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成語的來源, 大多是有一個故事, 再引申成4個字的成語,
像 草船借箭, 暗渡陳倉, 雞鳴狗盜 等等.
那三隻小豬 也是有一個故事,
故事的目的是要人不可以偷工減料, 要實實在在的做事.
為什麼不能是成語?
成語一定是要中國的古老的典故才可以嗎?
難到現在的人不能多一點創意, 多一點開放的心智?
一直守著古老的東西, 對未來有幫助嗎?
在那些成語被創造出來時, 在那時不也是一種創新嗎?
為什麼現代人反而失去了創新的能力?
純討論.
libraleu wrote:
依照成語的來源, 大...(恕刪)
這...是在翻案嗎?
"成語,由文所出,經人所錄,用於作文或口語;藉其典故,以明其論點。久而久之,成為以固定字書,固定排序之辭也。口語用之,則收言簡意賅之效。... WikiPedia
您所舉的三個例子,都是故事的主要內容,而不是故事的名字。
您總不能說"三國志"是一個"成語"吧?
個人認為,重點是"久而久之,成為以固定字書,固定排序之辭也。口語用之,則收言簡意賅之效"
至少現在,"三之小豬"只能算是流行用語。
還不能成為成語喔。
請先了解"成語"的來歷,然後翻案好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