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說:「企業規模發展越大,人員用得越多,切身感就會逐漸淡薄,這似乎是很難避免的自然趨勢。以我的看法,要要求效果,比較可行的方式應該是找適當的人和你合作,使他和公司的經營績效休戚相關,因此而產生切身感,和你同心協力,謀求發展。」
王永慶曾以鋪草皮為例,說明何謂切身感。
很多年前的一個星期天,王永慶到明志工專,看見三個工人在鋪草皮,工作散漫。
王永慶問工人:「學校一天給你們多少工資呢?」
「每人每天六十元。」工人答道。
王永慶又問:「那麼,夠不夠生活呢?」
「當然不夠,只是利用田裡閒暇,多少做一點小工貼補家用。」工人回答。
王永慶說:「假如給你們一倍的工資,也就是每人每天一百二十元,你們能做更多的坪數嗎?」
工人答道:「如果真的給一百二十元,我們負責做三倍的坪數。」
後來校方真的付給工人一百二十元,結果工人做了三倍半的坪數。假定每人每天做一坪,原來付六十元,後來做三‧五坪,也就是做了二百一十元的價值,付給工人一百二十元,校方多得一‧五坪,即多賺九十元。
這個辦法就是使工人產生切身感,因攸關利益,自然會更勤奮。
----------------------------------------------------------------------------------------------------------------
不過一般企業中看到的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來模擬一下...
老闆問工人:「學校一天給你們多少工資呢?」
「每人每天六十元。」工人答道。
老闆又問:「那麼,夠不夠生活呢?」
「當然不夠,只是利用田裡閒暇,多少做一點小工貼補家用。」工人回答。
老闆說:「假如給外勞一半的工資,也就是每人每天三十元,他們能做一樣的坪數,我就可以省下三十元」
工人答道:「如果繼續給我們六十元,我們負責做三倍的坪數。」
後來校方真的付給工人六十元,結果工人做了三倍半的坪數。
沒多久工人就爆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