下的印象,只剩下士林大壩的宏偉與大安溪的湍流不息。正所謂開車太快走路太慢,這回拿定主意以單車探訪,用最佳的速度體驗"南三村"風情。


雪見地區位於苗栗縣泰安鄉,是雪霸國家公園繼武陵及觀霧遊憩區後,所設立的第三座遊憩據點。全區北起樂山、北坑山、東洗水山、東流水山稜線、南延至盡尾山,海拔高度介於800公尺至2,100多公尺之間,天氣好展望佳時,可遠眺園區內雪山、大霸尖山、小霸尖山、大雪山、等多座百岳名山,極富地景觀賞的特殊性;由於早期地處偏遠開發極少,更成為原住民生活及遷徙的重要聚集地。

▼先上一張地形圖給大家參考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

十二月初的溫度,還有夏天欲去還留的遲疑,誰知一來到09年初,秋天竟走的幹脆,亞熱帶的台灣剎那間有那麼一點披上北國圍巾的FU 冬天騎車雖然不若夏天得摸黑早起與豔陽對抗,但寒風刺骨之下掛著兩管沒停過的鼻涕騎車,也算是對日漸增長的肚皮肥油,盡一點無力可回天的拯救


離開暖呼呼的被窩之際,套上長袖棒球內衣(註1)、長袖刷毛車衣、風衣、七分車褲,還有化身蒙面強盜客的魔術頭巾,一樣都不能少。出了公寓大樓,天色還只是濛濛亮,冷風吹來直打哆嗦 不過既然決定要出門了,那就痛快地騎上一回,昨晚先在BikeMap網站上預習今天要騎的路線,失心瘋的在地圖上畫了好大一圈,從台中縣東勢進、苗栗縣大湖出,探訪和平與泰安鄉的幾個原住民部落,剛好是九十以上,破百未滿的中長距離繞圈路線。

▼全程軌跡圖
無效的路徑

▼去掉複雜的道路、定位點,再加上兩個空虛的眼眶架,恍神之間似乎看到哈利波特裡的催狂魔 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不祥的預兆、天真的想法、還是肉體的折磨?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進入雪見遊憩區與士林、象鼻、梅園(合稱南三村)等原住民部落有兩條路線可以選擇,北入口可由苗栗縣大湖鄉進入,但由此處前往需經過中興檢查哨,必須辦理入山證,且山路陡峭蜿蜒,坡度更是不容小覷,至於另外一條由東勢進入的路線,路途比較平緩且不需經過檢查哨,心裡盤算著柿子還是挑軟的吃比較好 於是選擇將東勢做為路線起點。

▼由國道一號轉接東西向的國道四號,東行至豐原終點端便可接上通往東勢的台三線。由於起點的東崎街口附近頗為熱鬧不便停車,遠道而來的車友可將四輪車輛停放於東勢客家文化園區旁的停車場(收費保心安),若不想被收費可在附近找到免費的停車空地
無效的路徑

▼東勢鎮為台灣客家族群的大本營之一,保有許多客家文化,台中縣政府與客委會為保留傳統客家文化,將閒置已久的東勢舊火車站改為東勢客家園區,館內展示客家居民生活起居用品與周邊文物,頗具歷史價值。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東勢舊稱東勢角,日據時期年改為東勢。而位於東豐自行車道東勢端終點的東勢客家文化園區,是由東勢舊火車站改建而成。東勢車站於民國四十八年開始營業,初為二等站。民國八十年九月一日起東勢縣各站撤銷。東勢鐵路支線原用於運輸八仙山森林出產的木材為主,後來轉變為客運路線,經朴口站、石岡站、梅子站,抵達終點東勢站。民國八十年八月三十一日,東勢線面臨即將停駛的最後一天,即便當天售出一萬四千多張車票,仍無法挽回東勢支線裁撤的命運。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將車子停在文化園區附近的空地後,看看車上的溫度表竟然只有八度,這下子可好玩了,連長指手套都忘了帶,一下車就已經直發抖,趕緊直奔中式早餐店嗑了一碗熱湯再上路。沿著三民街前行,便可在丁字路口遇上東崎街的路線起點,按下碼表開始記錄軌跡,思忖著這漫漫長路不知得花上多久才能回到原點

