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供參考智力較高:智商 115以上,六人裡一人,16%中等資優:130以上,五十人裡一人,2.1%高度資優:145以上,千人裡一人,0.1%極度資優:160以上,三萬人裡一人,0.003%完全資優:175以上,三百萬人裡一人,0.00003%真正要特別教的資優生是高度資優以上, 台灣的資優教育只是將中等資優或智力較高的小朋友聚在一塊做學習, 只是為了滿足家長(and 學校)的虛榮心. 家長都誤解了以為資優教育=菁英教育.台灣每年 20 萬新生兒, 每年只有 200 人 (高度資優) 才算是資優生, 每十年才會出一位完全資優的小朋友, 不過在資優 (Gifted) 生的心理上有很多精神問題, 這才是要把資優生聚合起來教導的原因.國外的資優教育是把這些小孩進行適當的輔導, 因為他們的心智與生理成長不匹配, 所以要特別指導, 主要是針對精神上會容易有問題. 而不像亞洲人把資優班當成升學班來看待.容易有 Gifted 障礙的小朋友, 人數並不多, 所以全台灣最多每年應只有 10 班資優班吧....所以台灣的資優班也太多了!---------------------------------------------------------------------------------------------------------------請參考 Wiki東布羅夫斯基認為高度的過度激動,有體會到最愉悅與最悲痛的兩方情緒的可能性,絕非輕鬆的人生,故以「悲劇的禮物(Gift)(天降之禮物)」示之。OE過強便會對特定刺激有過剩的反應,顯得與眾不同。例如感情波動甚大的多愁善感者,由於感官尖銳因一點小事就會感到不快,便被人貼上神經質的標籤。即使反應沒有表面化,也會由於自己的內心而無法自然做出社會普遍認可的行為,考慮對方的感情、需求、反應而使得自己的行為不太連貫;他們經常會驅使自己反思自己的對人距離和反社會行為,往往在社交中難以感到滿足。與之相反,為迴避對感情和感官的刺激而離開一集團的資優,之後便會被評為難以相處。在這種狀態下的憂鬱(與慢性的憂鬱症相異)或是名為自卑的負面感情,會因OE的關係而有更強烈的感受,使人有失去自己心靈避風港的的危險。憂鬱情緒資優與憂鬱症或是自殺並無顯著關係。Reis 與 Renzulli的研究有以下描述「除了寫作或是視覺藝術方面較為傑出的獨創性資優青少年外,資優者也與常人有同樣患上憂鬱症的機會。資優的感官能力較為發達,因較他人更敏感而被孤立,因此較易引發與社會的或是自我精神上的問題。可是,他們擁有的高強解難能力、社會能力(Social skills)、道德判斷(moral reasoning)、對學校以外事物的興趣、以及對成就的滿足感會讓他們更為愉快。」[8] 此外關於自殺率的問題,仍然沒有研究證明資優與其有何關聯。[9]。可是,普遍認為資優較多陷入情緒低谷。以擔憂抽象之事如死亡的命運、渺小的獨立存在、缺乏人生意義等為契機,資優較他人更容易感到不安的特性容易加速資優的憂鬱狀態[10]。此外,資優人士較容易感到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孤立資優因OE的關係會有奇怪的舉動,由於其與同輩的精神年齡或是嗜好不同,因而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亦與同輩疏遠。由於討厭外界的刺激、以及為了更認真地理解人生而變得內向、頻繁自省,資優會傾向選擇獨自一人。特別是對缺少人際網路的資優而言,孤立是最嚴重的問題。為了討好他人、得到他人認同,資優會嘗試隱藏自身才能。可能會成為低成就者(參考下述),與家人及值得信賴的人會有高雅的對話,而與同級生則會以簡單的語句對話,扮演著與本來的自己相異之角色。[11]。此問題較常見於資優女性身上。孤立並非因為其身為資優,而是社會對資優的想法導致此結果。