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幼稚園老師的教育方式,讓我無法認同。

我也是學校老師,您的例子等同於老師直接引導同學用同儕關係霸凌你的女兒,把證據整理一下,直接向中部辦公室或教育部部長信箱投訴,那位老師馬上就會被約談,當然前提是您的女兒已經準備離開那了,不然會被老師貼標籤更難過。
這邊真的有幼教經驗的人多嗎

幼稚園老師不應該也不可以用手機...他如果用手機他怎照顧十幾個孩子

我認識的幼稚園只要是管理完善的都是非常認真但不用用這麼私人的方式跟家長對話

沒有必要天天跟你留line跟你寫報告...這天下不是只有一個孩子..他有一堆人要照顧還要寫一堆資料

不放心就換一家

我只能說..只要你讀的學校用line溝通基本就是不及格

基本上會花時間寫東西給家長...就是不及格..就是有問題
首先謝謝大家的指教,
我第一篇文章最後一句,
就是想問問其他父母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我也不認為我的看法一定是對的,
只是我不能認同,以隔離孤立作為手段,
就像有些網友也不認同這種方式,
有些網友則是覺得我是恐龍家長。
也沒什麼好討拍的,
我文中也提到老師非常用心,
對於孩子們不是隨便應付的。

我不打小孩,
只是我覺得這是最後的手段,
我會跟女兒說,爸爸講妳聽到了,
如果妳一直講不聽,我就會用打的,
然後我就會打一下自己手給她看,
我的觀念是,孩子不乖是父母教不好,
打孩子不如打自己,教好才是最重要的,
有時候打孩子只是耐心被磨光,
一種情緒的出口。

在女兒二歲之後,我就很在意管教的問題。
我身邊的親戚朋友都覺得我教孩子算是很嚴厲,
因為我會花很多時間在教導她,不管我工作很忙碌,
尤其危險、禮貌、傷害到別人的都是我很在意的,
有時侯我會訓話,一講就一個多小時,
有時侯我會要她罰站,或者罰寫數字,
她在罰站的時候我都會跟她一起罰站,
她罰寫的時候我也會在旁邊看著,
我不會在旁邊滑手機看電視之類的,
因為教養兩個字,教放在養前面,
就是教育比養育重要。

女兒讀小班的時候,前一個老師有時候會輕輕拍打她,
女兒很尊敬她,應該說是怕,
我完全不介意這樣的方式,只要不要太誇張就好,
因為老師很辛苦,必要的建立權威讓孩子守規矩是必要的,甚至逢年過節我們還會送禮給老師。
我們這一代也是打罵體罰過來的,
我也覺得適當的打罵,能提高孩子學習效果,
我也不認同用愛的教育,孩子未來抗壓性會好。

但是我今天的重點還是在,孤立孩子這個方式,
並同時也要求其他同學一起不理她,我不能接受。

以前小班的老師也是會要求皮皮的小朋友,
到旁邊站站,我也很贊成這樣的方式。

就像其他大大說的,有時候霸凌跟處罰只是一線之間,
重點在尺度的拿捏。

我在非上班時間打擾老師,這是我不對,
我當下也跟老師道歉這個時間,
這行為確實是我不好,我自己會改進。

觀念上我再跟老師溝通,如果理念不合,
可能就會考慮轉學,畢竟從托嬰到中班也好幾年了。

其實看到大家的回覆,
也可以想像為什麼就算現在都有在宣導,
但是校園霸凌還是依然這麼嚴重,
因為霸凌的人一定不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有錯,
只會覺得都是對方白目、脆弱、敏感、玻璃心。
我們不是霸凌的人,但是默許這樣的行為合理化。
樓上您說的當然也有道理,但學校用LINE群組也沒有如您說的那麼罪惡(柯P團隊也用LINE群組啊),我也用LINE群組,但溝通以電話或面談為主,LINE群組主要以全班性事務公告為輔,拿捏得好,其實非常有效率。
致樓主,
美國學校霸凌更嚴重,台灣真的好非常多了,多點正能量,更要有信心,教學現場第一線非常多老師都非常認真,偶爾遇到幾顆老鼠屎,就像在餐廳吃飯粥裡若有老鼠屎,您會默默離開不再來,還是挺身而出請老闆出來處理呢? 建議您向教育主管機關投訴吧,不然連老鼠屎都不知道自己是老鼠屎啊...
另一半的翅膀 wrote:
不好意思,23樓有補...(恕刪)

「妳今天沒有朋友」實在是一個很可怕的處罰方式
簡直是導師在帶頭霸凌!
這樣的處罰方式不僅無法幫助孩子
還會讓孩子更加害怕老師和家長
也就更不敢面對自己的錯誤
建議樓主將孩子轉學吧!