▼三民街底左轉東崎街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東崎街前段仍屬東勢鬧區,人車稍多,得多加留意路旁巷弄無預警的暴衝族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過了玉山中學後,車流便少了許多。陽光才剛露臉,溫度還是低的嚇人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兩旁盡是剛完成嫁接的高接梨園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為了採收方便,梨園內的樹種都有經過定期的修剪,並以竹子或鐵絲將其壓低矮化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東崎街便是"中47號"鄉道,由此路線進路雪見地區路況較佳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接穗時果農會先在果樹的枝上割一條縫,再將接穗削成約30度左右的斜角,把接穗適當的插入母株的切口中,最後再用絕緣膠布以繞圈的方式包起來,並套上袋子,為的就是保護脆弱的幼苗以及來年的收成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逆光下的接枝梨苗,好像數萬枝蓄勢待發的沖天炮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由於一般優良的梨種多生長於寒帶,然而台灣除少數高冷地區外,其實並不適於栽植。但聰明的台灣果農卻想出變通之計,便是在適應平地生長的橫山梨樹枝上,嫁接已分化出花芽的寒帶梨接穗。此接穗上所結的果,即為高品質的「高接梨」。而這些接穗的樹種,需在高冷環境中才能分化產生花芽,因此果農每年都需重新進行嫁接的工作。而高接梨的技術,便是東勢鎮的農民於民國六十五年所開發,也造就了東勢成為高接梨的主要產區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沿途經過的中嵙休閒農業園區便是位於雪山山脈下,有中嵙溪蜿蜒流經整個園區,來自雪山山脈的水,蘊育中嵙地區高品質的農產品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沿著中47鄉道前行,進入幅員廣大的台中縣和平鄉。說也奇特,自從中橫中斷之後,同樣是位於和平鄉境內的雙崎與梨山,雖然僅有數個山頭之遙,卻必須轉往南投合歡山,經過數個小時的車程才能互相聯絡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進入和平鄉之後,人口分佈便以原住民族群尤以泰雅族人為多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中途有一路面坍方,天色不佳時甚為危險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右下可往三叉坑部落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三叉坑是大安溪上游的泰雅北勢群的一個部落,祖先原本從大霸尖山遷徙至雙崎,後又移居至此。然而在九二一天驚地動的大地震後,外界的專家教授們給部落的判決便是遷村。原本四十餘戶人家居住在範圍不到一公頃的土地上,震後則遷往部落東側將近兩公頃的平坦土地,整個複雜的重建與遷村工程,藉由導演陳亮丰的紀錄片"三叉坑"可略窺一二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繼續沿著中47鄉道前進,在10公里處便會遇到右轉的大陡坡,此路便是通往大雪山若茵山莊的穿棟林道入口。據車友的騎乘經驗,爬坡痛苦指數也是破表等級 好在這只是今日路線的旁枝末節,咱們速速前進不用管它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從10K處海拔627公尺高,經過1.75公里的下滑至海拔504公尺,遠處已可見部落人家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經過觀音橋後便要進入雙崎部落,此路口左轉沿著東崎路二段直行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往雙崎部落的緩坡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大安溪河谷,對岸便是苗栗縣卓蘭鎮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對岸的白布帆社區。此處最著名的白布帆峽谷是由馬那邦山脈經大安溪水的長年侵蝕切割,造成山高谷深的峽谷地形,自民國84年白布帆大橋通車後,卓蘭、東勢兩岸居民往來交通已方便許多。大安溪流經白布帆以下,挾帶大量的泥沙,堆積而成棕色沈泥,覆蓋成為砂質土壤肥沃的沖積平原,筆直延伸到西部海岸,也造就了今日富庶的卓蘭鎮多處農業精華地段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中47號鄉道進入雙崎部落的左側有社區公園,可瞭望大安溪對岸人家與峽谷地形。雙崎部落海拔約550公尺,日據時代因其地勢顯要稱此地為"埋伏坪",居民多為泰雅族人,臺灣光復後始更名為自由村,村轄範圍有雙崎、三叉坑、烏石坑等三個部落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原住民擣米雕像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中央氣象局在此處設有地殼形變觀測站,透過衛星定位系統併同其他站所接受的訊號,可精確計算出本站與他站的相對位置,藉由長期監看便可測得地表移位現象,也可作為震前與震後的研究用途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自由國小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右轉往達觀方向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坡急彎陡,待會又要下切至溪谷旁,剛剛的爬坡又得還回去了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溪谷的盡頭就是今日的目標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左側是往白布帆大橋,咱們則繼續前行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峽谷地形出現囉夏季時清涼山風沿著山谷吹來,沁人心扉,不過此時溫度也不過十度左右,偌大的東北季風迎面而來可真是苦不堪言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遠遠便可看到紅色橋體的烏石坑橋。