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小小孩學那麼多課有幫助嗎?

KIMIWA wrote:
孩子生得少

個個都當寶

早一點起跑

只變籠中鳥



孩子就是要有快樂的童年

現在的孩子都變得不孩子了

很認同
國小在培養也不遲
0~5歲就快快樂樂長大
多多陪伴孩子才是最重要
參考一下
過去妳陪我窮,現在我陪妳老
十之八九的人都會說 學齡前小小孩快樂 沒壓力就好 ..講得頭頭是道
我看很多人根本是放電視給小孩看整天最好 .父母也落得輕鬆.. 反正小孩也不懂什麼都長大再學沒關係
最後造就出 學習態度很差的小孩..如:上課不認真 無法專注 寫作業要三催四請結果還是慢慢來
明明就很簡單的東西.. 教很多次卻還是不會
如果父母也無所謂.. 反正讀書不是唯一出路..能健健康康長大就好..不強求..這很合理啊.. 自己造成的..自己也接受

但我看這十之八九的父母 ..又在小孩上學之後.突然態度180度轉彎..逼小孩去補習.. 下課就去安親班寫整天功課..評量
常常假日也不能休息..考試考得好有獎勵... 考不好要打罵..硬是要把學習搞得跟修行一樣辛苦
然後這過程一直要持續到高中以上 大人跟小孩都要10幾年的痛苦學習

還是老話 學齡前培養小孩 不管學什麼 玩什麼 讓他有好的學習態度 才是學習最主要的目的
願意做功課的父母.. 一定能發現自己的小孩喜歡什麼.. 將來也會把這份專注態度轉移到其他地方

不要在一竿子打翻整船人 有些小孩學才藝可是學得很快樂 重點在父母是怎麼引導的
又打又罵那種就別講了 還不如不要學
這要問未來的孩子.我尊重~
他不喜歡,我就會罷手!對吧!^.<~YA!
(給未來的爸爸!加油~)
Closer:世界在變,我隨之而變.我心則續於寧靜. :)物質無法取代的快樂之大小便是真理!\m/
www00800 wrote:
國小在培養也不遲
0~5歲就快快樂樂長大
多多陪伴孩子才是最重要


0-2 歲依賴期
3 歲就可以上幼稚園或PG,有問題的可以提早發現徵兆

早療很重要,非常重要

若是有一全職父母,待在家裡真的不如常帶出去接觸團體
培養興趣真的是其次 (也有培養興趣發現才能的案例)


感覺統合是非常重要的,不過沒有小孩的一般不會知道這個名詞
小孩沒問題的也大概不會知道這個名詞
小孩成長過程中,父母或幼兒教師沒注意到小孩狀況的大概也不會知道這個名詞


現在兒童教育已經不是那種早期我們很單純的思維了,這也不是什麼起步早基礎好培養出多才多藝的小孩
尤其那種不知名的環境賀爾蒙問題導致不少幼兒問題

還有一個差異是以前兒童教育沒那麼重視,因此很多問題小孩都是在國小後才慢慢發現然後轉啟智班或特教班
兒童問題有很多種,妥瑞、過動、統感失調...躁鬱、自閉等等

很多幼兒園案例,用心的老師會發現小孩有團體嚴重適應不良,肢體不協調等等潛在問題,經過醫生評估後就可以依狀況進行改善


忠心建議,有3歲小孩,有時間及有點費用,可以上幼兒足球及畫畫,有PG 可以多參加
參加這種活動並不會讓小孩變得不快樂,畢竟一週一個時段而以,一周看電視的時段就不只一天了

(當一被吸引住,大概99% 的小孩會覺得看電視是最快樂的時間了)


當一議題我們不知道所有資訊及所有問題全貌時,我們就不要任意妄下先入為主的結論,這樣對自己或所建議的他人其實並沒有什麼幫助的.
Wiki wrote:
感覺統合失調

會運用自身的感官去摸索來適應周遭的環境與學習生活,透過不同的感覺器官傳達給大腦吸收其資訊,然後對不同感覺的資訊進行整合,最後反映在孩童外顯行為的表現,若是面對環境適應困難或是學習上障礙,導致出現發展遲緩的現象。造成失調的原因甚多,神經系統、大腦、骨骼缺陷都會導致此現象,而大腦與神經的聯繫間不協調也會如此。




Wiki wrote:
治療原則

感覺統合運動訓練,並非在補強其運動能力的不足,而主要是藉著提高運動的體能和技能的過程,來培養感覺統合失調兒童更積極、專注的態度,以發展健康的人格。

越早治療越好把握3至5歲治療黃金期。
療效的產生約半年至一年。
必須反覆治療。
改善粗動作、精細動作之協調能力。
對感覺刺激之反應正常化。
促進語言發展。
促進組織能力。
改善過動。
增進視線接觸。
增進注意力持續度。
學業進步。




大家不要再鄉愿了

時代在進步,我個人作為一個鄉民,也是要與時俱進的




對感覺刺激之反應正常化。
促進語言發展。
促進組織能力。
改善過動。
增進視線接觸。
增進注意力持續度


用心的幼教老師真的會很注意這一塊

"過動"、"視線接觸"、"專注力"
(教保員說實在我不知道他們是否了解這一塊)

光 "視線接觸",這就是一個很有學問的判別方式了.

如果做父母的有帶學齡前幼兒參加各類PG,又有接收到我這篇及網路上的各種幼教資訊,您大概可以從日常參加團體活動中發現一些可供識別的訊息....

當然若您只是坐在旁邊刷手機....呵呵

(在外面刷手機跟在家裡刷手機結果是一樣的,只是在外參加PG 有可能團體會讓有潛在問題的小孩顯示出差異,或用心的老師會發現及提示)





還有一種狀況,第三者如有專業或非專業有經驗者判斷這小孩疑似有類似問題,但當事人父母不認同或不認為,拒絕就醫判斷或進行任何類似診斷行為,延誤小孩的黃金治療期,這種狀況也非常多.

三四十年前就是這樣,以前很少有在關注幼兒教育的,都是上國小國中開始與團體脫節後,才慢慢轉去特教班的..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