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爬文研究燒腦的新生兒保單
找了家裡長期配合的保經來幫我們規劃
有告知他希望預算壓在2萬以下
經過幾次討論調整還是超出預算一點
我們就表示還是希望可以調整在2萬以下
結果保經說:其實每個人每年都有2.4萬的保險扣除額喔!
我知道有保險扣除額
但是這會是在保險規劃裡的要素之一嗎?(滿頭黑人問號…)
只是建議還是要看保障內容才能下定論。
造成整體保費上漲主要原因有三:
1.優質的商品增加(如重大傷病險)
2.部分優質商品已停售
3.投保規則的變更
特別是今年2/1起,某家壽險公司的定期殘扶(失能)險已停售。
恰巧該張是罐頭保單的核心之一。
而保單的規劃,本來就需要考量到整體性的問題。
否則只會額外付出更多、更多的成本。
這自然會造成整體保費上漲。
(目前業界暫無幼童能投保的定期殘扶險)
再簡單的說,以前僅需要透過A方式做保單組合,即可享有完整保障。
但是現在需要A+B方式或B+C方式才能達到相同的保障。
怎麼會拿以前的資訊來面對現在的問題呢?
若現在預算還是1萬5,那保障必然會有所缺失。
換言之,你看到的商品資訊,只適用於當時的時空背景,而不適用於現在。
這純粹只是資訊不對襯導致的結果。
二、節稅的部分...可能跟你想的有所出入
但是我也不會說該名業務有說錯,只是說的不完整。
因為任何一張人身保險都可以節稅。
但是報稅方式需要採用列舉式。
只是刻意用列舉式去報稅...我不認為是個明智之舉。
由於稅法較為複雜,且每年都會有所變動。
故我直接講解重點讓你參考看看。
各種人身保險,以及工作的勞工保險、軍公教保險,
這些項目全部加起來可扣除的額度,每人每年以2萬4千元為限。
這點就是你所說的節稅的部分。
但是...前提是你報稅是用列舉式報稅,而非標準式。
一般人幾乎都是用標準式報稅,而非列舉式。
除非你個人有房貸、捐贈、政治獻金等...,
否則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採用標準式報稅。
理由無他,因為大部分的人標準式扣除額會比列舉式扣除額還要來的多。
所以你可能要確認一下,你究竟是用列舉式還是標準式報稅呢?
但一般而言,我規劃保單不會特別考慮到節稅。
除非當事人有所要求,那我才會將此點納入考量。
三、預算不足就多做溝通
我個人遇到預算不足的保戶,會明確的做溝通、調整。
透過保單調整,還是可以捨棄一些影響較小的保障。
透過此方式,還是多少可以減少一些保費負擔。
(重點在於小風險自留,大風險移轉給保險公司即可)
倘若依照現在的時空背景,刻意去規劃低於平均保費的情況...
那其中必然會失去部分保障,或是後續會產生諸多衍生性問題。
其中的差異,只是在於你清不清楚而已。
我希望各位保戶可以理解一個關鍵點,那就是保費低未必=優良保單。
(但並非代表著保費高=優良保單)
保戶的比價,很容易影響到業務規劃的保單。
特別是業務為了迎合保戶時,容易失去了風險規劃的重點。
例如:
主約用定期險、健康險都用產險公司、保額高保障低的保單等...
上述這些你看到的保費會較低,但是後面衍生出來的問題卻也不少。
很容易讓你出現進退兩難的局面。
這就是業務為了迎合保戶而造成的窘境。
省錢的確是個重點,但不要把保障也一併省掉了!
否則這無疑是本末倒置罷了。
我直接介紹實用的保險給你參考看看。
一般規劃保險時,主要是【殘廢失能、癌症、醫療、身故】這四部分,
要以實際狀況來評估各風險的承擔能力,找到無法承受的風險,才能透過較少的保費來做好風險轉嫁。
不論是甚麼年齡,只要仍要透過工作來累積資產,都要避免因疾病或是意外事故的發生,
使得身體器官機能、肢體活動範圍發生問題,一旦喪失工作能力,甚至日常生活需要專人照顧。
這對家庭經濟是相當大的傷害,更可能面臨因看護費用無力支付的慘況。
當無法再從事原先工作時,等同每月喪失原先工作收入。
再從看護費來看,每月需3萬元左右不等,還不包含固定消耗品以及生活上開銷的花費。
若失能10年代表將負擔數百萬元的經濟花費,這對於任何家庭都是難以承受的經濟損害。
務必替自己投保【殘廢/殘扶險】做好殘廢風險的轉嫁。
煩請參閱此篇:
殘扶(廢)險理賠內容
殘扶、長照哪個好?
其次,當今癌症治療方式改變,新式治療技術的突破。
讓癌症平均住院天數下降,無須再以長期住院來接受治療。
然而健保大多不給付的標靶藥物或是電腦刀等放射線治療費用。
單一療程就要將近十萬元的花費,整年下來花費至少要破百萬元!
投保重點就是要能夠填補家庭無法承受的龐大醫療費用,別再投保以癌症住院、手術為主的癌症險種。
這已經不適用現在醫療現況,最合適是【罹癌就一次整筆給付】的險種,
只要一旦確診就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整筆的保險金,那筆龐大的金額可以自由運用。
最好要有200~300萬左右才會比較安全。
如圖兩張一次性理賠的險種:

而投保醫療險就是擔心發生醫療事故時住院期間的醫療花費、薪資損失。
要有較好病房品質的升等病房之差額,來避免因多位病患產生交叉感染。
同時醫療技術越來越進步,許多新式微創手術、雷射、注射、藥物治療,
很有可能是健保不給付的項目。因此設備、材料費、藥品等其他各項費用,就需要額外自費。
雖然可以有更好的治療效果但要面臨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以目前的醫療現況看來,最好能有15~20萬以上的醫療額度才會安全。
更可以投保兩張的【實支實付醫療險】,透過兩張實支的互補性,讓我們能有更完整的保障項目,
包含"門診手術雜費"這加分項目,將會更符合當今醫療需求的規劃。
煩請參閱此篇:
你買對醫療險了嘛?
實支實付險怎麼買?(上)
實支實付險怎麼買?(下)
您是否已經成家生子、是否每月需奉養父母、有背負經濟負債或貸款呢?
當不同情況要背負責任也會不一樣,要透過實際情況來評估,
倘若有壽險保障的需求,建議投保【定期壽險】來做好階段性的保障,
避免當發生事故時,讓家庭的收入受到影響。
煩請參閱此篇:
壽險該怎麼買?
最後,建議保費盡量不要選擇月繳。
保費的計算方法並非月繳X12=年繳
簡單的說,你選擇月繳保費,你X12下去你會發現保費比年繳保費多5.6%
保障相同,保費卻增加實在沒必要。
看了上述幾段的回覆,希望能讓您了解保險規劃方向,
畢竟購買保險最重要的用意,就是將無法承受的經濟損害轉嫁給保險公司。
要提供保險方案給您參考,請再私訊或來信告知詳細生日與性別,
如果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也歡迎私訊或來信詢問,謝謝。
保險疑問請GOOGLE:【加乘保險-零加乘】
以下簡短建議給您參考
小寶寶是家中情感最高但經濟創造最小的,所以需要一份低保費高保障的規劃
因為二代健保的關係住院少自費高,所以會建議你往這幾個方向規劃
1.雙實支實付解決住院期間的必要性花費,尤其小寶寶生病更需要單人病房充份安靜休息
2.癌症險解決癌症住院期間的定額給付
3.癌症一次金解決不一定住院的雜項支出
4.失能險解決殘時所需要大筆的看護費用
5.意外險解決意外支出及燒燙傷(包含皮膚移植手術)
以上5點完整規劃,一年1.5萬~2萬就可以做到。
我知道有保險扣除額 但是這會是在保險規劃裡的要素之一嗎?(滿頭黑人問號…)
回歸保險的本質"分散風險,消化損失"需要的是保障而非扣除額。
畢竟購買保險最重要的用意,就是將無法承受的經濟損害轉嫁給保險公司。
以上回覆....
有需要協助的地方可以來信,提供 『性別』、『歲數』和『需求』一起討論!