烏石坑舊橋原建於民國68年,橋面狹窄且在大安溪長年沖刷之下被淘空了地基,九二一之後結構體受損嚴重,之後遂行改建於民國94年完工通車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不過橋直行可往烏石坑社區,牌樓旁的黑熊也會挑軟柿子吃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穿越烏石坑橋,繼續往達觀前進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滿是巨石碎礫堆積的河床中,驚見一幢溪谷中的別墅,不知何時被大水搬移至此,也許人定能勝天,但逆天的下場可就不怎麼有趣了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出了雙崎部落經烏石坑橋往達觀,會先後經過竹林社區、香川社區與達觀社區。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香川社區的摩天嶺是台灣甜柿種植的發源地,民國八十三年由李前總統指示,將甜柿種植列為農業重點輔導項目,就在現在的香川部落的摩天嶺山區開闢一百四十公頃專業區,經改良後口感不輸進口貨而聲名大噪,也成為台灣甜柿的代表產地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香川部落另一出入口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路旁的流籠方便農民往來大安溪至對岸的山坡地耕種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達觀社區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部落共同廚房的理念源自於2002年,當地居民本著分享的天性,實踐泰雅部落共同照顧和共食共享的傳統文化。除了對外營業、販售商品外亦擔負共同照顧部落老人及重症患者之責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出了達觀社區後又是一段爬坡,中47鄉道由東勢進入後,整體來說均是和緩起伏的道路,坡度不陡且時有下滑或平路,騎來輕鬆寫意,難度並不高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達觀之後的地形圖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沿著大安溪的源頭,便可見著雄偉的士林壩,大壩左岸依序座落著士林、中間、蘇魯等部落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大甲溪右岸的桃山部落,原本橋樑基柱早已被大水摧毀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士林壩與其後方的象鼻部落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在高點眺望大壩後,又是一陣下滑進入桃山部落。桃山位於達觀村最後一個部落,係屬大安溪中上游,人口戶數約兩百戶共計六百餘人,平時皆務農為主。左右兩旁的永豐與大眾兩家餐廳是外地遊客用餐的主要選擇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桃山部落又名雪山坑,是雪山坑溪與大安溪匯流之處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出了桃山,士林壩便在眼前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士林大壩地處桃山部落通往士林村的大安溪上方,水壩儲水供應大台中地區之公共給水、工業用水以及下游地區三義苑裡一帶的農業用水,並兼具發電功能。除此之外,大壩旁的全國首座階梯魚道更是其特色之一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大壩前若取左線則可通過大壩前往大安溪對岸的士林部落,咱們則是取右線繼續爬坡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從大壩旁的山路回望,湛藍的大安溪水奔流至此略做休息,咱們也才得以在喘氣之餘,有湖光山色的美景可賞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上游的象鼻部落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進入苗栗縣泰安鄉境,也許是坡度還在仁慈的範圍內,穿梭在南岸道路上只有暢快兩字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再會了士林壩,讓我們沿著溪水繼續往上游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波浪起伏般的地形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路面還不錯,即便是公路車也不至於路顛手麻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路口倚著樹根站立的大象石雕,指引遊客往象鼻方向,咱們則繼續前行往大安方向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大橋對岸的象鼻部落,由於部落對面有一座神似大象頭的象鼻山,加上山勢是由東南向大安溪傾斜,就像大象長長的鼻子,而象鼻部落就位於大安溪與干兩山麓中間的河谷地帶。象鼻部落的原名為有番石榴之意,因其先人遷徙初期,河谷沖積地上有許多野生番石榴樹,故稱Mai-buwan部落。