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正值七、八零年代,七零年代是我人生的美好回憶,而八零年代則充滿了挫折和焦慮。無奈的是美好的七零年代留下的回憶不多;苦澀的八零年代倒是常常勾起我的思緒,而且那時的焦慮感成了我人格的基礎,一輩子跟著我。
在五年前我還是一個對手錶毫無興趣的人,但有趣的是我無法不戴錶出門,雖然我一點都不在意手上戴的是啥...,除了迷上單車那幾年買了一支大賣場的百元電子錶當作碼錶之外,之前我一輩子沒買過手錶,而且近20年裡戴最久的兩支都是贈品錶(本文會出現一支),停了就自己換電池,都要戴到完全無法動了才換。回想起來我的大半生會對手錶如此無感原因之一就是我從焦慮的八零年代開始戴手錶,國小三年級母親送了我人生第一支錶,而且跟我的焦慮有關...。
不好意思扯遠了,我的童年剛好在腕錶歷史上是石英風暴從無到有、從輕風乍起到席捲全球的期間,而印象最深的是大人們一一都換上了石英錶,而且不斷誇讚石英錶有多好有多準(我父親就是其中一個,甚至直接把他手上的Rolex扔進了抽屜換上了Orient石英錶)。此外還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手錶從清一色的圓形和矩形裡出現了介在兩者之間的"電視形",也就是面盤做成像是傳統映像管式電視機螢幕的形狀,而且瞬間成為風潮。我第一次看到電視形的手錶就是外婆手上的Omega,她暢遊歐洲買回來後就一直掛在嘴上(誤~ 腕上

想想這個錶形的蹶起也正好和電視機普及化的年代重疊,我認為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形式套用,免不了跟風的俗氣。腕錶設計大師Gérald Genta在1976年設計出的經典Patek Philippe Nautilus也多少受了這股風潮的影響,但能讓Nautilus雋永不落俗套的重點就在那微妙的錶鏡外圍角度,巧妙地讓電視機形成為略帶八角形的全新造形,大師神來一筆就破解了大眾潮流的圈套,不但沒有落入樣板還反操作賞了全球跟風走向一個大耳光,更逆風帶著PP衝出石英風暴。Nautilus的造形至今品析起來依然新穎,就像巴哈的觸技與賦格至今聽來仍然前衛一樣(對已聽不見的我而言只能靠留在腦中的印象來追憶了...)。如今電視面的錶已少見,電視面的錶成了七、八零年代的特有現象,但跟風從未消失,當今多少手錶跟著Apple Watch的外形風潮而設計,氣得讓H. MOSER亨利慕時做了Swiss Alp Watch來給全球錶業一記悶棍。
這次的主題正是當年跟風末流下的產物: Seiko 5 6309-510A "Railway Time",諷刺的是當年的過江之鯽大多淪為消耗品下場淒慘,但能存留至今就成了那個時期的經典。
[外觀檢視]
這顆電視面精工五號是在疫情全球擴散前自菲律賓的賣家購入的,也是一批報廢錶的其中一顆,我向來看到極便宜的報廢錶都會下手,收集報廢錶對修錶而言至關重要,在ebay上有時搶得很凶(尤其是整堆秤重在賣的報廢機芯,一看就知道都是鐘錶師傅在搶):

從夾鍊袋取出錶頭,除了無法走時之外,錶冠也無法拉出調時。報廢錶的外觀糟糕不在話下 - 玻璃鏡面嚴重刮傷、外殼傷痕累累、面盤明顯歪斜表示定位針八成是斷的;原配的錶鍊被硬生生扯下,只留了嚴重骨折的錶耳端節還在,這一看就知道耳針大概也鏽死了,無法退下耳針就硬是把錶鍊扭下來另外拆賣;此外鏡面下似乎少了一圈東西,可以看到外圈未加處理的鏡面載面,這表示裡面一定原本還有一片時圈之類的飾件遺失了:

把錶翻面時背蓋立刻掉了下來,也旋不回去,心中一涼: 難道不是原配的背蓋,只是隨便放一片呼嚨的? (這背蓋是否原配對我非常重要,詳情後述)

查了背蓋上的型號和面盤編號以及錶殼比對後確定是原配的無誤,尺寸也吻合,但卻完全無法旋入錶殼:

