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總想著要驗證一下寶璣上繞式雙層游絲的等時性誤差,參考幾個較常見機芯發現星辰的8200自動機芯在游絲上方有著足夠的空間再者萬一搞掛了也不愁買不到替換零件,如下圖所示,目測該空隙還有2倍多游絲寬度可用:

此次的實驗因為手邊只有一般的USB鏡頭,拍攝下來的圖片及影片畫質較差,請各位看倌見諒
動工之前有先做個測試紀錄以便作為對照,擺輪及游絲未修改前的原樣如下:

在理論上擺輻大小會影響到等時性誤差,因此在發條上各家都下了不少功夫
此8200的發條盒在轉7圈之後就會釋放掉部分能量,因此實驗時在大鋼輪上先點個記號,不考慮六方位只以面盤向下每上鍊一圈測一次數據
因為要保留快慢針的調時機構,參考了寶璣大師的資料,因固定樁在最外邊緣就選用180°(右下角)的圖:


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力,費了好多功夫完成如下的修改,這中間當然少不了游絲內外端曲線的調整:

組裝回去後上繞部分還能有自由活動的空間,但固定樁則必須跟著往上:

原本的預測,如果游絲伸縮範圍太大萬一會頂到快慢針的話則必須磨短快慢針的長度,但還好沒發生此現象,此圖以gif格式貼上畫質不佳,請注意觀察固定樁與快慢針之間游絲的動態即可:

從側邊觀察如下,還好也沒有干涉現象:

一切運作正常並記錄數據做比較:

以此數據來看,寶璣上繞式雙層游絲的確是改善了發條能量較低擺輻也較小的時候的等時性誤差,但以自動上鍊的機芯來說因隨著各種活動時時不斷的補充發條能量,對於等時性來說似乎也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了
愛彼AP的Calibre 2905(2910)甚至還採用了雙游絲的設計(不是雙擺輪):

目的是更高程度的使擺輪運作時不受干擾以更增加走時精確,其比較圖如下:

紅色即是雙游絲結構的軌跡,更優於雙層游絲
此次純粹是以玩玩的心態,更同時有看到8200這顆歷史悠久的機芯可拿來練功夫
結論是:如果要玩雙層游絲最好還是選那沒有快慢針的型號但就要增加預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