更有趣的是,傳說日據時代,日本人在此挖溝渠,並建設吊橋橫跨大安溪,用意在穿繞象鼻以破壞其風水,用以消除泰雅族的頑強抵抗。然而如今象鼻山與吊橋依舊健在,山林環抱的象鼻社區還是遺世獨立的安靜座落在雲霧飄渺中,而過往的斑斑史蹟卻像是不著痕跡如同大安溪水般流過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通往象鼻吊橋的木棧道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進入永安部落。永安部落又名麻必浩,早期因其頭目啦必浩領導力甚強,原住民同胞均聽從其指示,乃命該地為「麻必魯浩社」。台灣光復後更名為「麻必浩」,民國五十二年麻必浩社遭葛樂禮颱風洪水沖失,不留一戶。居民有感「麻必浩」字意不祥,有麻煩必大之意,遂申請更名,於民國五十四年改為永安社區,取永順安樂之意。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麻必浩溪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斑駁廢棄的民宅靜靜佇立在路旁,木門上的吉祥如意也抵不過歲月的侵蝕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才剛過"永安"又到"大安",看來不管到哪,平安就是福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真耶穌教會是當地部落的主要信仰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下滑往大安溪旁的便道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由於原本道路毀壞,目前僅能沿著大安溪旁便道接上梅象大橋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來時一路都在大安溪南岸前行,這回就要跨越梅象大橋往大安溪左岸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過橋之後便可接上苗61鄉道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大安溪上游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過橋之後沒多遠,便可見位於道路右側的都瑪斯農莊(海拔705公尺)。農莊過後就是一路慘烈的爬坡通往苗61鄉道與司馬限林道的叉路口(海拔1209公尺)。全長將近六公里,扣除幾段小下坡與平路,平均坡度超過10%,瞬間破度常常逼近16、17%,騎來只有幹聲連連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都瑪斯農莊過後的慘絕人寰大爬坡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梅園部落本在雪見附近,是當時人數最多的聚落,也是最驍勇的支族群。據傳日據時代日本人入山後,為支離梅園部落的勢力,將一部分家族分散到現今的大安部落,另一部分則發落至司馬限部落。後來梅園部落發生了痢疾傳染,族人大量死亡,只剩少部分存活的族人往下約三百公尺處定居,數年後部落又往山下移至大安溪旁居住至今。光復後由於本地種植大量梅樹,政府遂將此地改名梅園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從都瑪斯農莊過後,直到位於梅園部落上方的梅園國小,坡度雖然令人痛苦,但至少都還在勉強可接受範圍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梅園國小設校前,該地學童必須長途跋涉至象鼻國小就讀,光復後經村長積極奔走,才得准以象鼻國民學校天狗分班設校,解決本地中、低年級學生跋山涉水上學之苦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過了梅園國小一小段平路後(短到無法察覺),又是另一段爬往天狗部落的路程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路旁凋零的梅花,宛如一點一滴消逝的體力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回望梅園國小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太超過的髮夾彎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見著了勇士拔弓雕像,便抵達天狗農村。天狗部落因其地形為山區難得的平坦,地勢猶如犬蹲伏狀,且地勢高於梅園,日據時期便改稱為天狗,沿用至今。亦傳說是部落內泰雅族原住民,看到天上的彩雲,宛如一隻在天上飛躍的狗而命名。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天狗部落,位於大安溪上游的北岸,隸屬泰安鄉管轄,但曾經造訪泰安溫泉的遊客卻鮮少來到天狗部落,只因它在泰安鄉後山,中間隔了一座海拔一千六百餘公尺的洗水山,早年必須從泰安翻過好幾座大山,經大坪、司馬限、二本松才能到達這個偏遠部落。日據時期天狗部落頑強抵抗日軍,最終仍難以抵抗,日人進駐後換來的是當局全面的監控,亦在此處設置多座警所與一座砲台,用以壓制頑強的原住民,部分遺跡至今依舊可循。看著山坡上的道路,心裡不禁涼了一半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慘無人道的回頭彎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回頭看看重劃後的天狗農村,似乎和原來沒有太大差別。