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會說現在的人太寵小孩,所以小孩越來越番,這點我部份同意!因為很多父母親以為花錢給小孩買好的、吃好的、穿好的、上所謂好的學校跟課程,就是對小孩好,甚至只要小孩一開口要求,就百依百順,完全滿足。這樣的教育下的小孩,當然就越容易恣意妄為,一個不順自己的意就大發脾氣,就番起來了!
有多少父母親願意每天花時間聽聽小孩或是小小孩童言童語?有多少父母親下班之後就是吃飯看電視打發小孩做功課發發父母親牢騷然後就上床睡覺?知道小孩今天又學習到哪首新的歌嗎?會跟著唱嗎?知道小孩又交了哪些新朋友?還是又多了哪個討厭鬼嗎?
其實小孩不是不願意聽您的話,只是您到底是不是跟您小孩是"一國的"?這話在您腦海的記憶中應該很熟悉吧?小孩會變成甚麼樣的人,百分之百是因為父母親。因為在生命之初,他最先接觸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但是大人自己忘記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您有沒有一次跟他討論過他的需求?要不要喝奶?喜歡甚麼顏色哪種款式的衣服?他最初的生命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被支配,在過了這樣幾年的生活,他會不想學習支配自己,甚至支配"別人"嗎?如果是這樣?那又怎麼能怪小孩子番呢?其實番的是父母親自己。你不也是孩子眼中很番的父母親?而且甚至會變成暴力相向的大怪獸。
我的小孩從出生到現在才七個多月,認真講起來,我還沒有開始經歷小孩番的階段。但是,我也曾經是小孩,我也曾經被暴力以對,我知道那種恐懼,我也了解被暴力對待後可能產生的憤怒。所以,如果可以的話,多聽聽小孩的需求,跟他討論,也許會找到管教的新方向也說不定。
我的部落格 http://alpass620.pixnet.net/blog
funkynet620 wrote:
以暴制暴真的就是好方法嗎?大家也都曾經叛逆過,在那個當下接受到暴力對待,有誰不會恐懼?父母親用自己的天生權利以及身材優勢對小孩甚至是小小孩暴力相對,他當然要"聽話"!!但是有多少小孩後來卻是對父母陽奉陰違?
...(恕刪)
支持這個說法
看過很多父母打罵出來的小孩
在父母面前是一套,在父母背後是一套
而且不同的小孩性格也不同
在打罵教育下
有的小孩會變得閉塞退縮
長大後畏首畏尾,看到比自己強的就怕
有的小孩會變得更壞,喜歡用辱罵暴力來解決事情
教育小孩過於溺愛或是打罵都不好
不同的小孩教的方法會不一樣
如果可以的話盡量有耐心的多跟小孩相處
向不錯的老師或是懂得教育的人求教聊聊
找出適合自己小孩的教育方法會比較好
當然能不打是好事啦~~
不過我提幾個我的經驗給大家參考,
1. 我原先認為的暴力行為,去看了醫生後,醫生的分析都是正面的,
我學到一件事,小孩的邏輯,不是大人可以理解的~~
所以,如果大人一直曲解小孩的想法,就會演變成親子的衝突.
最終,暴力就很難避免了.
2. 狐狸有一天反問我,為什麼要個聽話的小孩?
別誤會他的意思,
他是覺得,小孩的創造力,想像力,都不是源自於"聽話"
如果只一昧要求小孩照做,卻忽略背後的動機,
那跟填鴨式教育有什麼不同?
3. 愛的教育是指正面思考,用"愛心"去對待,理解我們的孩子,
如果凡事都能先聽孩子的想法再出口或甚至於出手,
大多數的情況是,
當你聽完孩子的說法,就沒有打人的理由了.