仔細一看,原來之前開這支錶的人是用最暴力方式把這螺絲旋入式的背蓋"翹開"的,一定是原本背蓋鎖死轉不開(看背蓋上深深的刮痕就知道),然後這位暴力錶匠(或賣家)就用一字起子之類的工具從其中一端硬是敲入縫間把背蓋板開的,箭頭所指的凹陷就是鐵證:

整個牙圈都崩壞了,難怪旋不回錶殼。
總之這錶的外觀會是修復的重點,要花很大的工夫,因此這次決定先處理外觀,最後才來保養機芯。
[拆解及細部檢視]
錶冠雖無法正常拉出,但押下龍芯固定針(押鳥)後可以順利退出龍芯取出機芯;耳針果然有鏽死,其中一端花了些工夫可以完整取下,另一端則不動如山。如果硬拆肯定會傷到耳針,想等清洗過後再拆看看。雖然耳針只要換掉就好了,但盡可能不把原本的耳針弄壞是我的怪癖,總覺得把耳針剪掉有一種"輸掉了"的不甘心:

這時發現秒針也怪怪的,這錶上完全沒有金色的視覺元素哪有可能會用金色秒針?! 看來"菲律賓特調"也蠻強的:

面盤背面的定位針一如預料兩根全沒了:

拆下外圈、玻璃鏡面和鏡面防水圈:

[鏡面打磨]
前面提到了這次決定先處理外觀,因為我覺得這錶最大的特色就是代表7, 80年代的電視造形鏡面,而玻璃製的鏡面風防是能否成功的最重要關卡(這鏡面早已買不到同規格了),如果無法成功打磨我應該也就不會再繼續往下處理,這錶就只能當成備品收起來了。
這鏡面居然兩面都有刮傷(一般都是只有刮到外面),打磨起來肯定很辛苦:

我並沒有專業完備的鏡面打磨設備,但過去打磨過十幾片的經驗下來以刻磨機加上砂紙夾,用水砂紙乾磨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也比較不會因為過熱讓玻璃破掉(如果這片鏡面破掉就可以直接收工了


磨了兩小時,較輕微的刮痕已消失,剩下的就是很深的刮痕了,用奇異筆把刮痕處標示出來再繼續磨:

又磨了好久(已磨到忘了時間),刮痕已剩下零星的孔洞:

所有的孔洞都磨掉之後改用1500號砂紙續磨:

再用2000號砂紙把前面的磨痕去掉:

最後一道用3000號砂紙打磨,之後就要來拋光了:

先用W3.5的鑽石拋光膏(相當於3000目)粗拋:

仔細把鏡面清洗後,再繼續從W2.5(4000目), W1.5(6000目), W1(8000目)一道一道逐步拋光,每換一級拋光膏時都要仔細把鏡面清洗過,不然前一道的殘留會讓下一道的效果變差:

快要完成了(這時已兩面都打磨拋光過了),因為沒有用正規的鏡片研磨機,看得出表面反光和倒影仍然有點扭曲:

最後用W0.5(10000目)做鏡面拋光,鏡面處理順利完工:

[背蓋整修]
另一道關卡就是這個背蓋,如果無法把螺紋重建就無法鎖回錶殼,雖然不難從其它報廢錶裡找到一片剛好可以鎖上的來暫代,但背蓋是否和錶殼面盤的原設配置吻合是玩老錶的精髓,尤其是這一片對我而言更是重要...。
首先要把箭頭處的凹陷敲回,有點像是汽車鈑金... 這是件頗困難的事,尤其對於工具有限的我而言:

盡可能用一字起子從內側順著箭頭的方向外一點一點敲,但實在很難敲到完全平順:

錶殼上的母牙也在硬翹背蓋時崩牙,這更難處理:

先小心敲回去,但因為已有裂開理當要焊過再重新刻出牙圈,我沒有適當的設備就不焊了:

然後在兩面的螺牙塗上Autosol研磨膏,小心一點一點把背蓋沿著牙圈鎖回,每鎖回半圈就退回反覆轉幾次(利用研磨膏把牙圈間不平順的地方和鏽磨平),搞了數小時總算可以把背蓋旋回了!