在派出所問路之時,警察杯杯好心提醒我說司馬限林道只能通行至二本松,不過原本就未計畫往遊客中心去,還是謝謝他的好意,也入內把水壺打滿水,面對最後這段夭壽坡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從派出所過後直到苗61鄉道與司馬限林道路口這約莫兩公里路程,不僅路面宛如月球表面坑坑巴巴,平均坡度更是逼近驚人的14%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照片無法呈現出陡坡的驚悚程度 每當心跳快要爆表之際,腦海裡閃過的竟是那幅宛如催狂魔似的軌跡圖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每個髮夾彎之後還是一個接一個沒得休息的陡坡,下馬拍照後得推車到稍緩的路段才有辦法上卡,不然就得觀前顧後注意前後無來車之際,趕緊橫向上馬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這痛苦的過程,怎教人忘得了 俺真的記住了啊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好不容易捱過這難耐的兩公里路,快要跳出身體的心臟暫時得到解脫 繼續直行可接上司馬限林道往遊客服務中心,由於路況不佳加上只能通行至二本松,決定就在此路口左轉沿苗61鄉道往大湖方向下山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新鋪裝完工的路面平整地令人感動 左轉過後先是一段長約一公里的痛快下滑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好景不常,下滑結束後還得再次爬升約一公里半,平均坡度6.7%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苗61號鄉道沿著司馬限山的山腰前行,山頭北面則是司馬限林道。對面山腳下就是來時經過的大安部落(海拔約720公尺)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滿山梅樹,可以想見盛開時的白色繽紛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雲霧飄渺的大安溪南岸諸山(2008一月造訪時的舊照片)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叉路口循指標往大湖方向,照理說應該是沿著左側路幅較寬的道路前行才對,不過既然指標是這麼寫著,那就直走看看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穿越竹林的水泥道路,路幅剎那間縮窄只容一車通過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穿過一片荒蕪的坡地,下滑坡度之陡令人直打顫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此段下坡路程實在太陡,一會兒擔心輪框過熱,這回又擔心後輪打滑,只能騎一段休息一段,即便是屁股往後挪到座墊最末端,降低重心,手握下把控制煞車,還是驚險萬分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下到叉路口右轉,循指標往大湖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回頭看看剛剛下滑的坡段,一個不小心就連人帶車摔個狗吃屎了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道路又再次變回剛鋪設完成的柏油路面,除了一些小碎砂之外,簡直是高速公路等級啊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背陽面溫度至少相差兩三度以上,還是把風衣穿上比較妥當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遠處河谷便是大湖溪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丁字路口左轉往大湖,右轉便是司馬限林道經新興、中興往二本松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這段下坡驚險程度僅次於稍早的下坡,路面不佳得當心留意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右轉往司馬限聚落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司馬限教會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略顯荒廢的司馬限聚落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路旁廢棄的司馬限天字第"一"號人家,陰森地讓人想趕快逃開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一路從海拔1240公尺陡降至五百出頭,歷經九公里長的下滑,終於能一窺大湖溪的嬌羞面貌。大湖溪流經大湖鄉後匯入後龍溪入海,苗栗縣政府也在97年一月開始至98年底封溪護魚,為期兩年。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落差極大的峽谷地形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遠處山頂宛如平台的應是細道邦山吧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海拔493公尺的泰興國小,全校學生加教職員工不過43人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載運沈重木材的卡車,下坡時一路尾隨在後,令人精神壓力超大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中興派出所: 由大湖進入司馬限的車友,必須在此辦理入山證,由東勢端進入則免,兩樣標準不知理由何在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出了檢查哨後道路一分為二,左轉上山為"珠湖農路",可通往馬拉邦山登山口,也是一條不陡不要錢的登山路線 右轉過橋則是往大南勢與大湖市區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苗61鄉道便沿著大湖溪穿出丘陵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戲稱棺材山的細道邦山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苗栗縣泰安鄉因受山脈、河川等天然屏障之阻隔因而分為「北五村」及「南三村」,共計八個行政村。