以專業中立的角度提供完整規劃。

真的需要雙實支嗎?
到底是客戶“需要”還是“想要”、“一定要”或根本是“非必要”?
這裡不討論,我個人是認為15000已經很夠用了,
我也真心的推薦所有人去研究罐頭保單的理念,
想通了也應該不會再糾結於單或雙實支。
而cdfkt大的文章內容,小弟認為在本版算是值得研讀的,至少不離譜。
有75%以上內容我十分贊同,那剩下25%呢?我覺得是以銷售方為出發點寫的,
就看看官願意買單多少了?不過我猜看的人大部分都是從業人員。
像我這種沒事找事做的...應該很少。
cdfkt wrote:
保戶的比價,很容易影響到業務規劃的保單。
特別是業務為了迎合保戶時,容易失去了風險規劃的重點。(恕刪)
像上面這句話我就覺得出發點不是站在保戶那邊,
我認為任何規劃的重點一定是保戶的需求,尤其是預算,
每個月都有好幾篇保單丟到01上面來求健檢,
請問有哪一個不是當初規劃超出預算的?
找的到我個人請小七咖啡一杯,限前五位,重覆出現以第一位貼上連結的獲得。
gmoney wrote:兩萬的單應該都有雙實...(恕刪)
首先,所謂的【完整保單】,本來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重點在於保障內容及其保費,保戶願不願意接受。
你認為完整的保單1萬5絕對足夠,那是你的看法。
而我認為2萬才有辦法趨近於完整,那是我的看法。
你也可以提供你規劃的方案讓樓主參考看看,或許樓主會採納你的方案。
我只能盡量將保障集中在四塊:殘廢失能、癌症、醫療、身故
而我上面的回覆也有提到:

而雙實支的確並非必要。
甚至以風險的角度而言,單實支也並非必要。
但是,我不否認他很好用。
所以我還是會規劃進去,以將保障趨向於完整。
若預算不足,那捨棄實支實付未嘗不可?
至於該怎麼做調整,那就是剩下與保戶的溝通而已。
重點在於保戶得以接受且明確、清楚不包含一般醫療理賠。
這點我在其他篇的文章已經有很坦白地說明過了。
文章連結:保單附約該持續嗎

cdfkt wrote:保戶的比價,很容易影響到業務規劃的保單。特別是業務為了迎合保戶時,容易失去了風險規劃的重點。(恕刪)像上面這句話我就覺得出發點不是站在保戶那邊,
我認為任何規劃的重點一定是保戶的需求,尤其是預算,
你所謂的保戶的需求,前提是要有正確的知識以及觀念。
否則要是保戶的需求就卡在終身醫療、終身防癌、長照險等...
而我要是僅僅符合他的需求而規劃,那我也只是害了他而已。
不如讓我去引導、提供正確的觀念以及知識。
讓保戶進一步去思考,他的需求究竟是否符合現在的時空背景。
我簡單舉個例子吧,我目前規劃最少的就是壽險。
但你說身故風險重不重要?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但有多少人願意投保?
還是說靠僅意外險就足以替代壽險?
意外險本來就容易有爭議,但是不少人看到保額高、保費便宜就覺得非常好。
而我需要對我的保戶負責,所以我不會主動規劃意外險。
充其量也只是替代壽險,以避免預算超出負荷。
但,會明確的跟保戶溝通清楚理賠內容。
畢竟人是吃五穀雜糧的,或多或少都有病痛在身。
否則被保險人因主動脈剝離而身故,當遺屬問我保單有沒有賠時...我要怎麼面對他?
(特別是當複數原因競合造成傷殘或死亡事故之情形時,多半只有訴訟一途)
相關新聞連結
最後,謝謝你認同我的文章。
而我只是覺得現在投保風氣似乎矯枉過正,彷彿好像保費低=保單好。
殊不知時空背景早已改變,過往的商品資訊早已不適用現在。
在節省保費的同時,也一併將保障一同犧牲掉了。
就像你所說的,你可以拔掉實支實付險來減少保費。
那就是犧牲掉一般醫療保障,但那真的是保戶要的嗎?
這點我也不知道答案,就讓保戶自己做選擇吧!
以上,你參考看看。
保險疑問請GOOGLE:【加乘保險-零加乘】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