完全平順旋回到底:

[錶殼打磨及拋光]
最難的兩關都過了,接下來心情就比較放鬆,先把整個錶殼(連著一端的錶耳針和鍊節)、背蓋和外圈全部都用去漬油和超音波機洗半小時。洗完後總算可以順利把鏽死的耳針退出,拆出面目全非的鍊節:

看這兩個歪七扭八的鍊節覺得它們好可憐... 而且又有原廠的編號未來或許可以依此找回原配的鍊帶,於是試著把它們盡可能板回,讓它們可以安息(後來它們幫了大忙,這工夫沒有白費):

從錶的側面可以隱約看出原本有三個切面,已被長期的配戴磨糊掉了:

這種孤形包覆式的錶耳很難配錶帶,而且打磨上也多了些麻煩:

這裡很明顯有個切面被磨糊掉了,但到底原本的切面是什麼樣子得要看到原始的錶才能知道:

背蓋防水圈槽嚴重鏽蝕,就算加上防水圈防水性也大打折扣...。錶耳寬是20mm,耳槽內空間很小,完全不可能裝Nato帶或是較厚的皮/膠帶:

背蓋的刮痕實在太深了,這不可能完全磨掉:


外圈也有很細的切面,之後打磨時要小心:

因為磨損嚴重,打磨前必需先搞清楚原本錶殼的形態和切面,還好這款錶當年十分暢銷,很快就找到了錶況如新的照片(這錶況實在太誘人了


(圖片摘自: http://assets.catawiki.nl)
果然這錶的錶圈內應有一片24小時制的時圈(老外喜稱"Railway Time"),這看來是有辦法自行重建出來的。此外秒針是銀色上白漆,我手上這顆的秒針確定被亂換過...,不知有沒有辦法從報廢錶中找到一根相同的(很奇怪的是報廢錶裡銀針多半都遺失,剩的都是金針)。
這張可以清楚看到錶殼側面上緣轉折處有一拋光的切角,而錶殼正面是霧面髮絲紋的:

(圖片摘自: http://assets.catawiki.nl)
這張則看到錶殼背面和側面之間也有一個拋光切面;而背蓋的外圍是孤面拋光,但中央是平削霧面:

(圖片摘自: http://assets.catawiki.nl)
這張再進一步看出背蓋是同心圓拉絲紋霧面(看得出原廠圓心並沒有對得很正):

(圖片摘自: http://assets.catawiki.nl)
如此一來就很清楚要如何來打磨這個錶殼了,首先還是先用刻磨機和砂紙夾,以800號砂紙乾磨,一邊磨出切面一邊除掉比較嚴重的刮痕:

我不喜歡過度打磨錶殼,真的太深的刮痕我會看情況留下來(以不破壞整體造形和角度為重點)。右側主面磨得差不多了,有幾絲較深刮痕先留著,因為之後粗拋時還會磨掉一層:

錶耳上方的刮痕是最多的,也是先磨掉淺痕,深痕先留下一點:


這時開始把切面角度重建磨出來,先把側面上緣的銳角磨出,再把切面的弱角做出來:

側面下緣切面的角度也打磨出來:

背蓋的刮傷太嚴重,先重點式地把刮痕磨淺一點,但這多少會影響到表面的平整(重點打磨的地方會凹下):

把刮痕磨淺之後要重建平整度,我沒有車床,只好用隨意貼把背蓋粘上廢棄的扁棉輪裝上刻磨機:

利用刻磨機充當車床,以800號砂紙把背蓋四周和中央的平整度重建:

接著用扁鋼絲輪打磨背蓋的螺牙,把牙縫內的鏽斑徹底去除:

開始用紅土粗拋錶殼,也順便把之前剩的一些刮痕盡可能去除,但會刻意留下一些讓整體的感覺不要太新(要和面盤的整新度吻合):

錶殼粗拋完成,正面要留下一些餘裕因為還要磨出霧面髮絲紋:

背蓋也粗拋過,中央要小心拋不能讓字跡糊掉,而且之後也要磨霧面要留餘裕:

這次我也不用白土和青土,直接用Autosol和棉布做輕度拋光,我不太喜歡老錶被拋成鏡面的感覺:

拋光的部分都處理得差不多了:

最後用1000號水砂紙小心沿著平行線磨出錶殼正面的髮絲紋,錶耳上方要一面拉動一面轉動錶殼才能磨出均勻的平行紋:

準備磨背蓋中央的同心圓霧面紋,這次要小心定位抓中心,我在棉輪四周塞緊除塵泥,盡可能對到正中心:

定位好之後裝上刻磨機:

要用低速以免離心力過強造成位移:

只在中心處用1000號水砂紙磨出同心圓:


和原廠的比起來似乎磨得太細一些,用800號砂紙可能更合適一點...,再磨就會影響到中央的刻字,所以就這樣吧!