中興村與八卦村、錦水村、清安村、大興村合稱北五村。而位於雪山山脈間山谷地帶的大安溪上、中游地帶,則有梅園村、象鼻村、士林村,一般簡稱「南三村」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大南橋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出了中興村後便進入大湖鄉境內,第一個經過的是大南勢社區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傍著大湖溪畔僅咫尺之遙的大南勢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一提及大湖,鮮紅欲滴的草莓幾乎等於代名詞。從十一月到隔年四月都是大湖草莓登場的季節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除了草莓之外,生薑的產量也頗豐碩,除了130縣道旁的薑麻園之外,大湖鄉境內也有多處種植面積。大南勢的農家們,將著前庭便隨性地把採收後的生薑攤平曬曬太陽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小南勢社區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準備發放消費卷的活動中心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山坡上好幾棟木構別墅,看來也不像民宿,反倒與周邊民宅格格不入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長約五十公尺的茄苳吊橋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茄苳吊橋過後,便可見路旁枝繁葉茂的茄苳大樹,樹身需三名壯漢方能圍抱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 茄苳樹旁的岩壁下,有一天然岩穴,原本穴內棲息成百上千的蝙蝠,當地傳說此洞穴可直通鷂婆山頂,若在蝙蝠洞內生火,鷂婆嘴便會冒煙。然而傳說終究是傳說,蝙蝠洞後因道路施工、廢土堆積之故,連蝙蝠蹤跡都已不復見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採草莓的遊客若非往來司馬限林道,大概也不會進到苗61號鄉道體驗大湖溪畔的田野風情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緩緩的踩著踏板,經過大湖國中旁便有指標通往台三線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依循指標右轉中山路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左轉中原路避開大湖市區便可接回台三線省道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紅綠燈右轉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左轉接回台三線南行,只要沿著台三線便可回到東勢鎮上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對向的水頭寮橋跨越後龍溪後可通往大窩山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台三線過了南湖國小後,便要留意轉往苗55鄉道的路口,雖說沿著台三線往南行也能接回東勢鎮上,但台三線這段路線實在騎過不下五次,這次就選擇大湖通往卓蘭的苗55鄉道一試,車友們就自行斟酌體力囉!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進入苗55後,沿途還是一片又一片的草莓園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沿途還有幾座標榜高架種植的草莓園,不僅使栽培面積倍增,乾淨衛生且減少農藥使用,更可讓遊客挺直腰桿採草莓,不怕彎腰駝背累得半死,實在不得不佩服台灣的農友啊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老闆,算你厲害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左轉苗55-1鄉道可通往馬拉邦山登山口,馬拉邦山又名馬那邦山,皆取自泰雅族語Manapan譯音,有山容壯麗之意。以秋冬賞楓聞名且名列台灣小百岳的馬拉邦山海拔1406公尺,擁有一顆一等三角點,遇上天氣晴朗,展望極佳時,可以遠眺雪山至大霸尖山之間著名的聖稜線,不少登山愛好客都曾在此神遊縱走在聖稜線上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馬拉邦山對於單車客而言,實在有點太陡了,遠眺止渴便罷,咱們還是沿著苗55直行就是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不曉得是不是體力透支導致視力不良,竟然遠遠地在草莓園上望見孤鷹振翅飛舞,騎近了點定睛一看才發現這是草莓園主人的趕麻雀新創意,長長的一根竹竿,用尼龍線綁著假鷹就像放風箏似地來回飄盪,老闆我真的服了你啊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苗55鄉道又稱坪林道路,除了在地居民外遊客車輛甚少,除非是欲往馬拉邦山或大克山,遊客一般都是取道台三線南來北往,清幽的鄉道反而更適合單車客盡情探訪 苗55由台三線南湖端進入,終點接回卓蘭台三線全程約18.5公里,必須爬升過兩個高點,爬坡距離不長但坡度卻不容小覷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第一個爬坡係由大湖鄉爬往卓蘭鎮界分水峎,長度約2公里,由海拔311公尺爬升至465公尺,平均坡度7.7%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對面山頭的農路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看到候車亭便抵達第一個高點"分水峎",右轉是景山道路(苗54鄉道)可接回台三線往鯉魚潭,咱們則是繼續直行。