在社會裡人不「普通」不可的想法給人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負擔。資優會被視為異族而被加上烙印[12],成為欺凌的對象,或是出現討厭自己或自卑的傾向。為了解決孤立問題,資優教育的專家推薦把相同嗜好及能力的資優劃分為一組;愈早加入組別,愈能避免孤立現象的發生。 [13]。在歐美有實行資優教育的私立學校。在美國,從公立以及私立重點學校轉到資優專屬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不計其數。有的專門私立學校的選拔標準不同於公立學校的資優班。畢業生多會選擇進入如常春藤盟校等知名大學,而這些資優專門學校並非重點學校,只是應資優的需要提供細分服務的學校。學校會以資優的孩子能夠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並讓其才能綻放異彩為先。進入資優專門學校的資優終能找到知同道合的好友,亦不必再扮演「常人」的角色,從而提升了廣義的生活質量。一般的資優專門學校需要付上巨額學費,只有少數孩子能受惠於此。低成就者資優學生擁有的問題亦包括低成就(Underachievement)。 與智商測試比較,當學生的成績優良的便被稱為「高成就」(Overachievement);相反則被稱為「低成就」(Underachievement)。明明完成度及以邏輯評價的測驗都取得優異成績,卻不斷出現欠功課、缺課、缺席等情況。綜觀而言,學生已從教育過程中脫離。原因是逃避社會上的孤立或是與同級生、朋友同化的壓力、讓資優缺乏學習意欲的授課內容、支離破碎家庭環境等。[8]。其餘的還有情緒上的抑鬱、不安、逃避失敗的情緒、反抗、退縮(刺激過敏)、不協調、憤怒等個人感情的原因。[14]。因為有低成就者不會同時有學習障礙與資優兩種性質的誤解,有學習障礙的資優有時會被漏診而失去了接受特殊教育的機會。普遍而言,即使全科的成績表現仍是高於平均水平,只要各科成績差據有標準差σ1的程度便能算是學習障礙。資優擁有範圍廣闊、深入及快速學習的性質,因而只是增加了學習量、難易度的「快班」或是加速了學習進度的跳級並不能實際上解決問題。參加基於低成就的資優孩子的能力及興趣而設的增潤課程(Enrichment Programme)便是其一解法方法。增潤課程是考慮到學生的精神健康,再下一番功夫讓學生能夠感興趣地學習的課程。因此它指的是包含多方面的、有發展性的授課與一對一指導的課程。[编辑] 完美主義完美主義同是資優人士常見的精神問題之一。留意D. E. Hamachek的論文便可發現關於完美主義的特定行動可分為六種[15] 。情緒上抑鬱(並非慢性憂鬱症)受到「應該這樣做」的心情苛責羞恥與罪惡感為保面子的行動膽怯且拖拖拉拉自卑感與孤立問題一樣,完美主義是女性比男性更易出現的問題。資優的孩童以自己的精神年齡(自己的思考程度)作為標準,本來就與身體年齡不相稱了,再加上完美主義就更為痛苦了。儘管能夠理解,卻因人生經驗不足,難以執行與精神年齡同級別的行動而飲恨。此外,尚未達到自己能力極限的資優因為任何事情都能做好而缺乏失敗的機會,因而助長了完美主義。[编辑] 不均衡資優孩子的成長往往並非同步。肉體追不上精神的成長速度,經常能觀察到認知、感情等機能中不同部分間的非均衡發展。嬰幼兒期認知發展的非均衡裡,最為人所知的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他直至三歲仍未能說話,其後卻流暢地說話,完全地追回落後的進度。關於此點,腦神經的研究者Steven Pinker認為,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語言能力發展遲緩的資優者成人後做出很大成就這一事實,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成就與年幼時的語言發展遲緩無關」、「雖有缺憾終有所成」、「語言發展遲緩是一種智力殘疾」什麼的,而是天才的才能與言語發展遲緩的共存是他們發展上的本來形態。[16]。資優除了精神與身體、部分的感覺器官與其他部分發展的不同步、擅長的領域與不擅長的領域之外,OE強的領域與弱的領域亦表現了其不均衡。無論什麼人的發展都是不均衡的,但因為資優擅長的部分與OE的反應比一般人要強,故此不平衡的部分差距也非常大。在「發展不均衡」這一點上有共通之處的資優,每人的不同之處亦甚多,需要為每個個人度身訂造一個適合他們的教育環境與學習計劃。
