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決策小組 wrote: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詩136:1
這篇詩篇的作者可夠幽默的,他一句一個上帝的「慈愛永遠長存」,卻列數
耶和華的殺人業績:「擊殺埃及人之長子」、「把法老和他的軍兵推翻在紅海裡
」、「擊殺大君王」、「殺戮有名的君王」、「殺戮亞摩利亞王西宏」、「殺巴
珊王噩」等等。其實這一切,不過是殺人如麻的耶和華的戰績中的極少的一部分
罷了。我讀《聖經》,每每讀得毛骨悚然,這位被基督徒視為愛的化身的耶和華,
請問是你自己讀自己解經,都沒和別人一起研經或討論嗎?
上帝是慈愛的,但有看到上帝也是公義的嗎?(詩篇第8篇9節:他要按公義審判世界,按正直判斷萬民。)
從聖經看,人類自從犯了罪被趕出伊甸園,就是人類己死(罪的工價)。
這裡的犯罪,伊甸園和死都和我們認知意義不太一樣。
例如犯罪,是指罪性進了人心(像基因一成了人的一部份,而不是指犯罪事件),所以有人說基督教是相信人性本惡(其實人性本善和人本惡都同時存在都是人的一部份)。
罪性使人類無法在在上帝原所規劃的伊甸園和死後的天堂裡,但上帝的慈愛顯明他的"救贖"計劃(不放棄人類),這個計劃從一個人(亞伯拉罕)開使,像是從黑暗的世界開了一扇窗,先讓光從這一扇窗透進來,然後擴及一些人(先知時代),然後到一個族(出埃及記),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新約時代(全人類的救贖)。
從舊約看,上帝有多次的對人毁滅作為(大洪水、紅海、索多瑪與蛾摩拉的焚毁),看似殘忍,但上帝的救贖是心靈,是前面所說的罪性拯救,不是肉體(以色列人至今仍不明白,所以不承認耶穌是應許的救主)。每次的毁滅總留下救贖的火種不滅。到了耶穌時代就是新約的開始,救贖擴及到全人類,就不再以舊約時代的保留救贖火種的方式而以廣傳福音的方式讓火興旺,建議初接觸基督教又懷著佛教不忍殺生,拿著一杯水想著裡面億萬小生靈(細菌)而無法入口的人,可以從新約入手,直正了解新約再去看舊約,應該會用錯誤的角度去解經。
我(以前)也研究佛教,喜歡科學最後也是唸理工科。相信凡事必有因,必有科學的解釋。從小在督教家庭,但從國中開始就不信宗教(不科學,甚至違反科學),但對科技越了解越體會到科技(或說人)的有限。以科學邏輯的成立都建立在定理,而定理的根基在於公設(大家暫時承認的假設),以前公設稱之為公理,現稱之為假設,算人類對科學較深入,反省後的謙虛。信仰若是迷信(相信在沒證據的事物上),那麼科學也是迷信(相信在沒證據的公設上)。
基督教的說法,上帝造人時,吹了一口氣,使人成為有靈的活人。這口氣可以解釋為使人有一部份的神的特質。
佛教,信仰在於人的佛性,常唸阿彌陀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無量清淨佛)是一種追求內在佛性方法。這個佛性,我認為就是基督教裡說的上帝造人時,吹的那口氣。所以簡單的說,基督教追求的是人外在的神國,佛教追求的是內在的神國。我個人最後是以基督教為主,但我不反對佛教,也不反對兩者都信都去追求。(這裡我所說的佛教不是拜拜的世俗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