我老大讀小班時也是遇到一位受不了他的老師
因為我老大很好動,曾經趁刷牙時間擠牙膏玩
老師才認識他三天就建議我帶孩子去做過動鑑定
後來我發現導師竟然把他隔離在特別座
我非常難過,我自知是自己孩子有問題
但這位老師絕對無法幫助我的孩子,只會害了他
於是我當下趕快去尋找別家幼兒園
我直接問招呼我的主任說
如果我兒子把牙膏擠來玩,你們怎麼處理?
那位主任說,我會跟孩子說,牙膏有很多形狀很好玩,對不對?可是牙膏不可以這樣玩,只能拿來刷牙,你想玩形狀,老師拿黏土給你玩好不好?
我當下聽了內心激動落淚,立刻將孩子轉學到這間幼兒園!
後來我孩子果然在新的幼兒園裡受到正常的對待也在三年間逐漸進步成長,進到小學後也很受小學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去年和今年都當上班長


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是需要很多老師的幫助與提醒
忘記帶體育服回家,孩子需要的是提醒
想要她記得是需要時間練習的
急著處罰她只會讓她失去對老師和家長的信任
祝福樓主早日為孩子找到一個用愛教導孩子的幼兒園!
◎霸凌的種類

校園霸凌按照欺凌手段、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區分為關係霸凌、言語霸凌、肢體霸凌、性霸凌、反擊型霸凌、網路霸凌六大類。在校受到欺凌的學生,可能發生逃學、輟學、成績下降、情緒低落,甚至帶武器到學校的負面行為,有些學生會變得非常萎縮或沮喪,有些則會有暴力傾向出現,對學生一生的影響非常大,不容忽視,以下依照類別分述如後:

一、關係霸凌:最常見,容易被忽視  

關係上的霸凌是最常見,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通常是透過說服同儕排擠某人,使弱勢同儕被排拒在團體之外,讓他們覺得被排擠。這一類型的霸凌往往牽涉到言語的霸凌,常會牽涉散播不實的謠言,或是排擠、離間小團體的成員。值得一提的是,此類霸凌伴隨而來的人際疏離感,經常讓受害者覺得無助、沮喪。
現在這時代是肯定不能動手的

那麼除了動手體罰之外

哪一種處罰不讓你覺得有霸凌的感覺?

一個人去旁邊罰站 看著大家開開心心的玩

難道小朋友就不會往心裡去?

說真的 臉皮薄的小朋友

大概連被老師叫起來 眼眶就開始含淚了

其實大家都當過學生

從小到大 會被處罰的原因太多了

考試考差 髮禁沒過 遲到 翹課 打架.....等等

但其實個人的觀念是

好漢做事好漢當

學生如此

出社會也是如此

沒有遵守規則 就是會受到處罰

如果你不想受到處罰 那就要遵守規則

你可以皮 但是要皮的起

不要說你很皮 什麼事都忘記 但是又不想接受處罰

其實老師大可以不管你的小孩

你的小孩沒穿制服又如何

反正是你的小孩自己沒帶回去的

就讓你的小孩嘻嘻哈哈的來玩

嘻嘻哈哈的回去

上了半天課還是忘東忘西 不守規矩 跟他有什麼關係

痛苦的是你家長 又不是他

搞不好你還要一直跟他道歉哩




yoyo0719 wrote:
其實老師大可以不管你的小孩
你的小孩沒穿制服又如何
反正是你的小孩自己沒帶回去的
就讓你的小孩嘻嘻哈哈的來玩嘻嘻哈哈的回去
上了半天課還是忘東忘西 不守規矩
跟他有什麼關係
痛苦的是你家長
又不是他搞不好你還要一直跟他道歉哩



真的說得很好...
現在的幼教就呈現這二種驅勢!!

一種是無為而治~
老師教老師的,或是根本不教
如果依照政府法令規定...
基本上什麼都不用教~~~

你想要這種學校嗎??
也許有人想要,但也有人覺得多學一些有何不可
甚至是折衷的方案!!

想要老師不管是很簡單的~~~
老師也很喜歡這樣的學生吧!!
沒有壓力啊...
小熊維尼~Winnie在哪裡!?
小昕媽 wrote:
我的感覺很像上面的...(恕刪)


我很贊同你的說法,不過對方表示只是語言不同,是不是對Time out的用法與目的會錯意?

Time out:目的是讓小孩情緒冷靜,同時去讓小孩思考自身所犯下的錯誤。

Time out是懲罰手段之一:『限制當下活動的權利』

其實老師不必要再多加一條『剝奪社交權利的規則』,加深小孩的恐懼。


另一半的翅膀 wrote:
首先謝謝大家的指教...(恕刪)


至今仍有許多人無法分清懲罰和增強的用意是什麼?

