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會用到自己的臍帶血,機會少之又少,目前已經證實有效的,
是關於血液方面的疾病(其他關於幹細胞的未來,大多只是畫大餅),
不過呢!血液的疾病,也大多屬於遺傳性,也就是說基因本身就有問題,
連你自己存的臍帶血也是有問題的,所以存了也沒有用,
這就是為甚麼臍帶血自用的機率微乎其微的原因。
只有非基因性的問題,臍帶血才有用,大部分的案例,也都是取他人的來用。
或是說第一個小孩有血液方面的問題,生第二個小孩,
用第二個小孩的臍帶血來治療第一個小孩(當然要保佑這第二個沒同樣的問題)。
而且,臍帶血的量,對於一個成人而言,也是不夠的,需要透過技術,
讓臍帶血中的幹細胞增生,然而這方面的技術,業者大多宣稱已有成效,
但是應該還在動物實驗的階段,至於要用到人類身上,不確定還要多久。
臍帶血與骨隨其實是有同樣的效果,不同的是因為骨髓中的細胞已經具有排斥性,
因此配對機率低,但是臍帶血中的細胞仍不具排斥性,相對的用在他人身上的機率就大很多,
這就是臍帶血公捐的好處。捐骨髓如果我記得沒錯的話,好像要麻醉,
而捐臍帶血,則是簡單安全多了。
臍帶血的公捐,對本身是沒有甚麼好處的,即便捐了,你也沒有優先使用權,
一旦不幸需要用到,還是要排隊等候的,而私存的,可以有優先使用權,
但是就像上面說的,得有用才行。
所以
你想存也不可能 你的小孩有無帶原也是75%機率
遺傳疾病是大家要注意
附註:
海洋性貧血(thalassemia,又名地中海型貧血),包括很多種類的遺傳性血液疾病,其共同的特徵是血紅素(hemoglobin)中血紅蛋白鏈(globin chain)的合成發生問題,使得該種血紅蛋白鏈的合成量降低或完全無法製造。結果使得紅血球的體積較小(microcytosis),而且每個紅血球內的血紅素含量降低,造成所謂的低血色素症(hypochromia)。海洋性貧血的種類雖然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為α及β型(甲型&乙型)海洋性貧血兩種。在α型海洋性貧血中,α血紅蛋白鏈的製造機能低下或完全喪失。相反地,在β型海洋性貧血,β血紅蛋白鏈的製造功能低下或完全喪失。 海洋性貧血除好發於地中海沿岸地區居民外,也常見於非洲人和亞洲人。據估計全世界人口的3%,即約有一億五千萬人為海洋性貧血帶因者,可說是人類常見的單一基因遺傳疾病。大陸西南和東南沿海以及台灣、東南亞一帶為海洋性貧血相當盛行的區域,因此海洋性貧血的帶因率也不低。據估計,台灣民眾中有大約有6%為某種海洋性貧血的帶因者。此外,近年來,台灣引進之外勞及外籍新娘多來自海洋性貧血盛行的東南亞。因此在遺傳諮詢及產前診斷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疾病。
■ 血紅蛋白基因:
血紅素分子由四條血紅蛋白鏈結合而成。正常情況下,四條血紅蛋白鏈分屬α類(α-like)及β類(β-like);兩條α類的血紅蛋白鏈包括有α及ζ兩種,製造α及ζ血紅蛋白群的基因以連結(linked)的方式位於人體第16號染色體的短臂末端上。整個α血紅蛋白鏈的基因群的排列順序5′-ζ2-φζ1-φα2-φα1-α2-α1-θ-3′。每一條16號染色體上有一個有功能的ζ基因、兩個α基因與三個沒有功能的偽基因(pseudogene),分別為φζ1,φα2和φα1。從ζ到θ基因的DNA長度約30 kb。每個細胞內有兩條第16號染色體,其中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因此每個細胞內應有四個α基因。如果基因缺失(deletion);或者雖然存在,但卻喪失功能,則會產生種種的α型海洋性貧血。 β類的紅血蛋白鏈包括有、Gγ、Aγ、δ和β等五種,製造這類蛋白鏈的基因也以連結的方式位於第11對染色體的短臂上。整個β類紅血蛋白基因群的排列方式為5′-ε-Gγ-Aγ-φβ-δ-β-3′。從ε到β基因的長度約為50 kb。每個細胞內有兩條11號染色體,其中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因此每個細胞內應有兩個β基因,其中一個來自父親而另一個來自母親。β基因如果喪失功能或者缺失掉了,β血紅蛋白鏈的製造就發生問題,形成β型海洋性貧血。在遺傳過程中,基因是隨著染色體而傳遞的,而α基因和β基因分別位於兩條不同的染色體,因此兩者是獨立傳遞下去的。換句話說,α型海洋性貧血和β型海洋性貧血在遺傳上是互不關聯的,帶α型海洋性貧血的人也有可能得到β型海洋性貧血。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