最耗時耗力的部分都完成了:

[面盤修整]
這面盤正面最大的問題就是黑色的漆面有被劃傷,八成是之前的師傅拔指針時沒做好防護造成的。劃痕雖不深但因為是黑色消光面而格外明顯,如果硬要處理可以用稀釋的牙膏輕磨,但一定會傷到那行"AUTOMATIC"白色移印字,考慮之後決定只清洗髒污,不刻意處理表面:

而反面的大問題就是兩根定位針全斷了,重建定位針有點麻煩;此外之前的師傅因為沒有定位針來固定面盤就用膠水硬是黏在機芯固定圈上...,留下一圈殘膠,去除殘膠也是很煩人的工作:

此外和面盤有關的就是機芯主底板上鎖定位針的螺絲全都遺失了,要找合適的來替代:

而機芯固定圈(右下)也因為面盤用膠水黏而留下殘膠,也要想辦法洗掉(塑膠不適合用刮的):

先來處理正面,SEIKO的logo被碰得歪歪扭扭的,這要很小心才能板回:

我決定不把logo拆下直接在面盤上調整,調了一陣子算是可以接受了:

刮除背面的殘膠:

用棉花棒和0號平塗筆沾清水盡可能洗掉表面的髒污:


殘留的夜光漆也要小心去掉:

再來要重建面盤背面的定位針,首先要找到合適的螺絲和用來當定位針的鐵絲:

從零件盒裡翻出兩顆大小長度合適的螺絲,要0.7~0.8mm粗的鐵絲才能鎖緊,我找了一顆以前拿來放電用的水泥陶瓷電阻,其銅芯接腳的粗度約0.8mm剛好合用:

去掉殘膠後原本定位針的孔位清晰可見,原本的銅腳還斷在裡面:

要先把孔位磨凹磨光一些,讓更多的焊錫可以流入,這時又得出動刻磨機了:

只能輕輕磨一下,磨穿就完了:

焊接的過程實在太難拍照就簡單帶過了,有焊接電路板經驗的大大都可以輕鬆完成,焊之前要先把電阻接腳表面的鍍層用砂紙磨掉磨亮。重點是要焊得垂直精確,而且溫度不能太高(面盤的漆高溫下會變色甚至脫落):

焊好之後留下大約5mm剪斷,再把多餘的焊錫磨掉:

試合到面盤上,確定可以鎖緊:

多出的那一截先不急著剪掉,我會等到最後安裝面盤時再修到正確的長度(要修到不會檔到自動陀的長度)。
另一個重點是面盤裝到機芯上之後要確定中央孔和時輪周圍(紅圈處)的空隙要完全等距,這樣才能確認定位針有焊在正確的位置上:

再來就是耗時間的細工了,這錶的時標很精緻,總共有八個面(其中向下的一面是緊貼面盤),其中頂部的切面有上白漆,兩側轉角各有一個45度的拋光切面。首先要用砂紙磨去已剝落變色的白漆,我考慮了一下也決定不拆下時標直接在面盤上施工,因為時標太小了,拆下來反而很難操作;而且一旦上了白漆之後要把時標裝回就很容易把漆弄傷,不如完全在面盤上處理:

用2000號的水砂紙乾磨掉所有殘留的白漆,也順便把表面磨出霧面以便稍後上漆:

時標兩側的切面、SEIKO廠徽和五號盾牌都用棉花棒的塑膠梗修尖沾上Autosol拋光:

面盤上的擦痕雖然沒有積極處理,但我切了一小塊鉛筆橡皮擦用蟲針插起來小心把面盤擦過一遍,這樣多少可以把擦痕和一些清水洗不掉的鏽斑消弱一些:

那根亂配的秒針得換掉,我從同樣Seiko出的老石英錶廢錶(一位錶店的老闆送我的,我曾在另一篇Seiko老方面石英錶的文章裡提到過)拆來替換:

指針上的白漆和夜光也全都刮除,稍後重新上白漆和夜光:

上漆的方式我有考慮用噴槍或是手塗,最後決定用手塗。手塗上漆看似單純實際上非常難,老一輩平面設計(俗稱美工,我很討厭這個稱呼)科系出身的朋友應該都有練過平塗,以前要把每色五公分見方的色相環塗完美就已要了大伙的命,這次要塗的面積不到一公厘寬更是艱難,重點是要塗得又薄又均勻: 太薄的話蓋不住底色也很難塗勻;太厚的話會影響針距(更何況這針還要上夜光),到時指針被漆卡到就得全部重上...。原廠當然都是用移印的,我沒有移印的設備就只能靠當年練出的平塗工夫,這次我用水性的白色壓克力顏料,此外還準備了一些甘油來延緩壓克力顏料乾掉的時間(壓克力顏一旦乾了就無再用水化開),理論上有專用的緩乾劑,但以前當學生時能省就省,發現甘油的效果也不差。此外當然要準備清水和調皿,這次用狼毫的小圭筆來塗指針:

平塗的重點就是要一氣呵成,只能塗一筆就要達成適當的厚度和平整度,塗料的濃度是關鍵:

至於時標頂面的白漆就無法用毛筆塗了,因為不管手再穩都無法塗出每條都等寬0.3mm的3mm長直線,而且時標上的漆要塗得非常非常薄,不然分針會卡到。這裡我用了以前做模型時用過的手法,就是用細薄的鋼絲取代毛筆來拉線,而這次有趣的是那根亂配的金色秒針的厚度剛好是0.2mm(要用比實際塗布寬度0.3mm更細才行),於是我把那根秒針插到火柴梗上做成"鋼絲筆"(我腦中突然出現小當家的鋼絲菜刀...


[重建24小時制時圈]
從網上的照片得知這錶原本是有一片黑底白字的24小時圈夾在鏡面和外圈之間,而我手上這顆的時圈已遺失...。不過因為資料充足且是黑白的很容易自行重製,這時又得使出"淡水特調"了。
先把外圈掃描起來作為時圈整體外形的底圖:

再從網路上(下面的圖摘自ebay)找一張正面拍攝錶面且時圈文字清晰的照片來當數字的底圖,並把兩張底圖的大小和長寬比調成一致(要以掃描的外圈圖為基準):

先畫出一個矩形再把四端設定出近似底圖的圓角,再轉成貝茲曲線照著底圖仔細調整:


很多老外在重建面盤或logotype時都是找類似的電腦字體來用,我必需說在那個沒有電腦印前輸出的年代,照相打字的字體和現在的電腦字體是完全兩回事,如今要重製出感覺一致的文字就一定要一個字一個字用貝茲曲線照描出來,而且要把移印時造成的油墨瑕疵(如銳角會變鈍)也一併重現,不然最後印出來之後一眼就會看出是電腦字體(尤其是對做平面設計出身的錶友),會有一種時代不一致很假的印象:

全部字體完成,各位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即始都是同一個數字反覆出現也都有些微的差異(學過字學的朋友就知道是為什麼):

因為是黑白的,我用自家的雷射印表機就可以輸出了,首先要把完成的外圈複製好幾個不同尺寸試印以測試印表機實際輸出的誤差,我先用四個來測試,分別是100%、99%(下圖可以看到我把右上角的寬度乘以0.99並開啟等比例)、101%和98%:

最後是以98%來正式輸出,我用了稍微偏灰的噴墨專用紙,噴墨紙表面的塗布比較細緻也不會過亮。印好之後用筆刀小心裁下來,再實際按照外圈的形狀細修至完全吻合:

內緣露出紙質的裁切面用黑色奇異筆全部塗黑:

至此外觀的部分全部完工,剩下的就是機芯和功能的修復了。
真抱歉這篇又是超長文,各位看倌辛苦了...。
[機芯拆解]
這顆機芯的狀況也不好,明顯進過水,自動陀上的鉛陲鏽蝕嚴重:

把自動陀移到另一側,看到了我最怕的情況...

看過我先前分享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最怕這種鏽死的螺絲...,看來又有體力活在等著我了:

先取下自動陀:

這鏽只能用刮的來去除了:

背面明顯還沾到了那顆螺絲的鏽水


取下自動上鍊機構:


日系機芯典型的"魔術勾瓜"雙向自動上鍊機構,這裡有一片塑膠製的擋片:


這時可以釋放發條動力了,一面用一字起子扺住大捲車的螺絲(一手要拍照無法在照片中呈現出來),一面用牙籤把發條止逆片向外板開,抓緊一字起子不讓發條一口氣彈開並控制發條釋放的速度,一定要慢慢地釋放以免發條斷掉:

再來先試轉看看那根鏽死的螺絲,果然轉不動...:

點上Liquid Wrench滲透油等一陣子:

等待滲透油發揮作用時先來把大捲車拆下:


拆下擺輪總成,這裡看到擺輪軸孔旁有一堆很粗暴的刮痕,我想是之前的師傅想要刮去什麼東西造成的吧(總覺得之前這位師傅和錶主人有仇...


