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athan0324 wrote:這題很容易啊,不過就(恕刪) 你念國一的時候覺得這題很容易,心裡面都不會感到那個怪符號是要作什麼用的嗎?數學不就是一門需要運用符號來學習的學問。不把來龍去脈解釋清楚,那就喪失學習數學的意義。你大概是會程式設計,所以你的反應快,但是那個國一新生有辦法嗎?
DandelionJack wrote:你念國一的時候覺得這(恕刪) 我三個孩子的爸高中第一志願資優班加數學國手這個數學題大概就只是設個規則給你去套用而已還沒有到拐兩個彎以上或設置邏輯上陷阱的地步也就是沒有真正的腦袋轉彎大致上需要的是處理事務的理解力有條理的講解一下國一一個班級應該有一半的學生可以搞定如果說一開始看不懂題目的癥結大概是處理事務與接收指令的思考力還不成熟或者是靜不下心處理比較複雜的語言指令與規則設定遇到沒看過的問題首要能靜下心來慢慢地拆解人家到底要你幹什麼至於樓主的問題,出這個題目的意義為何,有什麼蘊含,會做這題目能得到什麼。其實數學的目的除了學到什麼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比比看誰聰明,一種純粹的樂趣,好玩,just for fun,跟有錢人一樣,聰明人的樂趣就是這麼樸實無華。如果硬要說意義,大概就是跟你說一套規則,你也不知道怎麼來的,但是可以馬上套用去解決問題,生活上這種功能還是不錯用的。比如說我設定A@B=A的五次方加上B的三次方,再減掉10xB,反正你再把數字套進去就是了。另外,有時候不用那麼僵硬,誰規定一定要教過才能考,我整張考卷都沒教過把人電成個笨蛋一樣,讓你拼死命處理一下沒學過的事情,之後再慢慢把你給通通教會,那種試著去處理沒學過的事情的過程也不賴呀,不然一直都是 教-學-考 的順序挺乏味的,如果什麼事情都要學過才會,那人生不是很辛苦嗎?by the way,第二十一題的答案是A才對。
kopin0720 wrote:我三個孩子的爸高中第(恕刪) 我跟那位小朋友的媽媽只是一個課業社團討論群組的夥伴,我也不是他的老師,所以我不會針對他的考卷去看那麼多。他問這題,我就答這題,因為我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我們這些人幫他解題跟解說是義務性質的,原則上,我跟他上來問問題的媽媽講得通就好。基本上,社團裡的國一新生想像能力跟學習能力都不是很好。所以他們才會加入社團。其實這一題,如果教材裡面有,或者老師上課有講,應該是很容易的一題。==============以台灣長久以來的讀書與考試習慣來看,你那個講法:有時候不用那麼僵硬,誰規定一定要教過才能考,我整張考卷都沒教過把人電成個笨蛋一樣,讓你拼死命處理一下沒學過的事情,之後再慢慢把你給通通教會,那種試著去處理沒學過的事情的過程也不賴呀= = = = = = = = = =你留著慢慢給你自己用。
國一新生考券? 所以是入學分級的測驗券?現在因為規定只能常態分班,所以學校搞個能力分組對國一新生考測驗券,依其成績/能力分組上課若是這樣的分組測驗,那就說得過去~畢竟要能區分出鑑別率,總是要有些思考邏輯的問題來拉開大家的差距我覺得這題是考學生邏輯跟閱讀能力,能看得懂題目邏輯的自然就會算(帶入法,不是複雜的運算)。看不懂題目的,自然很難說的清...下面這題是 2019 IMC 小二的數學初試題46=4+5+6=15,27=2+3+4+5+6+7=27,則 58- 3A =1,求 A=?(A) 8 (B)7 (C)9 (D)10都不是考難度,而是考邏輯跟閱讀力看不懂樓主那題的,那這題小二的題目應該也會不知怎麼解答跟同事討論,發現現在很多學生都是閱讀能力有問題,是看不懂問題當你用口頭跟他解釋題目,大多就能知道題意而回答出正確的答案
cake_pochacco wrote:國一新生考券? 所以跟同事討論,發現現在很多學生都是閱讀能力有問題,是看不懂問題當你用口頭跟他解釋題目,大多就能知道題意而回答出正確的答案(恕刪) 以前很少人有這種問題 - 閱讀能力有問題。現在有這問題的,不在少數,當然也沒有到很多,只是比以前多。因此教改的成果很令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