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分享~~
最近有接觸到~~
以5分地來說 (不租地的狀態下 其他都須委外 因為設備不足 租地的話 收入就更少)
期間5個月(這個不確定) 收入扣掉支出 (播種 噴灑藥劑 等等前置作業)
差不多可以賺到30000(樂觀狀態)
等於說一個月6000 一天200
相較之下 17280 好很多
所以 玩票性質 可以去體驗看看 傳說中的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想當正職 除非是要很~長期(購買機具 增加收入)
或是 面積很大(以甲為單位) 可以有規模經濟 提升收入
不然就是對這行業有無比的熱忱與使命(有機 等等的)
就我的觀察 現在耕作的都是老年人
或許是因為做一輩子了 也閒不下來了
難怪 經濟學家(好像是) 馬凱 老師 上次在某某節目有提到
30年後或許會有糧食的問題~~
前陣子有看到一篇耕作相關的文章
那應該是自有機具+耕作面積很大
對於這個行業 能有怎麼樣的發展(增加收入 吸引年輕人投入)
除了流程簡化 (直接到農家購買 這樣是斷人財路)
小弟才疏學淺 實在是想不到
有人可以不吝分享的嗎??
---------------------------------------------------------------------------------------------------------------
就自有機具部分的解釋
就是有人提到的 犁田 插秧 收割 運送 等等到可以販賣之前所使用的機器
印象中 農業機具也都不便宜 能夠自有 算是少數人
另外就馬凱老師部分修改一下
我表達的不好 主要的意義是 30年後 或許會有糧食問題
加上 "有遠見" 好像幫人帶了個高帽子
雖然國語是我的母語 原諒我表達的不好
-----------------------------------------------------------------------------------------------------------------
就收入部分的解釋
上面提到 5分地 5個月 30000 ( 十分樂觀的狀態 )
平均月薪 6000
如果想要達到17280的水準
犁田 播種 收割 運送 委外的情形下
就需要有5分地*3 應該是一甲半 (這部分我不確定) 不用付租的耕作地
另外就有機部分的解釋
就我知道的定義
好像要方圓 幾公里 (不確定 記得蠻大的) 都沒有使用農藥
再經過檢驗 等等手續
就一般耕作戶而言 範圍這個條件實在是很難達成
除非是尚未有人為建設 破壞的地區
有整片可以站在遠處 用手指畫圈圈的地方
再加上每個耕作戶都有共同的共識 (產銷班之類的)
如 2樓大大 不吝分享的 XXX
有去看了一下 應該是7甲的耕作面積
不過就是市場面而言
大部分人的薪資 不是可以讓你在 所吃的米飯上 能夠講究的人
一般上班族 工作時間中 所叫的便當
如果宣稱 使用有機米 價格當然不會像一般便當 漂亮
或是有供餐的公司 會不會使用有機米(有這麼講究的公司嗎??)
也請大大不吝分享~~
------------------------------------------------------------------------------------------------------------
有好多大大不吝分享很多很好的資訊
目前有看到 在 楊儒門 先生的部落格(248農學市集)裡
有分享 廚餘變堆肥 的整個製作流程
原來這麼簡單
又長知識了~~
---------------------------------------------------------------------------------------------------------------
就有機耕作而言
雖然現在大部分的東西都已經機械化了
就人力的部分 需求相對減少
但仍有某些部分仍需仰賴人力
就 灌溉 跟 除草 部分而言
在 特定的期間 一定要讓稻田裡充滿水
灌溉溝渠在一定區域內應該只有一條(是嗎??)
相對地理位置 與 耕作戶間的溝通 在此刻顯得特別重要
溝通如果良好的話 這部分就可以比較輕鬆
如果沒溝通的話 這部分就要比較費心
靠近源頭的 就相對輕鬆
反觀 距離越遠的 就需要更多的費心
雨水多的時候就要看排出口的地理位置 與 溝渠的健全程度
健全的溝渠 可以排的比較順利
不健全的溝渠 當然就是溢進農田裡
這時候靠近排水口的耕作戶就要特別注意
沒水 耕作物死亡
太多水 耕作物也是死
現在大部分除草 都是仰賴 除草劑
因為效果比較好 相對要花費的時間也比較少
農田應該不會是單獨 附近的區塊都會有
如果沒有共識 當有機認證範圍中的一位耕作戶 使用了除草劑(或化學肥料)
這附近的耕作戶要取得 耕作物的有機認證 就不可能了 (應該是這樣)
為什麼要除草??