擺輪上也有鏽,這不是好事...:

游絲狀況看來不錯:

拆下擒縱叉橋板和擒縱叉:

擒縱叉黏死在橋板上,要很小心取下,這大概也是這機芯完全不會走的原因了:

再回頭挑戰生鏽的螺絲,努力好一會兒終於鬆開了! 這比之前遇到的幾次輕鬆多了:

順利取下主橋板,接下來的拆解都是例行公事,避免文章過長就簡單描述了:


拆下三輪和秒輪:


取下發條盒和止逆片:


取下中央分輪(二輪)橋板和擒縱輪:


中央分輪呆會拔出分針管時再一併取下,這時翻面續拆:

取下星期環、日期環蓋板及含星期扣片的日期扣片蓋板:




取下日期環和日期環扣片:

日期環2,3,4,5和16那幾個數字的外緣也沾到了膠水... 這不好清理啊


拆下換日輪和中介輪,這三個都是塑膠零件:


拆下星期快調撥輪暨撥時輪擋板:


取下撥時輪、時輪並拔下分針管,從另一側取下中央分輪:


拆下快調及離合檔位機構暨押片,這時看到龍芯固定片/連動桿(setting lever)嚴重生鏽,難怪這錶到手時雖然龍頭能轉動,取出機芯時也能按下釋放桿取出龍芯,但就是無法拉出到任何一檔(因固定片和押片鏽死在一起導致固定片無法平行轉動):


又用了滲透油才取下鏽死的龍芯固定片和固定桿,這固定片同時也有連動檔位離合片及固定桿的功能,傳統上稱為"押鳥",但我不是很喜歡這個譯名:

這龍芯固定片鏽得太嚴重,看來是無法延用了:

最後取下冠輪和龍芯:


主底板正面:

主底板背面:

再來拆發條盒,發條狀況很好只是很髒:


主要的零件全部拆完,來張大合照:

[零件整修和替換]
在拆解的過程中就已發現有幾個機芯零件狀況很差,主要都是生鏽造成的。首先把能刮除或磨除的鏽都盡可能去掉:

主底板上的鏽也不少,這裡也用到牙籤和火柴梗刮除:

把所有生鏽的零件泡白醋,再用超音波機洗七分鐘:

用清水漂淨後再來仔細檢查零件的狀況:

龍芯固定片(押鳥)明顯已不堪使用,兩根重點的榫腳都鏽崩了:

這是用來固定龍芯不致整個拉出來的重要榫腳,已崩掉一半:

二話不說開始翻報廢機芯,偏偏手邊63系列機芯的龍芯固定片狀況都不好,可能是因為很靠近龍頭管容易進水,加上有高磨擦面,用來潤滑的油脂被水氣劣化後加速了生鏽。左邊這片是我找到還算堪用的:

兩片一比較就知道損傷的程度了,右邊這片已完全報廢:

另外找來的這片也有生鏽,也用同樣的方式去鏽:

看來鏽得不算太嚴重,稍微泡一下鐵鏽轉化劑讓生鏽不再惡化:

另一個有問題的零件是自動上鍊棘輪,在把鏽洗掉之前看不太出來,但一去鏽之後就明顯看出有一側的棘齒鏽崩了:

箭頭指的部位在生鏽面的棘齒已完全不見了,但沒生鏽的那側棘齒還在。這錶是純自動上鍊,自動上鍊功能至為重要,想當然爾我也馬上從報廢機芯裡找了左邊的那個完好的棘輪來替換(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為何ebay上的報廢機芯會被瘋搶了):

清洗前把擺輪裝回主底板上並拆下兩組避震簧和寶石座,這時又發現一個問題:

兩組避震座的中央孔裡都有被鏽水污染,這靠超音波機是洗不掉的,只能用粗細與孔徑相當的銅絲穿過孔洞,旋轉並拉動銅絲來清除:

馬上用顯微鏡檢查所有軸孔,另一個沾了鏽水的是擒縱叉橋板的寶石孔,難怪之前拆解時擒縱叉時很難從橋板上取下。一樣用銅絲穿過孔內旋轉清理:

[清洗與重組]
全部零件整修去鏽後總算可以開始正式清洗了,老樣子小零件裝進洗錶籠:

金屬零件全部用環保去漬油洗六道,每道十分鐘,前三道洗完換新去漬油,最後一道也用全新的去漬油:

塑膠零件則用清水和沙拉脫,裝瓶後和金屬零件那瓶一起放進超音波機洗,但只洗三道。第一道洗完取出換清水漂洗,第三道也換新清水漂洗:

所有零件都備齊清理完畢,可以準備組裝了:

[機芯重組及上油]
機芯重組基本上就是拆解時反向的順序來進行,這裡也簡單帶過。所有寶石軸芯都上Moebius 8000天然油、金屬軸芯上Moebius 8141天然油、發條和高磨擦面上Moebius 8300脂;此外自動陀軸承和滾珠也是上Moebius 8000油。
照例把8300脂塗在折成小片的影印紙上均勻塗抹到發條的兩面:


自動上鍊的發條盒側要記得上油脂(箭頭處)以免滿鍊空轉時造成磨損:

先在發條盒底面上少許8300脂(忘了拍照),再手工捲回發條:

蓋回前也在發條側面點上少許8300脂(箭頭處),這和前一個步驟的功能都是為了給發條側面和發條盒內壁潤滑,但發條盒裡的油絕對不能上多。此外發條軸芯兩端和發條盒接觸的地方也要上8141油:

發條盒組裝完成:

來給主底板的避震寶石上油:


放回避震座後翻面:

裝回主底板:

正式組裝前再仔細檢查一下所有軸孔並用除塵泥徹底清擦一遍:

上維修座,正式開始組裝:

組回中央分輪、擒縱輪和中央輪橋板:

組回發條盒和止逆片:

放回三輪和秒輪:

63系列的發條止逆片有一個對維修人員貼心的設計,就是主底板上有一個扣點可以在裝主橋板前把止逆片外撥卡在扣點上,這樣安裝主底板時就少了一個要顧慮的地方:

順利裝回主橋板,這片主橋板本來就設計得不錯,對維修人員的友善度不輪ETA:

裝好主橋板後就可以把發條止逆片歸位:

裝回大捲車:

給擒縱叉的寶石上油,這部分的上油法各大門派說法不一,我是用比較單純的方式 - 先直接上在切面表面再裝回:

擒縱叉和其橋板安裝完成:

這時上幾圈發條來做擒縱叉彈力測試,看起來回彈力是夠的,這顆機芯等於已經活了:
翻面續組:

插回分針管:

裝回龍芯和冠輪:

6309機芯的日期星期快調機構設計得很牢靠,用正反轉的方式分別快調星期和日期,而且這部分沒有用

裝回撥時輪、龍芯釋放桿、龍芯固定片(連動片)、離合桿暨龍芯固定押片:

組回撥日/星期機構、日/星期快調機構和時輪:

裝回星期快調撥輪暨撥時輪蓋板:

裝回日期輪扣片:

裝回右上側的日期輪蓋板:

裝回左下側的日期輪蓋板暨星期盤扣片:

裝回星期盤中央扣環,測試龍頭檔位、撥時、自動換日/星期和日/星期快調功能一切正常順暢:

裝回擺輪總成,一裝上就開始擺動,這顆機芯正式復活了!

給擺輪橋板上的避震器寶石上油:


組回擺輪橋板避震器:

這顆6309A正式復活:
組回自動上鍊機構,這部分只有棘輪的上油比較麻煩,因為每一個棘齒都要確實上到油:

扣回塑膠蓋板:

翻面裝回機芯,在裝上時要稍微用起子轉一下發條,感覺到棘輪和大捲車確實嚙合之後才整個壓下鎖上:

裝回自動陀,測試自動上鍊功能一切正常:

安裝面盤前先來上夜光漆:


用UV電筒測試一下:


裝回機芯固定圈暨面盤座:

鎖回面盤,這時要記得把新建的固定針腳剪短以免卡到自動盤,要一點一點剪短和磨平,太長會卡到自動盤,太短螺絲會咬不住(這裡忘了拍照...):

按照面盤上的定位孔裝回帶有分秒刻度的內圈:

安針:

先跑一整晚測試:
組合外圈、24小時制時圈、鏡面防水圈和鏡面:

用壓錶器壓回鏡面,外圈鏡面總成組裝完成:

因為外圈和錶殼的接口是圓形的,也沒有特別做出定位點,所以要先把機芯裝好固定才能精準裝回帶有24小時圈的外圈鏡面總成:

背蓋也要先鎖上:

這時便可以精準給外圈定位裝回,這裡也有一條白色的外圈防水環(右下角)要裝回:

