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孩天賦,我參加過笛飛兒講座的感想...

前幾天看到版上熱烈討論有關於小孩天才的議題
其實我自己很有感觸,自己有一個3歲的兒子
在陪伴他的過程中也發現他對顏色很敏感,可以分辨像藍綠色這樣的顏色
因此我自己覺得可以讓孩子多往繪畫的天份發展
但婆婆常和我說男孩子就是要帶出去跑,不要窩在家帶…
近期有參加一場笛飛兒的教育講座
他們是國內小孩EQ學習的教育機構
楊老師在講座中的一段話我聽了很認同
“所謂的天才是父母在孩子天賦下給了正確的養分”
內心會有迴響是因為從小我自己就在比較高壓的環境長大
可以說一路上求學的路都是被我父母鋪好的,但我自己並不快樂
也曾經因此有憂鬱的傾向,是後來嫁出去後我才感受到自由的空間
年輕時內心很多想做的事卻被長輩阻止
導致現在自己沒什麼特別的專長,小孩出生後就是全職的家庭主婦
在講座中楊老師提到“每個父母都相信自己的孩子擁有天賦,但絕大部分的父母不會認
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為什麼好像歐美的天才特別多,其實也和從小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在西方國家,常常卻能順著小孩的天賦面去發展,就像畢卡索的父母不會硬是讓他發展
數學,而是讓他在繪畫中自由發揮
但是我自己也認為華人的通才教育以及盲目栽培常常造成小孩反而什麼都做不好
或是家長常常把自己的夢想套用在孩子身上,或是給孩子貼上很多標籤,尤其是隔代教
養這樣的問題也越嚴重。
聽完這場講座,我自己也開始會反省是不是有時沒有好好傾聽小孩的需求,是不是太用
自己的立場與想法去限制他、阻礙他的天賦發展?我覺得這是現在父母在教養方面可以
好好深思的方向。
講座後半段有提到他們開發的跳養APP
其實我也蠻好奇的,不過還沒有時間去研究
不知道有沒有版友們有使用過呢?
2020-12-28 20:34 發佈
白可欣欣 wrote:
自己有一個3歲的兒子
在陪伴他的過程中也發現他對顏色很敏感,可以分辨像藍綠色這樣的顏色
因此我自己覺得可以讓孩子多往繪畫的天份發展
但婆婆常和我說男孩子就是要帶出去跑,不要窩在家帶…

小孩看過真實的顏色嗎?還是一直再看虛假的色彩?

帶出去跑跑跳跳,消耗小惡魔的動力,認識真正的色彩,才是真實的(男女都一樣)

如果這時發現色彩辨識有問題,也可以趁早就醫
不用你說,台灣教育就是一堆填鴨式作法
還有許多聲名大噪的自稱育兒的”專家”
主打X招教你管教小孩…X招搞定小孩…
這種懶人包根本就是限制小孩的天分發展
同意樓主以及那位老師的觀點
去搜尋之後發現那個APP很強大阿…也想知道有沒有人有使用經驗?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1176
如果能直接在笛飛兒上課的話就不太需要用他們家的APP喔XD
因為APP的開發當初源由是師資不夠全省開分校來幫助爸爸媽媽處理親子教養的問題。
跳養有點像是遠端版的笛飛兒,可以基礎的分析孩子的現況與需要的協助。

我們家從小一上實體課到現在小四了,孩子各項EQ能力都進步很多。
老師給予的回饋也都能真切的協助到我們在教養上面臨的困擾與孩子的困境。

推薦在北部的爸爸媽媽真的有機會可以試上一堂看看。
老師會帶孩子們進行約一小時的遊戲(智慧班),
再花另一個小時(至少)跟所有家長分享她剛剛觀察到的孩子情況以及問題與建議家長應對方式。
每一堂課不管是孩子或家長都會很有收穫。
設計,就是更貼心。
我有用過跳養APP大約3個月
我覺得有解決到我在和小孩互動上的一些盲點
因為APP一開始會做問券去大數據分析小孩的天份狀況
也會進一步去說明小孩做出一些舉動背後的意義 (比如說小孩容易坐不住,不一定是過動,而是有其他需求),在APP中都會有分析以及線上的諮詢
更了解孩子的心理後,溝通上也變容易了,可以同時感受到自己和小孩都在進步中
我和老公都覺得我們家小孩很聰明
3歲比起其他小班的同學都還會講話
連幼稚園老師也覺得在記憶力、表達方面都是水平之上
雖然如此我們卻很頭痛
因為他很愛表現,好勝心又強
有時候在做自己不擅長的事(組裝玩具之類的)
情緒的落差就很大,甚至會大哭
不知道這樣去上樓主說的EQ教育會不會好一點?
現在家長培養小孩常常都著重在要學什麼才藝
結果一堆小孩不但沒有從中獲得成就感,反而壓力山大
盲目追求才藝還不如培養小孩的抗壓性和好的教養
小朋友能開心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吧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