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文====
手動上鍊和自動上鍊
自古至今,機械錶的動力裝置都分為手動上鍊和自動上鍊,但要從中選擇其實很不容易。
選擇自動上鍊是比較妥當的,因為它是為了改良手動上鍊的缺點而誕生的,選擇自動上鍊合情合理。自動上鍊是一些錶廠創造的偉大成就,例如懷錶時代的寶璣(Breguet)、博悅來(Perrelet),以及手錶時代的勞力士。任何人第一次拿到自動上鍊手錶,一定會拿起來晃一晃,確認有沒有細微的咻咻聲。自動上鍊錶本來是要取代手動上鍊錶的。
但是手錶世界的典範沒有那麼容易更改。
問題之一,選用自動上鍊必然會讓機構變得更加厚重。自動上發條用的自動盤,通常會裝在手錶的背面,自動盤如果要獲得動能來上發條,就必須有一定的重量。當然也有像百達翡麗的微自動盤(Micro-rotor)技術,可以將自動盤收納在機芯的厚度中,但是大多自動上鍊手錶,都會比手動上鍊錶更加厚重。
因為這個原因,追求輕薄的手錶,或者具備複雜機構的複雜手錶,通常都會採用手動上鍊。手動上鍊機構仍然不失為最佳選項。
在此岔題,聊個關於手動上鍊才能派上用場的小故事,這則故事發生在一個「特定環境」下,讓手動上鍊顯著優於自動上鍊。
在目前人類可以活動的環境之中,有些地方是自動上鍊無法運作的,那就是太空梭內部、太空,以及月球表面。科學進步讓人類可以離開地球,但是地球外沒有重力,所以自動上鍊無法發揮作用。阿波羅十一號的太空人第一次踏上月球,戴的就是手動上鍊的歐米茄超霸手錶。當時是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登陸艇老鷹號在外星處女地登陸時,這隻「手動上鍊錶」應該指著GMT(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的八點十七分。


另外就是阿波羅十三號的飛行意外,該事件已改編成電影,大家應該耳熟能詳。由於氧氣瓶爆炸,發生嚴重意外,太空人關閉了無線電之外的所有儀表,生死關頭上唯一能夠使用的儀表,就是自己的手動上鍊錶。最後他們也平安返回地球。
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上太空,但是有時候手動上鍊錶能救你一命。
現在有些手動上鍊錶也增加動力發條,可以連續一個星期不必上發條。有趣的是,即使不需要常常上發條,還是有許多人喜歡上發條的手感。如果問這些發條愛好者的想法,可能會得到這樣的答案:「這就像餵寵物吃飯,麻煩歸麻煩,卻自有其趣。」可見手錶與持有人之間的樂趣也有如此一面。
摘自《相伴一生的機械錶:全方位認識機械錶的浪漫、複雜功能和經典機芯》
圖片擷自IG,皆有拍攝者帳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