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前面的爸爸一樣, 小孩的成績不是我的第一考量, 我在意的是小孩能否安全&開心成長, 未來他們對於自己的存在能否感到有成就感, 還有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 這幾個月下來, 想要移民的衝動尤其明顯, 目前在排澳洲移民的當下, 小孩在念TES, 每次想到要帶著小孩離開自己成長的故鄉, 還是有很多不捨, 不斷地在網路上找尋最適解, 此時能明白樓主當初不後悔回來台灣這趟的理由.
美國我個人是比較熟的, 選擇澳洲是我在顧問諮詢且網路上找了資料後, 考量成本下的決定, 且美國距離台灣太遙遠, 長輩年事已高, 澳洲的距離比較能讓雙方相處時間多些, 當然在教育或是未來發展上, 美國還是有比較好的選擇, 目前預計老大小三或小四時出發到澳洲銜接當地小學, 等到國中階段再來評估下一步
我想請問各位爸媽, 小孩在幼兒/中學階段的移動, 在交朋友上有沒有遇過甚麼困難? 如何維持跟台灣父母的互動? 另外有沒有澳洲的朋友可以分享一下當地小孩受教育的經驗呢? 感謝大家之前經驗給我的一些思考, 也感謝版主當初創立此話題
我的情況並不大相同,但也有讓小孩回台唸書的銜接問題想請教大家。。。。
我孩子一個7歲(小二)和5歲(K),從3歲就讓他們上中文學校(每週2小時),老公德國人,住在美國。從小我們就和他們說我們的母語(中文和德文),也讓他們上德文學校(每週3小時)。基本上他們中文說/聽沒問題(當然比台灣同年齡小朋友差很多啦,可是溝通沒問題) ,可是注音/讀/寫,完全不行!!老公於2018有一個sabbatical, 我打算回台灣一年讓小朋友好好學中文,屆時老大上4年級,老二上2年級。我本來想讓他們自動留級一年,可是發現這樣不行,因為回美國後因同等學歷的問題,老大只能上4年級,可是他的同學朋友們會上5年級,怕他會很難接受(老二也是!)。
我覺得回台讓他們學中文是我的主要目的,我不在意他們是不是全校最後一名,在台一年可以學到的中文肯定比在美國一星期2小時學的更多的多。可是一方面也對他們的中文程度(不能讀/寫)感到非常憂心,擔心只有中文進步,其他全部落後了(例如數學題目看不懂,怎麼答?.......) 雙語小學(希望在高雄),不知道是不是比一般公立小學適合他們?還是高雄也有什麼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的課程?美國學校是不考慮的,因為回台目的是學中文啊~~
不知道各位有什麼建議?謝謝!!
煩惱但沒啥耐心,無法親自教他們中文的媽媽留~~~
我跟我太太是在2010 來美國, 一開始來美國讓小孩,從幼稚園,小學開始念起。
剛過來的時候,除了第一年需要特別注意外也沒有特別管小孩。
就讓他們自己在學校跟其他小朋友一起
第二年過後,小孩功課就慢慢的跟上
一轉眼6年過去,小孩也長大,現在分別唸3年級,8年級。
我現在的情況是, 父母年紀大了,最近考慮搬回去台灣就近照顧。
順便讓小孩學中文,就是不知道拿美國學歷回臺唸公立小學,國中.
容不容易申請,會不會被刁難。
現在的想法是如果回去台灣,就讓他們讀完高中,
讓他們自己決定要在台灣讀大學,或回美國念大學
不知道網上有沒有人有類似經驗, 想法可以分享。
中間我有偶而上來更新過,決定搬回美國。
是的,我們已經都搬回到美國定居工作和求學了。
不過中間的過程,現在寫起來是雖只是幾行文字,卻是有些曲折。
不容易。
其一是儘管已經是公民,直接從台灣找到滿意的工作回美國並不容易。
有一大半原因是因為在台灣辛苦幾年,學術工作上愈來愈得心應手,實驗室團隊運作良好也日益堅強壯大,也重新建立起人脈和研究夥伴,發了不錯的論文,順利升等。
這時對美國的工作要求並不是只要一份糊口或純賺錢的工作而已,而是希望能銜接台灣的工作內容,繼續在科研上能有所貢獻。這點在台灣的表現,不太容易被美國學術對應的學校等級直接買單。
其二是家裡長輩,年歲日高,健康上分別都出現了狀況。比一開始剛搬回台灣時,更需要我多利用時間陪伴他們就醫和照料。
所以雖然期間有拿到某州公立研究型大學的全職專任教職 offer,最後卻沒有談攏開始到職的時間而告吹。
後來持續找美國工作中,但是孩子老大轉眼間就要升10年級,而這是加州若要用州內學費讀加州公立學校的最晚回加州念高中的時間點。
於是,我太太和兩個孩子就先搬回加州定居了(非常感謝我太太,勇敢的帶著兩個孩子,回到了我們當初來美國落腳求學的大學城住下來)。
我一人太平洋兩邊飛,大概平均一年來美國5趟,多來陪陪他們。
而在台灣時,就努力工作,並盡量陪長輩就一以及處理一些照料上的狀況。
同時仍在找美國工作,這樣飛了兩年後,沒想到就遇到世界級的疫情爆發。
台灣有世界級嚴格的隔離措施,讓我實在無法繼續一年飛個5-6趟回來美國。
盡管如此,我仍盡量飛,過去疫情那幾年,我著著實實的被這些防疫旅館或居家隔離關了75天。
孩子一下就長大了,轉眼間老大已經大二要升大三了,而小的已經是當初老大搬回來時的那個年級了。
而我在去年回到美國來工作了。
雖然不是回到熱愛的學術界,不過仍在生技藥廠,繼續研究工作。
有些遺憾,過去幾年無法全部住在美國家裡,陪著太太面對美國生活的挑戰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但多了一些陪伴長輩的時光,卻也讓這些遺憾稍微沖淡了一些。
親手送了父親最後一程後,更深刻理解到,人生不過彈指一揮間,百年之後一杯黃土。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