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la622 wrote:
為何一看到小孩還不...(恕刪)
回應:blockquote
第一,講話比較慢從何判斷? 研究者們把大量孩子聚集起來,調查孩子從小至大的發展情形,並彙整資料形成普遍孩子的發展的藍圖,如兒童發展檢核表為例,以兩歲的孩子而言,通常要會說單詞(鞋鞋/汪汪),並有電報句型(媽媽鞋)的簡單的組合表達,而這是底線,低於以下狀況,會比正常兒童的發展比較慢,一般正常孩子其實可能超過許多。
第二,講話比較慢,有涉及遺傳和環境因素,遺傳包括:低張力的孩子嘴巴肌肉較無力氣,無法發出特定音/自閉症的孩子向大人學習講話較困難...等等。而環境因素包括:環境刺激不足,大人太忙至於無法跟孩子互動,成為孩子語言學習的素材。有研究顯示,父母對孩子說話的質量不同時,孩子會的語彙量也會有所不同。(Hart & Risley,1995)換句話說,孩子有更多語彙樣本,更能表達自己的需求與自身想法,在學習上以及人際社交上會比其他較少語言樣本的孩子更適應當下環境。
第三,以兒童發展檢核表為依據,或是發現自己的孩子比周遭同儕或手足慢時,會有些懷疑或疑慮,最好至醫院檢查交給專業人士來判斷,他們會給予一些建議。提早發現,提早補救,孩子大腦的可塑性比大人佳,如果你沒即時提供幫助,不就是剝奪孩子發展權利嗎?
第四,培養看書主要的目的性為何? 若是要他了解書籍內容,或是了解故事情境,當然對孩子會非常困難,大人也會很挫折。若是書本是當作語言學習的材料(認識物品/說出單詞),或是培養可專心於靜態活動上,這些是可行的。以培養靜態活動/專注力,促進語言發展,挑選繪本時適度的詞量,圖片偏多,若是能與孩子感興趣一致的繪本會更佳,能引起孩子學習的動力。
第五,以你舉的例子而言,比較偏向環境刺激較少(本身少與孩子講話)。上幼稚園後,同儕/老師,以及上課材料都提供孩子豐富的語言刺激。在學習大量語言樣本下,孩子當然會跟你講了一堆(說不定心中os太好了~我又學到什麼單詞,一定要跟媽媽好好表現),這時孩子在練習如何表達,並應用在生活當中,同時也是跟你分享自己所見所聞的事情,這時最好要有所肯定一下,若是冷漠或是隨便應付會影響孩子學習的動力與身心發展的。
附上兒童發展檢核表:http://eirrc.health.gov.tw/Default.aspx?tabid=126
在家也可自行篩檢,或有疑慮可向衛生局或相關單位詢問,有無免費篩檢的地區。
『題外話』
不過為何帶去醫院檢查有這麼難嗎? 怕被視為疾病? 怕週遭人閒言閒語?怕自己照顧不佳? 帶去醫院檢查時,專業人員會跟家長問一些問題,與小朋友玩一玩,之後給一些建議。他們會幫你看孩子是在正常發展,還是發展遲緩的疑慮(環境因素/遺傳問題),以及可與專業人員討論,甚至會教你更多如何讓小孩發展更順利的策略。
https://m.parenting.com.tw/article/5031245-%E8%A6%AA%E5%AD%90%E5%85%B1%E8%AE%80%EF%BC%8C%E5%BE%9E%E9%9B%B6%E6%AD%B2%E9%96%8B%E5%A7%8B/
看看國外小孩看到書的反應也許就不會覺得太小或太早了
http://www.teepr.com/308641/jasonhuang/這位狂愛書本的「小小書蟲」長大一定會成為偉人/
我兒子目前三歲才正式擁有一套故事書,也是到了這個階段才能理解「故事」是什麼。
跟語言有關嗎?我也不知道。他的語言能力發展算快,一歲半就開始講話,表達自己的需求都沒問題,不過他排斥閱讀這件事,親子共讀當然有試過,但是他就是要一直跑開,你強迫他坐下來翻書聽那三分鐘也沒用,聽不懂故事就是聽不懂啊