既然叫做分水峎,剛剛爬的勢必得通通還回去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左方為農路別走錯了,在體力消耗殆盡之際,任何虛耗里程的錯誤路線都得避免啊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分水峎之後,穿越景山社區有1.6公里痛快的下滑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其貌不揚但來頭可不小的卓蘭發電廠,外觀看來並無奇特,其實該廠主要發電設備都在山腹的隧道內。 位於台三線旁的苗栗鯉魚潭水庫,上游水源景山溪發源於馬拉邦山脈西側,在卓蘭坪林里和馬菱坑溪匯流,台電公司利用此處的峽谷地形,開鑿地下隧道穿越馬拉邦山,從泰安士林村引大安溪水,利用大安和士林間的高度落差發電,發完電的水再排入卓蘭景山這邊的峽谷,流入鯉魚潭水庫。其工程浩大比起日月潭發電廠更是不遑多讓,可惜並不對外開放參觀,小有遺憾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坪林社區是苗55鄉道路線上居民最多的社區,這樣的卓蘭和台三線大馬路旁的卓蘭印象是不是很不一樣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卓蘭從民國五零年代就開始栽培柑桔類作物,每年十一月至次年五月,均為各類柑桔的生產期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往大克山森林遊樂區的路口,大克山為馬拉邦山之姊妹山。 因為大克山和北面的司令山之間相隔著較低窪的鞍部地形,遠看就像一個大缺口,而當地客家居民稱之為"大缺",客語之"缺"與"克"同音,所以就將其命名為「大克山」。大克山主峰三角點標高有1236公尺,從大克山向北縱走馬拉邦山,即是登山界頗有名氣的「馬克縱走」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從分水嶺過後的河谷低點(海拔352公尺),經坪林社區後還得再爬上第二個高點(海拔520公尺)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長約3.3公里的爬坡,平均坡度5%,其實有陡有緩,其中兩段坡度都超過10%以上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過了雪廬山之後便開始下滑,結束苗55鄉道最後一個爬坡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高點過後一直到卓蘭市區均是和緩的平路與下坡,騎來好不悠哉 路旁的長青谷森林遊樂區最知名的景點便是"瀧瀑布",發源自大克山麓的老庄溪(又名食水坑溪),西流經水寨向南行,河道遽降落差達十餘公尺,因而形成諸多小瀑布,"瀧瀑布"積水成潭頗適合戲水納涼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車流頻繁的台三線與幽靜的苗55鄉道形成強烈對比,車友下回若行經卓蘭與大湖之間,不妨取道苗55來體驗這個不一樣的卓蘭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東起大克山,西流匯入大安溪的老庄溪,早期流經食水坑時稱為『食水坑溪』,但如今均通稱為老庄溪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盛產葡萄與梨的食水坑社區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進入卓蘭鬧區前可見土地公廟旁的老樹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過全家便利商店直行,便可循著外環道路往台三線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卓蘭亦是高接梨的產地之一,此株便是已分化出花芽的寒帶梨嫁接穗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見小七左轉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大馬路便是台三線,左轉南行往東勢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再會了苗55,這條美麗的鄉道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自從有記憶以來,這座蘭勢大橋便不知修整了幾回,看來距離完工仍是遙遙無期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大安溪河床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沿著台三線往東勢市區約莫還有十公里路程,從卓蘭以降非常平緩,只需爬上一個小坡便可回到東勢。見三角窗小吃部取左線往東勢市區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一路直行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左線往達觀方向便可接回東勢三民街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經過921重建的東勢國小後,左轉中山路便可回到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取車,結束今天漫長的路線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歷經漫漫長路,雙腿發軟地回到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然而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遠離都市叢林,仰望高山聆聽溪水,內心卻是滿滿的。不過精神的飽足,怎能敵得過五臟廟的空虛呢 若是車友要打打牙祭,容小弟推薦三家東勢在地小吃,其餘的就請識途老馬補充囉 這三家距離東勢客家文化園區都只有咫尺之遙,不妨一試!

