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先有科學還是先有魔法?

先有科學還是先有魔法?
根據科學史的有關記錄,可識別的現代科學前身的最早書面記錄,
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前後的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3][4],
它們所累積有關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的知識

在古代,考古家從舊石器時代的遺蹟拉斯科洞穴裡面,
就有挖掘發現不少與遠古時期魔法信仰有關的文物和壁畫。
[1]能控制超自然能力的人通稱為魔法師,他們使用的能力就是所謂的魔法
舊石器時代(英語:Paleolithic age)是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
一般劃定此時期為距今約260萬年[1]或250萬年[2](能人首次製造出石器)至1.2萬年前

科學怪人 最初出版於1818年
魔法師的學徒 是一部2010年上映的美國動作冒險奇幻電影
2025-09-06 22:30 發佈
烏龜吃零食YOUTRAP wrote:先有科學還是先有魔法...(恕刪)

我曾經不知道科學的盡頭是玄學. 是二哥路人甲告訴我的

根據上面這段話. 應該是先有魔法
可能都有
那天西奈山頂是Enki wrote:
我曾經不知道科學的盡頭是玄學. 是二哥路人甲告訴我的

科學是沒有盡頭的

例如,
紙碗有淋膜才能耐高溫
材料科學是可以一直改良下去的 ....
科學是可以一直研究出淋膜替代品的 ...

科學的盡頭是不適當的觀念
科學無法舉證的才能歸為玄學 ....
烏龜吃零食YOUTRAP wrote:
先有


先有胡思亂想
可否證的想法會走向科學
不可否證的變玄學
科学不是具体的数据公式

而是一种做学问的范式

具体来说,科学是对客观实物建立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必须具有可归纳,可演绎,可证伪,然后通过实验的方式反复验证其模型的正确性。做的实验越多,这个模型越被认为是正确的。

而魔法,常见于通俗小说。严格来讲,应该用巫术,这个词汇

你可以看一本书叫《金枝》,汇总了世界上常见的巫术。研究分析了巫术。
总的来说,巫术的特性是 "先决性的认为事物A与事物B在某个领域上有相似性,所以可以通过操作A去改变B”
举例来说,扎小人。
剪出一个人形的纸片,写上敌人的名字,因为有相似性,于是用针刺纸片,就可以通过超自然的力量,操作B,也就是你的敌人。

很显然,这种模型和科学范式来讲,全都格格不入。
什麼東西
魔法 這個詞就落入壓縮語境了

為什麼不是

神法

鬼法

佛法

道法

兵法

戰法

科學 一詞亦為壓縮語境

其語義向量空間可指向虛擬編程建模及可證偽造性

用壓縮語境討論何者先出現的命題

實際上並無太大意義
而可證偽性是指一個命題是否可以證明其為錯誤

而此命題之假設在其參數條件設定下之建模可能為正確也可能是錯誤

以下用「PWM OLED 對視覺的影響」作為例子,從 可證偽性 的角度切入,並指出哪些說法屬於科學,哪些落入偽科學。


PWM OLED 與可證偽性:從科學到偽科學的分界

在現代顯示技術中,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螢幕已逐漸普及,許多裝置採用 PWM 調光(Pulse Width Modulation, 脈衝寬度調變) 來控制亮度。其原理是利用快速的「閃爍開關」來改變平均亮度。然而,許多使用者發現使用 PWM OLED 螢幕後,容易出現 眼睛疲勞、頭痛或不適感。

此時,「科學論述」與「偽科學護航」的差異便浮現出來。依據哲學家 Karl Popper 所提出的 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 準則,我們可以清楚地判斷哪些說法屬於科學命題,哪些則是無法被推翻的偽科學。


可證偽性與科學判準

可證偽性 的核心思想是:一個主張若要被視為科學,就必須存在某些情境能夠推翻它。換言之,必須能透過觀察或實驗證明其「錯誤」。

可證偽 → 科學命題
例: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出「光線經過巨大質量天體會發生偏折」,1919 年日全食實驗觀測到星光偏折,驗證了理論;若沒有偏折,理論就會被推翻。

不可證偽 → 偽科學或信念
例:若說「你今天可能會遇到好事,也可能會遇到壞事」,不論結果如何,都能自圓其說,永遠無法被推翻,因此失去科學性。


PWM OLED 的科學命題(可證偽的)

在討論 PWM 對視覺影響時,以下屬於科學範疇,因為它們可以透過實驗被驗證或推翻:

1. 「PWM 頻率低於 250Hz 時,部分人會出現視覺疲勞或頭痛。」

可以設計實驗:將使用者分組,分別接觸低頻 PWM、高頻 PWM 及 DC 調光,測量主觀疲勞評分與眼球運動數據。

若實驗顯示低頻 PWM 組顯著較快進入疲勞狀態,則命題成立;若無差異,命題就被推翻。



2. 「若 PWM 頻率高於 20kHz,大部分使用者將不會主觀察覺到閃爍,也不會產生顯著不適。」

這個說法允許反例存在:只要有數據顯示高頻 PWM 下仍有顯著比例使用者不適,就能推翻該假說。




這些命題之所以屬於科學,是因為它們 能被觀察或數據檢驗,也存在被反駁的可能性。



PWM OLED 的偽科學說法(不可證偽的)

相對地,有些常見於品牌或護航者的說法則屬於偽科學,因為它們排除了被反駁的可能:

1. 絕對否定型

「PWM OLED 對人眼絕對沒有任何影響。」

若有人出現不適,護航者會說「那是個案」或「跟 PWM 無關」。這種說法永遠規避反例,無法被推翻。



2. 模糊護航型

「PWM 的閃爍太快了,人眼根本不可能感覺到。」

忽視了眼睛除了主觀感受,還有可測量的生理反應。即使提出客觀數據,他們仍可說「那不重要」,因此不可證偽。



3. 玄學化型

「只要心態放鬆,相信自己不會受影響,就會逐漸適應 PWM OLED。」

這是心理安慰式的說法,無法設計實驗檢驗真假,屬於典型偽科學。



4. 反射性護航型

「如果你覺得不舒服,那一定是因為睡眠不足、姿勢不良,跟 PWM 無關。」

這種說法把所有不適都歸因於其他因素,保護「PWM 無害」的結論,導致理論永遠不會錯。




在 PWM OLED 的爭議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 科學與偽科學的界線:

科學說法:提出明確條件,允許透過數據與實驗來檢驗,甚至承認自己可能錯誤。

偽科學說法:使用絕對化、模糊化或護航化的話術,不論出現任何反例都能找到理由規避。


因此,真正的科學態度不是「保證沒錯」,而是 勇於設定可被證偽的假說,並接受實驗與數據的挑戰。
而傳統神學

甚至會把提出新模型視為異端

活活燒死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