LITTLE RABBIT HOP HOP HOP
善用5種有效處罰法/不打不罵 教出完美小孩
‧媽咪寶貝 2010/07/05
大家都知道,體罰不當會造成一定的傷害,尤其如果讓孩子處在成天目睹暴力的環境,對其將來人格發展勢必會造成相當的影響。然而,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都有其自主意識,有時常惹得照顧者氣得心癢癢的,想不打罵都難。
【文/媽咪寶貝】
寶寶最易惹怒照顧者的行為TOP10
3歲以內的幼兒不如青春期有叛逆意識、容易做出犯法行為的青少年,他們的想法、動機及行為較為單純,然而卻還是常惹得照顧者生氣,不由自主想打罵他們,根據許多照顧者及幼教專家表示,一般來說,孩子最容易惹火照顧者,讓人想處罰他們的10大行為如下:
1.亂發脾氣,哭鬧不休,怎麼哄勸也不聽。
2.不好好吃飯,或是不吃,一直跑來跑去。
3.該睡覺時不睡覺。
4.會打人、咬人。
5.會跟別人搶玩具,不懂得分享。
6.訓練大小便時常尿褲子,不懂得自我控制,尿了又不說,怎麼也教不會。
7.喜歡耍賴,要什麼就一定要給他,不滿足其慾望就一直哭。
8.喜歡黏著照顧者,一看不到人就哭鬧。
9.有自主意識,愛唱反調,不管叫他們做什麼都說:「不要」。
10.做什麼事都喜歡自己來,但又做不好,常弄得一團亂後,需要照顧者善後。
孩子的「犯罪」心理分析
妳的孩子常惹怒妳嗎?在上述的排行榜中他榮登了幾項呢?剛出生的孩子宛如一張純潔的白紙,為了更了解這個新奇的世界他們會用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去探索、解讀,在這過程中,難免會因自我主張及心理需求出現不同的發展情況,甚至會有一些讓照顧者感到頭疼的作為,我們不能把這些行為歸為「錯誤」,只能就孩子的發展及心理來看,將其認定為孩子探索、理解世界的方式。
0~3歲嬰幼兒發展及心理
在心裡學的理論中,心理學家Erik Erikson曾就人生發展的過程提出「發展任務與心理危機」的理論。他主張人生每個階段有其心理的發展目標和相對的心理危機,兩者的關係建立在個體的能力和自我需求與環境的要求、資源供給之間的平衡狀態。以0~3歲嬰幼兒發展情況來看:
0~1.5歲
發展內容:依附照顧者,此時可為以後信任他人關係奠下基礎。
心理危機:信任或不信任。
1.5~3歲
發展內容:對自己和環境贏得某些控制(如大小便訓練及探索能力),因而凡事都想自己操弄。
心理危機:自主能力、羞恥和懷疑。
專家表示,不同的發展過程,孩子所出現的心裡想法也大不相同,尤其發展到1.5歲以後,他們的自主意識越形強烈,加上此時正好也是訓練大小便能力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因為自我想法與自尊心,什麼事都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因而會開始出現許多令照顧者頭大的言行,雖說這些言行所帶來的後果不如成人來得複雜、嚴重,然而一旦發生也常令人生氣,甚至按捺不住脾氣想動手教訓他們。
失控行為其來有自
分析孩子這些惹怒照顧者的「犯罪」行為及心理大多數嬰幼兒常出現失控行為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需求不被滿足,為了吸引照顧者及大人們的注意,便會做出一些在成人眼中所謂「犯罪」的行為。至於開始有自主意識的孩子,什麼事都想自己動手,然而此時他們的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在能力不足又硬要自己做的情況下,後果當然是無法完成且可能弄得一團糟,在這過程中,當照顧者看到時,大多會直接自己動手做去幫孩子的忙,但是寶寶又不肯讓照顧者插手,就會出現僵局。
此外,孩子之間的個別差異性會導致他們在面對同樣事件時,卻有不同的反應,有的甚至會失控。例如無理取鬧的耍賴行為,有些孩子當他們要什麼事物時一定要滿足他們,如果慾望不被滿足,就會哭鬧不休,但有些孩子不會;在訓練大小便能力時,有的孩子可以很快學會;反之,有些能力較不足,需要多點時間和耐性幫助他們盡快學會。還有不懂與人相處,會打人、咬人的孩子,這些情形的發生都是由於個別的差異性,在發展過程中常見,並非他們故意搗蛋。
冷靜讓教養更順利
雖說孩子出現異於平常的失控行為讓照顧者生氣,然而其實當事件發生的當下,孩子們的心裡也不好受。特別當孩子出現失控行為時,他們的心裡非常焦慮,身體發展會表現出不安、口吃、摔跤,有時還會緊張的發抖、咬手指或抱著娃娃不放,此時他們會試著想控制外面世界,藉此減少焦慮及不安的情緒,甚至會不讓照顧者做自己的事,但又要照顧者一定要在他們的身邊,這些都是因為自我觀念形成,然而又缺乏定性,心理情緒不穩定因而表現出來的行為,當妳在生氣的同時,其實孩子也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並非刻意要與妳作對,惹妳生氣。