1.阿婆炒麵:二十年的在地好味道,一碗招牌炒麵搭配熱呼呼,料多的要滿出來的綜合湯,熱湯溫了手也暖了胃,更有勇氣面對冬日的天寒地凍。不過用餐得趁早,當早餐剛剛好。
地址:東勢鎮忠孝街25號

2.仇媽媽山東餃子館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地址:東勢鎮中盛巷12號

3.正宗餃子館
地址:東勢鎮中盛巷12號

樓上兩家餃子館就是鄰居,各有擁護者。仇家山東餃子館名氣較大,客人也多,用餐時間常常座無虛席,至於隔壁的正宗餃子館,反而更合小弟胃口,看倌們就自行選擇囉!

--------------------------------------------------------------------------------------------------

無責任鑑定指數:

爬坡痛苦指數 ★★★(雖然全程累計爬升約兩千公尺,光看數據頗為嚇人,但爬坡路段甚為分散,騎來比較少有累積的痛苦不堪,唯有梅象大橋過後,以都瑪斯農莊為起點至苗61鄉道高點這段爬坡較艱辛,尤其是最後兩公里真是令人徒呼負負啊)
曝曬指數 ★★★(由東勢端進入,路面較寬,相對的遮蔭較少,另台三線與苗55部分路段也得注意防曬,山區氣候多變化,若連續大雨過後請勿上山以策安全)
補給方便指數 ★★★(東勢至天狗部落都有雜貨店,梅園派出所亦可補水,惟天狗之後至中興派出所間無補給點,得多加注意儲水量)
路面平整度★★★(天狗部落的爬坡段路況不佳,地面坑洞多,其餘路段除水泥鋪裝路面較為顛頗外,大致良好,但陡下坡甚多,公路車友得多斟酌)

備註:此行並未探訪二本松→雪見遊客中心→司馬限林道後段路程,01版上有不少勇腳車友留下精彩的足跡記錄,有興趣的車友不妨用"司馬限林道"作為關鍵字在版上搜尋。

▼全程高度曲線與坡度圖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坡度比例圖
台中縣 東勢→雪見→司馬限→大湖→苗55→東勢

註1:10~18度之間的氣溫下騎車,對衣著的保暖與排汗要求較為嚴苛,若是覺得高檔車衣價格太過昂貴,不妨可至棒壘球用品店購買長袖緊身高彈性內衣穿在一般車衣之內,價格不僅低廉,防寒排汗效果也不錯,也算是省錢大作戰的小秘訣。以小弟個人的經驗,在低溫下騎乘,上半身的禦寒更為重要,除了必備的魔術頭巾外(可穿戴兩條,一條套頭上半部,另一條則圍在頸部保暖),長指手套可避免手指凍僵無法靈活的操控煞變把,另外搭配長袖棒壘球用內衣,外搭長袖刷毛車衣與一件正面防風效果佳,背後或腋下有排氣孔的風衣,基本上都還能撐得住。至於下半身選擇七分褲或是短車褲外加腿套,大致都能應付。若是十度以下最好再多加一件背心,才能抵禦嚴寒。
2009-01-30 17:42 發佈
太感謝如此完整的分享
過年從台中騎到東勢走東崎路上白布帆
車少空氣又好,路況也不錯
真的相當適合單車的路線
老兄你回台中了嗎?
明天阿良約我去石弄林場走走
前幾天有聽你提起要去石弄
只是不知這會兒你有空嗎?


凡骨兄 小弟初二晚回到台中了,下次有機會再同行吧
alulu_chen兄您們實在太猛了,台中直達就算了,還摸黑下山
原來現在已經有螢火蟲出沒,不過要小弟摸黑下山實在需要無比的勇氣啊
也不知道是什麼品種的螢火蟲,會在一月份出現,
這方面小弟沒有研究,不知哪位前輩可以解惑?

Edinman大哥,您的遊記真的都非常的詳細各地特色,
沒看過比您介紹更完整的,想必事前資料蒐集也花了好一番功夫!

感謝您豐富內涵的遊記!
版大,
每次看您的分享都很好奇您的,
全程高度曲線與坡度圖和
坡度比例圖,
是怎麼做出來的。
是那一個GPS 附的軟體,
還是另外找的,
可以請您分享一下相關的資訊嗎?

我目前用的是長天的M241,
只能輸出trl檔 和 KML
目前只能用GPS TrackMaker,
來畫高度圖,
但是它的中文好像不太相容,
也無法提供坡度、速度、時間相關的資料。
而且我覺得M241提供trl 轉檔kml 好像有問題,
所以有些資料都無法呈現。

懇請大大賜教。

野爸爸........ 不成熟的浪人- 野孩子的爸爸

ray0825 wrote:
版大,每次看您的分享...(恕刪)


ray兄您好,小弟的處理過程如下給您參考

1. Garmin Edge 705記錄騎乘軌跡、數據
2.上傳至Motionbased網站取得坡度比例、轉存GPX檔(使用SportTracks軟體亦可)
3.將GPX檔案載入Garmin Mapsource軟體取得坡度圖
4.將GPX檔案上傳Mapmyride網站取得坡度分析圖
5.圖檔利用Gpicsync軟體與軌跡圖定位,並將高度寫入EXIF
6.高度圖繪製使用SnagIt Editor軟體

至於您說的KML檔案轉GPX應該可透過第三方軟體轉檔,至於坡度等資訊就得視長天記錄器是否有相關資訊的紀錄功能了,希望對您有幫助!

另,chihpao兄曾寫過的教學文非常詳盡,不妨參考!
TO 大大

看了大大的大作之後,想請教這樣一趟大約需要多久的時間?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