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u740707 wrote:只能說你們看過的實...我身邊就有老公出手幫忙講話...(恕刪) 極端例子不談喬事情, 基本上是要有技巧的, 也得因人而異像我媽, 氣頭上先不要溝通, 等她冷靜下來, 一方面心平靜氣的談, 另一方面要找機會撒嬌至於我老婆, 如何安撫... 我就不公開了 偶爾碰到雙方爭執不下, 如何先中斷, 再進一步安撫, 最後做出雙方都能接受(各退一步)的方案如果都找不到雙方都接受的方案, 就是我說了算 (當然後果也是我自己要扛)... 結案!
婆婆沒有多準備一間房子給兒子媳婦住,還要去外頭租房------沒錢(窮)婆婆只准自己女兒回娘家不准媳婦回娘家------------------沒水準(自私)沒錢又沒水準的家庭妳為何要嫁呢????不要說那種婚前沒看清楚被愛沖昏頭之類的話
布丁8956 wrote:反而是她每次回來都會把飯菜準備的特別豐盛(恕刪) 結婚兩年還是婆婆煮飯嗎????我覺得下廚這事情該分擔點..別小看這件事唷娘家除非很近~~~每周回去的確有點頻繁~~~不過才婚兩年或許還沒很適應吧...我要趕我老婆回娘家~~他都不回去勒~~~真是...@#$@$^
這是個永恆的難題,因為是兩個家庭的碰撞,西方社會一樣有婆媳問題,只是他們比較不像華人社會固有的敬老觀念,而是以家庭為核心做區別,用人話講就是『在你家你是老大,在我家我是老大』,在夫家就以婆婆、夫家的規矩為主,反過來說婆婆想管到子女的家庭上頭也不行,適當的保持距離絕對是健康的,在這個前提下婆媳問題跟我們比起來就少了很多。不過華人社會就不是如此了,我自己身為丈夫有時也是夾在中間,感覺到雙重標準確確實實是存在的,一個標準怎能套到兩種不同的情境?舉例來說,一個母親做婆婆時不時會告誡兒子,不要讓妻子講婆家的任何不是,站在兒子身為丈夫的立場看似沒錯,但轉過頭母親又跟父親抱怨小叔大姑種種不是,如果是相同的標準要一致,父親身為丈夫,豈不是也該叫母親閉嘴?所以跟對方的家庭成員相處,磨擦跟抱怨肯定會有的,做為丈夫跟兒子,往往是夾在中間一方面要認真聽妻子抱怨,一方面又要對母親的告誡表達理解,但最後只能對雙方做出最小的處理⋯⋯⋯不然還能怎麼辦,都聽老婆的,或是幫妻子緩兩句,老娘就要翻天了,妻子這邊也是一樣。但妻子是要一起面對生活,所以對太太好一點,用實際行動付出是應該的,盡量分擔她的煩惱,避免一直想到不愉快的事情,讓情緒一直往裡頭鑽。
布丁8956 wrote:點是我那個已經嫁人的小姑,三天兩頭都會回家一趟,我卻從沒聽婆婆說過她嫁人了不該回娘家,反而是她每次回來都會把飯菜準備的特別豐盛!這就是自己家女兒和別人家女兒的差別嗎? 這是當然的,差很大,姻親不可能跟血親相提並論妳小姑畢竟才是妳婆婆親生的我已經結婚6年,我跟我太太是住外面但我太太打死不會想跟我父母一起住,我要常帶她回娘家,回娘家的次數遠超過我回去看我自己的父母感覺反而比較像是我入贅一樣就因為很常回娘家,我岳父母對我也是超好的,好到我曾經自己一個人因為工作的關係去他們那裡住,我太太沒回去跟你老公溝通一樣搬出去住的可能性吧能不能搬出去是老公決定的,不是婆婆,老公堅持,他媽媽是沒輒的,說不能搬出去其實都是老公自己不想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