當面對孩子的失控行為時,很多照顧者因無法接受,在第一時間會打罵孩子,但這樣的方式只會讓孩子知道自己錯了,卻不知道「錯在哪」,且會傷了親子之間的和氣,在教養上並不恰當。媽咪們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犯錯」的當下,照顧者首先應調適自己的心態,冷靜來面對。照顧者需知道,即使是大人,也沒有辦法做到100分,因此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妳的標準,接納自己,也要接受孩子的行為。同時應抱持著「孩子發生讓我們生氣的行為,不是故意跟我作對,衝著我來」的心態冷靜處理,等平復心情後,再來委婉跟孩子說明妳生氣的原因,告訴他這是不對的,應該如何做才正確。最重要是,孩子之間都有其差異性,不要做比較,應順著每個孩子的個性讓其自然發展。
有效情緒轉移法
雖說要調適心態來面對孩子的犯罪行為,然而有時怒火中燒時,情緒是怎麼也無法冷靜下來,有鑑於此,本刊提出以下方法供照顧者們參考,以成功轉移怒氣來好好面對問題:
A夫妻雙方互相扶持,當一方在氣頭上時,由另一方先上場面對孩子,藉此讓生氣的一方緩和情緒。
B轉移自己與孩子注意力,先將孩子帶離現場去做別的事,自己也同時去想想該如何面對孩子比較好。
C當孩子在無理取鬧時,故意視而不見,用平緩的聲音問他:「你要做什麼」,或跟他說妳要去做什麼,問他要不要一起去。
D當孩子情緒失控時,適時拍撫孩子,用濕毛巾幫他擦擦臉、讓他喝口水,等他穩定情緒後,再跟他好好說。
E了解孩子哭鬧或耍脾氣的原因,看是否是因為自己的疏忽所造成。
代替體罰的5種方式
打罵是最不適當的教養方式,然而一旦孩子犯錯,又要讓他知道這是不對的行為的時候,該如何處理並且避免體罰?建議妳可以試著用下列的方式來讓他了解這麼做是錯的,錯在哪?應該如何改進:
1. 鼓勵好行為,忽略壞行為
如孩子愛亂發脾氣,當他沒有發脾氣時,可以描述一下他的行為,稱讚他,或是給他個擁抱,讓他有有動力去完成「好」的行為;相反地,當他亂發脾氣時不理他,讓他知道自己行為不當。
2.提早告知要做的事
孩子喜歡自己嘗試,可以多給他學習嘗試的時間,但要事先告知你會給他多少時間去試。如不愛睡覺,可以教他認識鐘的位置,訂定每天睡覺時間,睡覺前半小時預告他還有半小時要睡覺,讓他有心理準備,如果孩子還是無法完成,就直接帶他去睡覺,不管當下他在做什麼。
3.教他負責,如果沒做到一起善後
如訓練孩子大小便時,如果他又尿出來,先帶他去廁所洗乾淨,再跟孩子一起擦掉地上的尿;或是當孩子不吃飯時,用行為規範他,告訴他半小時沒吃完就收掉,要到下一餐才有飯吃,且沒有點心,讓他自己負責後果。
4.訂規則並切實執行
訂定明確指示,讓讓孩子清楚後就要確切執行,如跟他說:「你離開位置就沒有飯吃」,讓他很清楚沒有第二個選擇。一旦訂定規則,照顧者就要堅持到底,不可因為孩子哭鬧而心軟。
5.畫地為牢,讓他反省
當孩子犯錯時,叫他坐在某處自己反省,使他暫時失去活動的自由,讓孩子知道犯了錯,行為就會受到約束。
【更多內容請見2010年7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我們那個年代,打罵教育興盛。老師不打學生,學生就不會"怕"你;家長不打小孩,小孩就"教不聽",也就不會"怕"你。
所以,我們是一群在"恐懼"中,自尊心被徹底打擊中長大的小孩。很幸運的,我沒有變成陳進興一流,還可以坐在辦公室,好整以暇的上上01網站,並且回覆這篇文章。
我比較納悶的是,大人永遠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用自己的高度去檢視小人(或是小孩、小小孩)的一切,然後自顧自的在這個對象做出不符合你預期的事情的時候,出手干預他的行為。如果是在職場上,有人出手干預你的工作,甚至指責你的不是,試問你的心情如何?是會虛心的微笑接受,立刻修正自己的做法去符合他人的"指正"?或者是會為自己的行為解釋一番,堅持自己沒有錯,甚至質疑他人的指正?
這是人性,尤其當小孩對這個世界充滿陌生跟好奇,自然會有些令人無法理解的行為或語言,他也會有他的堅持,在這個當下,當父母的有責任花時間細細理解小孩的想法,慢慢導正小孩錯誤的觀念。絕對不是急就章的要小孩"就範",用言語或是肢體的暴力,讓小孩馬上體認到大人世界的殘酷。你有自尊,小孩就沒有自尊心嗎?
尤有甚者,拿小孩來當作壓力的出口!上班族壓力大沒錯,但是絕對不能拿來當做暴力的藉口。其實,說穿了,現在的大人,只是在承受小時候錯誤的教育帶來的苦果。因為打罵教育下的小孩,自尊心沒有了,習慣被羞辱,於是開始漠視自己的感覺,因為自己的感覺有可能"是錯的",有可能"被教訓"。於是長期下來,開始習慣壓抑情緒,自然處處感覺到壓力。
其次,用言語或暴力來"控嚇"小孩,雖然說可以收一時之效,而且你也成功的沒有打到小孩,但是你的小孩確學習到了"恐嚇",真是好個身教大於言教啊!
拉拉雜雜說了一堆,其實是對於自身的反省。我的個性不好,脾氣也算遭,但是我不希望我的小孩,有跟我一樣不好的童年經驗。我不希望因為我一時的錯誤對待,造成我的小孩一輩子的障礙。回到當父母的初衷,歡喜的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也要歡喜的守護他的成長跟學習。畢竟成長只有一次,是不能倒帶跟重來的,與各位辛苦的父母共勉之。
我的部落格 http://alpass620.pixnet.net/blog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