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最近開始住學校宿舍,在新北非都會區
含三餐與生活開銷,六日會回家
請問大家會給多少零用錢?
每週一次,還是一個月一次呢?
我是這樣算的
一餐200 一天600 (住學校一餐應該吃不到200,多的就讓他自己運用)
每週給一次 4000元 (一週5天共3000元,多一千讓他自己運用)
如有其他大筆需求,再另外跟我們說

要估算 機車油錢、保養費用進去 ,或者另給
(請他拿保養、維修收據來請款,走請款流程

剩下多的叫他自己去打工賺吧,要買啥要玩樂的錢自己搞
個人的目的是要讓小孩體會賺錢的辛苦,學會找機會,同時也提升技能,學以致用,貼近社會。所以大二就開始在學校打工,到大三開始與碩士生一起參與專題研討,接社會企業的案子,雖是幾千塊,加上教授給的費用,加起來也差不多有將近一萬... 當了便宜勞工,但在知識領域上卻是得到不少,也參加比賽,拿到獎金。
其次是讓小孩學會記帳,隔月自己檢視一下,錢要花在有用的地方上。
給小孩一個觀念,金山銀山總有一天挖空,自己在有限的資源之下,學會有效控管,自己爭資源。
想想,小孩成長到高中,都是伸手族,到大學是一個轉型階段,踏入社會又是另一個階段,成家也是一個階段。所以大學時要讓小孩開始慢慢轉換,出社會後就不是伸手族了。一切要靠自己。
雖然小孩之間會相互比較,覺得給的低些,小孩也是覺得餐費很緊。一碗麵也不用到100元,麵包也是一餐,7-11 也是一餐,飯糰也是一餐,泡麵也是一餐,路邊攤販也是一餐,懂的資源調配調整。省下的,可以去吃個大餐,也不是沒有機會。同學聚餐之類,不是同學有邀請,就去,自己學會取捨。但如果是用在學習資源,做父母一定提供。
大學畢業立即送一部車給小孩,當交通工具,踏入社會,已經不是伸手族了,過年還包個大紅包給父母,我們也是還回去,畢竟是小孩剛踏入社會的辛苦努力,需要建立基底。
小孩現在已經養成記帳習慣,控管金錢花費,懂的取捨,資源調配,調整,找資源,把握機會,所以轉型階段真的很重要。
大學是要玩4年,還是學4年呢? 畢業後,一定會不一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