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未成年當事人, 將主角化名或以第三人稱呈現
班級: 一年甲班, 一年乙班
主角: 一年甲班小明, 一年甲班A君, 一年乙班B君, 一年乙班C君, 一年甲班老師, 一年乙班老師, 小明的家長
事由: 一年甲班老師在小明聯絡簿上寫上小明跑去嚇一年乙班的C君, 已帶小明去向C君道歉並告誡下次不可再犯, 但被塗掉, 小明的家長問小明誰塗的, 小明說是老師寫錯塗掉的.
處理經過:
家長去問一年甲班老師, 老師說小明自己塗的, 不是老師塗掉的....
問題一. 請問您會怎麼做?
故事繼續發展下去...
家長單獨問老師小明發生甚麼事, 老師說...一年乙班老師告訴他, C君的家長在聯絡簿上寫小明在下課時間多次嚇C君, 害C君下課都不敢出教室.
家長單獨問小明得到的答案是, 他跟B君下課在玩, 他不認識C君, C君跑來追他, 他才去追C君
問題二. 兩造說法有出入, 請問您會相信誰?
家長繼續探索下去...
透過管道問了A君及B君, 重組出來的小朋友眼中的狀況是, 小明認識B君, 下課時跑去追B君, C君跑出來嚇他, 小明被嚇到, 才會報復式的嚇回來, 只嚇了一次....
問題三. 三造說法略有出入, 請問您會相信誰?
問題四. 若如問題三所述, 是否也該要求C君跟小明道歉?
問題五. 是否該要求老師查明, 這舉動是否代表不信任老師, 小明還有一年半要被這老師帶領?
問題六. 還原當時的真實狀況, 釐清對與錯之後再進行輔導, 是否才是教育的目的?
問題七. 若家長只停留在問題一, 不追出真相, 若小孩有委屈, 是否會對他的心靈造成影響?
========= 2009/03/13 UPDATE =========
家長原本也處罰了小明塗改聯絡簿這件事
1. 但每個小孩都是家長心中的寶貝, 也給予最高的信任, 但老師態度似乎有些許草率, 若事情只是玩耍照成的不愉快, 互相道歉, 或許沒有那一個家長, 會反對這樣的處理方式, 若事實不是如此, 是否會給孩子做賊喊抓賊的錯誤觀念, 而既然事實都已發生, 而甲班老師居然未詢問小明的實際情況是如何? 就一昧的只是帶小明去道歉, 在家長反應之後, 卻把所的事情都推給乙班老師去處理, 這是甲班老師該有的表現嗎?
2. 已告知小明不要再去乙班活動
3.家長決定去學校了解狀況
========= 2009/03/14 UPDATE =========
已解決
經家長到學校了解溝通之後, 已獲得完美解決,
結論是....
4個小朋友都還是小一的學生, 表達上是比較無法那麼清楚, 遇到老師再問時, 因為老師的身分, 所以全部都答...是..., 而家長也對老師的協助表達了謝意....
再次感謝各位網友的幫忙....
問清事情來龍去脈
同時來個機會教育
讓四個小朋友知道
他們所的事倩
會造成怎樣旳後果
這樣也比較省時省事
同時也可以教育小朋友做人處事的態度
而小明如果如老師所說的
那小明就是說謊話囉
這個也是要糾正的
以上小弟的見解,供您參考~

其實小朋友都是好玩啦~也很快就忘了…
而這種事也都是社會教育的好機會
為的也是要教導小朋友要誠實、不能塗改文件
(偽造文書?根據大清律例理應挖眼割舌…)
至於案情的發展有那麼重要嗎?
家長會不會太認真了點…
很多事情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的時候也是錯誤學習
小時候偷吃東西、偷挖豬公的錢,爸媽難道不知道嗎?(當然偷竊是不好的)
但父母總是暫時先不說,讓子女良心不安而領悟其中的道理,這也是教育的一種啊~
(當然,也是有「小時偷拔瓢、大漢偷牽牛」案例發生的,要因材施教)
如果事情越搞越大,搞得老師、學生、家長三方面都很情緒化
那對小朋友未來的發展才不好勒……
小朋友的事情,認真就輸了~
開始只想拍好照片;後來只想把照片拍好;現在只想好好拍照~

我覺得小孩子的互動家長不要過分干涉, 總要讓小孩學習到團體之間總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對這件事
colacountry wrote:
小明認識B君, 下課時跑去追B君, C君跑出來嚇他, 小明被嚇到, 才會報復式的嚇回來, 只嚇了一次....
我倒是覺得小明沒錯, 如果兩個都是在玩耍的情況下; 但是可以告訴小明不要再接近C君了(C君作賊反喊抓賊). 不過很明顯小明有為規避罪責而說謊的情況, 這反而應該及早防範!!
對雙方家長說法有出入的這個問題(C君說小明嚇他很多次, 小明說只嚇一次), 小明家長可以跟老師說明這件事即可不需要要讓雙方到達互辯或對質的程度(最重要的是要澄清老師對小明的看法, C君家長的想法干我屁事), ,這反而才不會影響小明的心靈!!
其實對小孩來說, 很多時候都是雙方剛開始明明在玩, 玩到越來越激烈才在互相告狀對方嚇/打/推人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