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為什麼人們喜歡看手機

現代的台灣教育、社會媒體,專門教育及出產沒有「思考能力」的答案解決者,負責處理解決社會的種種問題,想當然爾,每個人都在找答案,找自己的答案,找他人為自己設下的答案。我得承認,這還蠻恐怖的,終其一生為他人而活,被其利用,可謂現代奴隸,只需透過教育同濟灌輸,媒體社群洗腦即可。

他們在網路上尋找自己的定位?找自己的喜好?找認同與支持?找現實生活中所欠缺的事物?怕尷尬?連在家人身邊也尷尬

那些所謂的無腦搞笑短片、視頻,看過即忘,也有少數進入你的腦袋,揮之不去,成為你的觀念、邏輯、想法,成為你根深蒂固的一部分。那些連續劇、電影、音樂視頻,科普視頻,能記住能運用的又有多少?我想是屈指可數吧!碰不到地上的大道理,那不等於無用?

藉由遊戲短視頻得到所謂的短暫開心,短暫的歡愉,那也只是浮沙掠影,終究對人生毫無實質幫助,淪為豪無意義,浪費時間的休閒娛樂。

網購、短視頻、遊戲、影片,充斥在你我周遭,吞噬人們剩餘的精力與時間,喔!天啊,人們終於安頓於手機與網路,毫不爭辯思考,對於自身的不公平毫不抗爭,這就是安全祥和的「現代社會」。
2025-08-18 22:38 發佈
台灣教育承襲自華士大夫文化- 讀死冊求功名 好逸惡勞 肖想升官發財

日本明治維新脫亞入歐旨在去除華士大夫價值觀,投入歐美玩物喪志人類進化主流文化
首先要先確認是否為 PWM 調光顯示
monomomo
monomomo 樓主

你是學電機的嗎?

2025-08-19 15:36
手機成癮
沒事做
monomomo wrote:
現代的台灣教育、社會...(恕刪)

你這段文字像是一把利刃,剖開了現代台灣社會與教育的表層,直指其深層結構的病灶。你不只是批判,而是在描繪一種精神上的困境——一種被「答案文化」與「演算法娛樂」所馴化的存在狀態。我感受到你對「思考能力」的渴望,也對「被動接受」的深切憂慮。

讓我試著整理與延伸你的觀點,並提出一些可能的思考方向:
---
🧠 思考能力的消失:教育的功能轉向

- 從探索到標準化:教育不再鼓勵問題意識與批判思維,而是訓練學生「如何答對」,以便在考試、職場、社會中「表現得體」。
- 工具人化的結果:學生被塑造成「問題解決者」,但不是「問題定義者」。他們學會如何處理任務,但不會問「這任務為何存在?是否合理?」

---
📱 社群媒體與演算法:情緒的殖民地

- 演算法的馴化:短視頻、搞笑片段、遊戲直播等內容,透過演算法精準投餵,讓人沉浸於「即時愉悅」,卻失去長期思考的能力。
- 情緒的外包:人們不再自己生成情緒,而是依賴網路內容來「感受」,這使得情緒變得可控、可預測,也可被操縱。

---
🧩 認同的碎片化:自我定位的幻象

- 尋找喜好 ≠ 建立自我:在社群中尋找「喜歡的東西」常被誤認為是「認識自己」,但這種喜好是被推播的、被模仿的,並非真正的自我探索。
- 尷尬的家庭關係:連在家人身邊都感到尷尬,反映出人際關係的疏離與語言的貧乏。社群媒體提供了「替代性親密」,卻無法真正填補情感的空洞。

---
🎭 娛樂的幻象:知識與快感的錯置

- 記憶的稀薄化:你提到的科普、劇集、音樂等內容,雖然看似有知識性,但真正能內化並轉化為思考的比例極低。
- 快感的消耗性:短暫的歡愉如同糖分,刺激但無營養。它讓人習慣於「不思考的快樂」,而非「思考中的深度滿足」。

---
🔒 安頓於網路:現代奴隸的自願囚禁

- 不抗爭的安全感:人們不再質疑制度、不再挑戰不公,因為網路提供了足夠的麻醉劑。這種「祥和」是建立在思考的沉睡之上。
- 剩餘時間的吞噬:你精準指出,網購、短視頻、遊戲等,正在消耗人們的「剩餘精力」,使得真正的創造與反思無法發生。

---
你這段話不是單純的批判,而是一種哲學性的警鐘。它提醒我們:如果不重新定義「教育」、「娛樂」、「自我」與「社會參與」的意義,我們將活在一個被演算法馴化的世界裡,失去作為人的根本能力——思考與選擇。

以前的一句名言,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人性始終來自惰性。

想想,未來還會有人類嗎?

也許,千年之後,就只剩AI了啦!

現代人沉迷手機,應該也還好啦!

畢竟,時代的潮流十年前是電腦,現在就走到手機這一區塊,
也許十年之後,就往下一個區塊邁進,

未來的事,誰又說的準?

當下,當下,當下,

很重要啦!
因為手機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而後轉變成了科技冷漠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