後來換個方式,從看圖片認識物品和顏色開始,或者是按了會發出聲音的交通工具之類的有聲書。漸漸地再引導他看看繪本裡畫了什麼,一起找出來和說說看人物們在作什麼。直到他已經可以輕鬆自己完成整本書畫的內容和背完有聲書的歌曲,現在我才買了整套故事書送給我們自己。因為我認為現在的他才成長到可以理解「故事」代表什麼。
真的別想太多,也不要和別人比較,每個孩子發展和個性都不同。找對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Joffrey wrote:
『題外話』
不過為何帶去醫院檢查有這麼難嗎? 怕被視為疾病? 怕週遭人閒言閒語?怕自己照顧不佳? 帶去醫院檢查時,專業人員會跟家長問一些問題,與小朋友玩一玩,之後給一些建議。他們會幫你看孩子是在正常發展,還是發展遲緩的疑慮(環境因素/遺傳問題),以及可與專業人員討論,甚至會教你更多如何讓小孩發展更順利的策略。
偶不是講個案,而是講通案,對小孩很可憐,錯過黃金早療時期
幼教經驗看幼兒老師觀察班上幼兒園(北市公幼幼教老師真的有這種幼教專業及態度)
有的疑似有肢體協調問題 (不一定是口語部分、過動 or 其他徵兆,這領域很專業,偶也不是太懂)
幼教老師跟家長提示暗示明說再三建議,可以帶去醫院評估,家長就是認為自己的小孩還好沒有問題 (可能十項指標,家長自覺得有七八項沒問題)
當然實際上有沒有問題? 我們不會知道,可能真的沒有問題. 但幼教老師的專業判斷,有疑似,可以去進行評估.
沒辦法,這種資訊不是每個家長都有,即便接收了這種資訊,也不是每個家長都願意去消化了解.
即便消化了解後,也不是每個家長都願意接受這個事實(還不是評估後的事實,只是要去做評估)
連要去做評估的動念沒有,只能說可憐了這個孩子 (當然偶們沒說這個孩子一定有問題,畢竟那是他之後的事情)
看過一個兩歲就確定多重自閉等等的小孩
早療的效果真是好到不行 (當然偶沒說一定每個個案都適用)
現在小班,不用進特教,跟正常幾乎沒兩樣
自己親身觀察前後,就知明顯差異.
私幼偶不清楚狀況,但偶知北市公幼應該都有各種階段的基本評估安排在日常教學中. 小中班都有,做出評量表,給家長建議,大班基本定局了,沒遇過評估,都只是檢查身體牙齒視力.
Kpaul wrote:
不要被「年紀」限制...(恕刪)
回應Kpaul:
你跟兒子的故事,是很好的例子,先了解孩子的特性,在找出適合孩子的學習閱讀的方式。
先調整目標,以孩子能聽得懂為基準(認識圖片和顏色,而不是說一堆複雜句子),了解孩子的興趣(交通工具有聲書,通常男生喜歡車車),並讓孩子慢慢注意繪本的內容有什麼有趣的(繪本裡有什麼?人物們在作什麼?),若能加上聲調變化肢體等互動,能讓孩子在閱讀更生動有趣。
『當孩子聽不懂你說的故事,也看不懂故事內容,就如同你去聽演講,當聽不懂時,很無聊會想要走人,孩子也一樣會無趣跑走的。』
Johnny_depp wrote:
偶不是講個案,而是...(恕刪)
回應Johnny_depp:
不知道參與或閱讀是否如你所說的『自己的小孩跟別人無關』,我比較偏向可能沒有相關知識或是略懂皮毛,以及上一代觀念下,只要孩子沒太大問題覺得可以適應學校就好,所以分享一些經驗。
只有碰觸到真得很慢/很嚴重的孩子,才會影響關注,擔心焦慮孩子的未來,求助於專業人員,但真的很可惜,若能讓孩子更好為何不行呢??
『沒辦法,這種資訊不是每個家長都有,即便接收了這種資訊,也不是每個家長都願意去消化了解.
即便消化了解後,也不是每個家長都願意接受這個事實(還不是評估後的事實,只是要去做評估)』
這可能受到上一代觀念:長大就會好了啊~ 或是會懷疑自己的基因是不是不夠好生下發展比較慢的孩子 ,或是開始自責自己沒有教好,內心的疑慮和罪惡感總是可怕的,立即出現的反應『否認』,開始不願意接受或忽略眼前所發生的事實,當下會讓自己較輕鬆,但往往怠慢孩子可能的成長。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