這裏我整理一下回應大家:

現今教養小孩的專家,幾乎都是用心理學中的行為學派方式:美國心理學家Skinner學者所提出得『操作制約理論』

操作制約理論大意為:當行為出現後,所產生的行為後果,來決定該行為往後是否會再次出現。

如:吃完飯後,小朋友幫忙洗碗(行為),你對小朋友說『你好棒哦~幫忙洗碗~』(行為後果),下次會主動幫你洗碗。

而影響此行為再次出現,最有名的概念就是:『懲罰和增強行為』

在教育小孩時,用來矯正問題行為和強化良好行為。

也是大家討論是否懲罰過當的問題。


那我們先了解懲罰和增強行為概念

正懲罰:給予不喜歡的事物 -->體罰、責罵、做不喜歡的事,減少問題行為。
負懲罰:喜歡的事物拿走,也稱為剝奪 -->拿走小朋友的權利或是給小朋友不喜歡的事,減少問題行為。

正增強:給予喜歡的事物,強化目標行為 --->給予小朋友獎勵,增加良好行為。
負增強:拿走不喜歡的事物,強化目標行為 --->拿走懲罰、做不喜歡的事,增加良好行為。

然而正增強和負懲罰,以及正懲罰和負增強都會一起同時出現。

例如

正增強和負懲罰:當孩子把衣服放進袋子時,增加玩玩具時間 ; 忘記把衣服放進袋子留在學校,減少玩玩具時間。

小孩為了增加玩玩具時間,而記得把衣服放進袋子中。


正懲罰和負增強:當孩子忘記把衣服放進袋子留在學校,當下被責罵或被打 ; 下次把衣服放進袋子,不會被罵或打。

小孩為了避免被罵被打,或被貼標籤,而記得把衣服放進袋子中。


回到老師懲罰方式來討論:

處罰方式為負性懲罰:剝奪小孩當天社交權利(當天在學校沒有朋友,跟其他人隔開)

至於『不準其他小朋友來跟女兒講話』,為小孩取了名字,貼標籤,其目的是防止其他小朋友破壞老師的規則,否則處罰會沒效。

老師以行為矯正方式並沒有錯,確實能減少小孩問題行為(上課愛說話,吃飯不專心,忘記東西),所以你才會聽到其他家長們回饋老師很不錯,因為減少小孩的問題行為。

但是.......

1.老師採用的懲罰中,讓小孩學習到什麼? 減少哪些問題行為? 減少忘記的行為,記得自己要拿?
可能猜測:小孩從中學到『我不要忘記拿』的記憶,以及自我提醒,記得要拿,但是那下一次又忘記拿了呢? 又或者孩子本身的問題是專心問題,易有粗心大意,或是記憶問題呢?
你覺得小孩又忘記拿會怎麼做? 聰明小孩會編故事來應對老師,但憨厚小孩又會挨罵,或者再次體驗到剝奪社交權利痛苦感,以及被貼標籤,認定自己是壞孩子,自信心也慢慢受挫了。

2. 從你的描述老師要孩子學會(『老師有沒有說換完衣服,袋子要塞進書包,如果沒辦法,要找老師幫忙』)
老師目的是教小孩會『目標行為』
a.換完衣服後,『放進袋子的行為』
b.如果沒辦法放,『請找老師幫忙的求助行為』

這些不是要採『增強的概念』嗎?老師除了執行負性懲罰,有執行正向增強嗎?

3.老師採用的負性懲罰中,剝奪孩子社交權利真的適切嗎?
a. 你的小朋友真的喜歡與同儕社交嗎?
b.剝奪一天社交權利,若沒找到核心問題,孩子長期下來會不會影響往後社交發展呢? 以及被老師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貼標後『壞小孩』,會不會其他小孩不願意跟他交朋友的情況?

c.給小孩貼標籤,不會演變成正向懲罰?

4.老師採用的貼標籤,變成正向懲罰,那孩子學到『避免被貼標籤』,而記得把衣服放進袋子中,你覺得小孩學習會快樂嗎?

小孩為了增加獎勵而努力,強化行為的動機不是更好?


我個人認為老師可以有更好的負性懲罰方式,依據小孩的喜好去做調整,如看圖畫或是玩玩具時間減少等等。


建議:

請體諒老師也是人,無法全心照顧每一位小朋友,有所極限。

況且當下所採用的方式是透過從知識學習和經驗中成長與調整,並不一定都是對的。

跟老師溝通與討論,若遇到覺得不適,『帶著以討論心態』向老師反應。

若老師堅持自己想法,又無法說出原因與你討論,那我想老師可能沒什麼彈性,不如考慮換學校。

老師與家長皆有責任,協助小孩發展。你們越是能達成正確教養的共識,對小孩發展越有利。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