小孩開心長大就好念資優班真的以後成就就會很好,人生就開心嗎?!我的小孩三歲多會看雜誌跟報紙,四歲已經會兩位數加減法幼稚園老師也說可以去考資優班,我直接拒絕(這只是家長比較早教而已,跟資優有什麼相關?!我不懂...)台灣的資優班,只是把一堆學生集合,我看不出來所謂的『資優生』強項在哪邊以前念書的時候班上也有跳級的資優生,現在看來也不過爾爾...資優生就會有好工作,好薪水?!算了吧!我靠自己努力,讓孩子以後有更高的起跑點還比較實在。
有問過小孩的想法嗎?小女小二時學校也有這樣的資訊,當時我主觀的想法是女兒雖然課業表現還不錯,但是頂多是聰慧還談不上資優,所以一開始就沒有考慮。直到班上同學有人報名,女兒很謹慎地問我那是什麼,我才開始認真的了解內容向她說明,等她自己提出要求後參加了考試。因為就讀學校沒有辦理,我們是跨校參加。後來沒有入選,就讀迷你小校的她見識了一場盛大的甄試,見識天外之天。前面已經有朋友提出了說明,兩方的課程是併行的雙軌(有一些課外的主題實驗.參訪.報告),不需太擔心。孩子的心態比較重要。參加後如何面對他人關心的詢問.怎麼化解尷尬.如何更融入團體,對於自己,他參加或不參加的想法是什麼。媽媽你也做好準備了嗎?在孩子的得與失之間,你準備好要在何時拋出什麼樣適當的問題,不著痕跡的陪伴他了嗎?
我是國小老師如果我的小孩有機會考資優班我不會約束他任他考考看因為一個人的資質是無限的如果現階段的教材已經不夠他學了還要限制他在教室中,強迫他學一些、聽一些已經會的課業了現在資優般的課程都很活潑化絕非一些人腦中想的過時思維和教法了更何況再資優班也會很快樂呀!
Manfred.J wrote:1. 高中大學念不錯(的學校?),根本不應被考慮作為成就指標。2. 資優班中兒童智商較平均值顯著為高,而智商與中學程度學科成績表現高度相關,這些兒童透過測驗考上好高中與大學比例偏高理所當然,但是不代表其成年後有對應成就。3. 有非常多個案可以說明幼兒與兒童資優教育系統的缺陷,本樓中也有很多網友及其親友的例子可供借鏡。 我同意...所以我說...念資優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家長會被要求花更多時間當有一群家長在一起花心思照顧小孩的教育上時這個群體當然在未來高中大學平均會比較好至於長大個成就與否因素太多我不認為資優教育有必然順便扯一下我知道老師推薦跳級考試看成績但是資優班考試就不一定了我小學一二年級在一般公立國小成績大概班上20名左右字很醜所以國語永遠是乙有過動上課很不專心自然/數學考試常常粗心大意所以考個7-80分(國小7-80分大概就中間吧)當然有時候不小心會好起來...所以大概在甲-乙之間徘徊但是老師還是要我媽帶我去考考資優班到時候三年級可以考慮轉校去念...所以我想成績不是必然還有老師的見解不見得是像上面有人所說是虛榮心小學念四年資優班的我大概可以說生活更累但是更豐富不無聊因為資優班是在普通班上課之外抽出時間去參加很多活動的更多校外教學更多報告更多畫畫更多講話機會我完全不懂版上其他文章有什麼好反對的因為資優班是隨時可以退出而且跟讀書考試跟本沒關連...哪有揠苗助長可言?讓她去玩玩看真的覺得累大不了不去就好反正本來就在普通班上課只是早自習午休周末多點事情做而以不管是真資優還是假資優(不知道這名詞哪來的)就算只是普通程度的小孩其實去體驗多元的教育方式對小孩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