因為草也是會生長的
這樣跟 耕作物 就會變成競爭關係
爭的 就是養分
養分為什麼重要
因為耕作物成長 跟 收成結果的多或少 都是看它
如果 草 也可以一起賣的話 我想或許它有生存的空間
有些草種生命力之強韌 讓人不禁讚嘆大自然的厲害
當耕作物的價格無法提高
要如何 增加誘因
使舊有耕作戶在 耕作物 上投入更多的時間與心力 並吸引新的耕作戶加入
這個問題 有請高手來解答
--------------------------------------------------------------------------------------------------------------
關於文章標題
水稻 就是米啦 ~~ 本意是 也許有人不知道 水稻 但是米總該聽過
另外有板友分享 水稻 就是米啦,那稻草、粗糠、米糠不就太委屈了?
就我知道的部分做解釋
收成後的稻草(稻梗) 之前 好像都直接在耕作地上引火燃燒 (但是會有煙 而且危險) 做為肥料
除非有特別的銷售管道 才會特別收集起來
就 粗糠 米糠 部分的解釋
因為一般都是稻穀的狀態 直接賣出
還有雙方認知的問題
粗糠 米糠 的 所有權 是誰的??
以上情形在有能力 購買機具 的耕作人家 是不需要討論的
但畢竟是少數
如果大部分人家都買得起機具 就太好了
稻梗 粗糠 米糠 真要賣的話 也不無小補 ( 賣價我不知道 ) 收入在記上一筆
這部分 可以再深入探討
可惜小弟才疏學淺 能力不足
有待其他 大大 不吝分享~~
不過到上一輩就開始往都市發展
現在會願意務農的人都算是退休當休閒的活動了
或自己耕種有機蔬菜養身

-----------------------------------------
老實講,務農根本不用想可以賺大錢
頂多收支平衡,因為每天早起早睡作息正常花不了啥錢
農夫又不用繳稅,有的住平房更不用繳房屋稅
就算投資下去(設備,人力),但有請得到那麼多人力採收嗎?
有些產品是沒有辦法全部自動化
就算請的到人,人力的成本根本吃不消
再來現在年輕人寧願到便利商店或速食店打工還有冷氣吹
就算你願意去投入這個產業
套句女生常說的話:
"結婚是為了讓生活品質有更好的發展,我自己也有工作賺錢的能力,為啥要跟著你吃苦?"
有幾個女生願意跟著你吃苦?
所以目前青壯年務農的人口都幾乎是娶外籍新娘
之前我才遇到案例是一個年輕人(31~35吧),,家裡老人家急了想抱孫子
就去娶了菲律賓的華僑回來
過一陣子就傳出來,對方離過婚在老家有小孩(當初都沒說)
結婚是互相扶持、不管貧窮困苦、生老病死,永遠不離不棄,ok!這就算了
結果又過了一陣子,對方女生就跑不見人影...
--------------------------------------------------------------
但像樓上版友說的例子一樣,當然也不是一切都這麼的悲觀
我自己接觸一些公家機關,可以感覺大家都一直很努力的投入發展這個產業
但就像上面引用的話
"我自己也有更好的賺錢能力,為啥要吃苦?"
whatt wrote:
所以 玩票性質 可以去體驗看看 傳說中的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想當正職 除非是要很~長期(購買機具 增加收入)
或是 面積很大(以甲為單位) 可以有規模經濟 提升收入
不然就是對這行業有無比的熱忱與使命(有機 等等的)
就我的觀察 現在耕作的都是老年人
或許是因為做一輩子了 也閒不下來了
難怪 經濟學家(好像是) 馬凱 老師 上次在某某節目有提到
有遠見的人 會投資食物之類的~~
前陣子有看到一篇耕作相關的文章
那應該是自有機具+耕作面積很大
對於這個行業 能有怎麼樣的發展(增加收入 吸引年輕人投入)
除了流程簡化 (直接到農家購買 這樣是斷人財路)
小弟才疏學淺 實在是想不到
有人可以不吝分享的嗎??
我先前有在想放棄百萬年薪,拿家裡老本的一部份去買農地,用20年當週期,來投資農業。
台灣在50歲以下這輩,沒聽過幾個會耕種的,1~30這群,該算是一個都沒有了,再過20年
,若地球人口倍增,如去年發生的白米事件、各國開始限制糧食出口,那麼到時農業就是有
利可途、有命可活的產業
不過後來想想,在美國可以做,在台灣就免了;先是這兩天要三讀的農村發展條例,只要鄰居
想要把田改成建物,你就不可以不配合;這樣一來,要把農田維持是農田二十年不變就很困難
了。
再者,若是糧食危機出現,政府開始強制限價收購,或者是直接充公,那麼反到是因為自己的
遠見把自己害死;那還不如短視近利,加入炒做農地農舍的行列。反正糧食危機一方生,就是
全國的一起受害挨餓,這樣才有機會保住小命。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