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是來到我們的生命,不是我們走進孩子的生命
現在人生的少,孩子在整個家庭中備受寵愛,幾乎所有大人都以孩子為中心,盡可能配合孩子、給孩子最好的。但陳珮芬夫妻都認為,「孩子是來到我們的生命,不是我們進入孩子的生命,所以應該是孩子配合大人的作息、習慣。如此一來,孩子自我中心不會太強烈,也會比較有禮貌,懂得珍惜物品。」陳珮芬接著舉例,「我先生要拿玩具給孩子玩時,都會聲明『這是我的玩具,我拿出來只是借大家玩,你們都不用搶,因為這不是你們的』。」
所以,六個孩子之間感情都很和睦,雖然手足之間難免有爭吵,但陳珮芬採取「不介入」,讓孩子自己解決,往往吵個5分鐘就和好如初,如果來告狀,也會要求吵架的孩子互相講對方的兩個優點,久而久之告狀聲少了,孩子也學會分辨哪些事該自己處理、哪些事該告訴父母。
2.孩子要「苦養、窮養、髒養」
陳珮芬指出,「在讓孩子衣食無虞的情況下,我們選擇『苦養、窮養、髒養』小孩。主要目的是讓孩子從小不怕髒、能吃苦、會自己動手做、習慣不舒服,學會生活自理也是落實自學很重要的一門課。」因此,平時陳珮芬的丈夫會訓練孩子做家事,2歲就要學會自己摺棉被,孩子們每天早上起床要清理床鋪、洗衣服、曬衣服、摺衣服等等,做完以後才會開始吃飯,「做不好也沒關係,重點是要習慣把這個SOP做完。」
此外,陳珮芬夫妻也會帶孩子去爬百岳、露營,「這需要家長先跨出第一步,我們在孩子5、6個月就開始第一次露營,大家都怕帶小小孩出門會有許多不便,露營不像家中有澡盆可以洗澡,也不一定睡得好,但其實孩子的適應能力都很強,真的不要小看他們。」
陳珮芬打算讓孩子一路自學到高中,再讓他們自行決定要不要念大學。提及選擇自學的原因,她說:「我以前成績很好,到大學後發現我好多事情都不懂,連天空有烏雲表示快下雨這種基本的自然現象我都不知道,等於考完試什麼都忘了。這聽起來很誇張,但實際上真的遇到很多類似經驗的朋友。」
「所以我跟先生就在思考:『體制內的教育真的適合我們的孩子嗎?』後來發現在國外很盛行自學,很多在家自學的孩子能溝通自如,也沒有社交障礙,找了很多相關資料後,就決定讓孩子在家自學。」而陳珮芬的自學有幾個理念:
1.孩子不學注音,直接從認生字開始
陳珮芬從懷老大時,為了事先培養自己念繪本的習慣,就買了一套繪本每天讀,孩子出生後也是反覆唸不同的繪本給他聽,直到老大1、2歲時,開始對繪本有興趣,就會主動拿來看、想要聽更多;到5歲以後,就換他讀給媽媽聽。
「我們家沒有教注音,而是直接認國字,主要是繪本看多了,其實就能慢慢累績詞彙量,回想老大一年級時有帶著他『指讀』,我指到哪裡、兒子念到哪裡,他看不懂的我就提示。雖然在二年級前還沒辦法很快唸完一整頁的書,但到二、三年級時識字量量突飛猛進,不到一年,一天就能看完10萬字的小說。」
2.閱讀能力強,孩子學什麼都很快
從上述來看,可以了解到陳珮芬夫妻對於「閱讀」的重視,她說:「培養閱讀能力到底有多麼得無敵,我們也是最近才嚐到甜頭。」怎麼說呢?陳珮芬舉例:「老大現在五年級,原本還在煩惱要幫他上什麼科目,9月初才去學校拿教科書,老大居然一個禮拜就把整個學期的課本看完,還能補充額外小知識給我聽,像社會課本只是提到一次中央山脈,他就跟我說中央山脈平均每年長高0.5公分,表示他以前看過的書都牢牢記住,學到的知識比課本教得更多、更廣。」
陳珮芬更自豪地說:「老大現在雖然才10歲,但因為熱愛閱讀,知識量龐大,連紙本考題超難的潛水證照都只錯1題,考了98分。所以有在思考是否要提前讓他學國中的課程。」
3.無差別學習,讓孩子挖掘更多潛能
「在我們家,沒有哪一科特別重要。」陳珮芬說:「很多人認為學科對升學有幫助,比較重要,才藝則是額外的,有空閒才去學,但在我們家是無差別學習,數學跟體育一樣重要,沒有排名之分。」
陳珮芬將孩子的學習分成學科跟才藝兩大塊,除了寫生字、算數學、上英文線上課程,她也幫孩子報名很多俗稱才藝的課程,如:游泳、跆拳道、鋼琴、滑板、打擊樂、台語、芭蕾等等,因此每天孩子午睡後,她要一一將孩子送去上不同的課,晚餐前在一一接回來。
其實這也有個好處,陳珮芬分享:「當大部分的孩子都還在學校考試的時候,自學的孩子可以很自由的安排自己的人生,也能很快地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又能率先學會很多技能、考各種證照,像老大準備14歲要考滑雪教練的證照。我認為只要未來謀生能力,讀不讀大學也不是最重要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