壓回外圈鏡面總成,檢查所有內圈的刻度、24小時圈的數字與面盤時標的位置都精確對準:

先隨手配了一條20mm白色縫線的黑皮帶,第一次戴上手:

調速前先來測一下速看看:

嗯... 這秒差得實在太誇張了,但偏振和擺幅都不錯。錶面向上:

錶面向下:

調了半天,就算調到極限還是每天快近一分鐘,用指南針檢查確定沒有受磁,那八成是游絲出了問題。這時把擺輪拆下來找問題:

果然游絲椿那端不知為何多折了一折,用鑷子小心板回後就正常多了,但擺幅明顯退步。面盤向下:


面盤向上時明顯變快,與向下時相差超過十秒,看來還有別的問題:

再次拆下擺輪,側看游絲有點偏斜,又花了不少時間調整:

總算調出比較滿意的數據了(尤其是左側的曲線直多了),正反面差在5秒左右:

第二天早上在自然光下拍幾張:

這錶殼配皮帶就是怪怪的,不管哪個角度看都不太順:


[重建鋼鍊]
上網看了一圈,所有搭配皮帶的6309-510A看來都是一整個怪,只有原廠配的老三板鋼鍊看來最諧調。但這種帶寬比耳節寬的老式鋼鍊現在好像沒人在做了,很難買到新的來配。這時靈光一閃,想到多年前朋友的爸爸送給我的一支贈品錶的錶帶好像可以改來用:

前面有提過我近20多年大部分都是戴贈品錶,而且兩支贈品錶就各佔了近十年...,這支白蘭地品牌的贈錶跟著我十年從來沒什啥問題,沒電了就自己換電池,直到有一天連換電池都不會走了才換另一支同一位朋友的老爸送的Mild Seven贈品錶,這一戴又是十年(至今仍偶爾會戴)...。
迫不及待翻出這支錶,我居然連原本的錶盒都還留著,看錶鍊上的斑駁20多年前的回憶又一一浮現:

和之前拆下並板正的耳節比對一下,Bingo!! 完全吻合!! 十多年前的老戰友至今都還是挺我的!

這時就要盡可能把這兩顆被毀容的可憐錶節恢復面貌,我家缺乏金工的設備,自知能做到的有限,但還是拼拼看:

錶鍊要承受的強度很高是硬鋼,我也不敢隨便加熱影響強度,只能在冷鋼上一點一點敲,盡可能把凹曲的表面敲平一點:

把耳節安裝上贈品錶拆下來的錶鍊:

兩端都安裝完成,吻合度沒問題,就是醜了點...,希望之後可以靠打磨再改善一些:

裝上錶頭,看起來相當吻合:


打掉一節錶鍊對我而言會更合腕:

試戴看看:

我自己感覺比皮帶合腕多了,整體感也比較好:


這錶鍊原本是全拋光的,但精工原配的錶鍊是霧面拉絲的,我一樣先用刻磨機把表面刮痕先去除,更特別把耳節盡量磨平整一些:

用尼龍纖維輪做整體打磨,一面磨掉剩下的刮痕一面做出霧面髮絲紋:


耳節的狀況還是無法改善,但是我盡力了...


用牙刷和清水+沙拉脫刷洗:

最後用異丙醇和超音波機洗15分鐘:

[完工]
搞了近三個月,總算完成了:


我真心喜歡這錶搭配鋼帶的感覺,80年代的庶民風味十足:

和原廠相似的三板鍊看來很老成,和我的年齡很合(


典型的雜牌錶鍊扣,但對我而言不是毫無意義的,畢竟這錶鍊曾和我日夜相處了十年:

跟原廠配的秒針比起來,我找的代用秒針還是太短了一些,也稍微太細一點,不過我個人是喜歡細秒針的:

連戴了幾天下來上鍊效率還可以,實測停走後搖30秒再連戴一天(約12小時)後脫下平放靜置可以再走12小時才停,對老錶而言這上鍊效率夠用了。
[尾聲]
總算看到最後了,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手上有一大堆報廢錶,為何偏偏要挑這顆特別難搞的來修?

前面我有提到這錶的背蓋是否原配對我而言意義重大,重點就在它的序號"112773":

這組序號代表了此錶是1981年一月出廠的,而那一年我得到了人生第一支錶,是我十歲的生日禮物(又透露了我的年齡了

至於我人生的第一支錶是哪款呢? 其實這篇的故事有個後話,容我先賣個關子,欲知後事,請待下回分解~
再次感謝大家看完這篇冗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