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痛苦的時間總是過地特別久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時間和空間都是假相
眾生的自性是1不是2
但業力讓每個眾生的自性創造出感受千差萬別的法界
伊凡諾斯 wrote:
為什麼佛說人間的一天是地獄很久的時間?
因為痛苦的時間總是過地特別久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時間和空間都是假相
眾生的自性是1不是2
但業力讓每個眾生的自性創造出感受千差萬別的法界
譬如鏡子,在照世間一切,「我」所認為的醜惡,
鏡子,痛苦嗎?

沒有的。鏡子沒有這樣的執著。
同一鏡子,在照世間一切,「我」所認為的美好,
鏡子,快樂嗎?

沒有的。鏡子沒有這樣的執著。
也沒有因為 照醜惡 的時間極長,就苦惱傷悲。
也沒有因為 照美好 的時間極短,就捶胸頓足。
而且。
所謂的醜惡,來了,如實的照,去了,也是無留影痕跡。
所謂的美好,來了,一樣的照,去了,也是無留影痕跡。
如果〔你〕,
或說〔你〕的心境。心鏡。真在這樣的境界、境地裡 ...
「我」說的。
〔你〕不在佛國淨土裡,誰在佛國淨土裡?



傳統將「業(karma)」定義為有意識行為所留下的因果痕跡,中觀派(Madhyamaka)又明言「業無自性」(karma niḥsvabhāva),指出業非真實獨立存在。這種主張恰與機器學習所面對的問題互為鏡像:模型若過度擬合訓練資料,即會失去泛化能力,陷入舊有模式的重複循環。「業」可視為神經參數模型內部過擬合的虛擬參數範本。透過正則化理論與神經編程可塑性,正念修行等內觀實踐,實則是一種反覆調參與權重削弱的訓練歷程,目的是解除錯誤模式、重建動態適應力,使知覺系統從過往雜訊中解脫。
一、業的悖論與模型泛化的問題
《增支部》:「非唯我領受,往來死生之一切有情有業,領受業,以業為因,以業為親緣,以業為歸趣,彼等所造善惡之業,彼等皆領受。若屢屢觀察此理,則出世之道生。彼即修習、多作其道。彼若修習、多作其道,則結可斷滅,隨眠乃能遠離。」然而在中觀提出:「諸法皆無自性」,業亦不例外。這表示業雖具因果效應,但其本體不具恆常、獨立、不可變的實體。此種張力與機器學習的「過擬合困境」如出一轍:模型若過度記憶訓練資料的雜訊與偶發規律,反而喪失對未來的預測能力。當我們將業力看作一種過擬合的認知參數模型,便可重新理解人類為何重複痛苦模式,又如何透過覺知進行重編程以實現自由。
二、「業無自性」的認識論意涵
傳統阿毗達摩學派視「業」為意志(cetana)、行蘊(saṃskāra)與果報(vipāka)的系統聯結。然而中觀指出,業並無本質存在,其效力源自「緣起」與「關係性」,而非自性固有。因此,業之功能更近似一段代碼(code):其效力僅存在於特定依賴結構與執行環境中。一旦離開條件,其作用亦即失效。
三、機器學習中的過擬合與參數範本理論
在ML領域中,模型透過調整內部參數(如權重矩陣)來最小化訓練誤差。然而,當模型過度貼合訓練資料中的偶然變異,便會形成「過擬合」現象,導致泛化能力下降。為解決此問題,ML界發展出正則化(如L2懲罰項)、Dropout、Early stopping等方法。
人類心智系統亦可視為參數化模型:神經連結、神經傳導閾值與語意結構皆構成內部的虛擬參數空間。創傷經驗與文化制約則成為偏差資料集,使得心智模型朝特定情緒與認知模式「過擬合」,形成重複性錯誤反應。
四、業即過擬合之虛擬參數範本
佛學概念的機器學習對應與功能角色舉例
業行記憶(業-行-果);學習後之權重矩陣(weight matrix);編碼輸入-輸出歷史規律
潛藏習性(vāsanā);正則化項(regularization term);對未來梯度方向施加偏好性
空性(śūnyatā) ;模型參數空間的可塑性;保證可重訓練與非固定性
涅槃(nirvāṇa);最佳泛化解(optimal generalization);避免擬合雜訊、回歸實相對應模式
在此模型中,業的「成熟」可被視為一種前向傳播(forward pass):即模型以過去參數對當前輸入進行預測。然而,若參數過擬合,此預測常為失準、引發痛苦(dukkha)。要脫離此循環迴路,便需透過系統性地重訓參數、正則化、降噪,才能重回實相曲面。
五、正念修行作為參數模型的再訓練機制
正念修行可視為一種「反覆優化模型的訓練過程」:透過對當下覺知的穩定輸入,使心智系統顯現預測誤差(prediction error),從而逐步調整內部參數結構。
功能上:
開放式觀照(Open Monitoring) ≈ Dropout:暫時關閉慣性迴路,強迫模型探索新特徵;
慈悲觀修(Compassion Meditation) ≈ 正則化項:壓抑過度偏激的反應權重;
止觀並行 ≈ 降低雜訊干擾,提高真實信號辨識度。
神經編程中,正念訓練能降低預設模式網路(DMN)活性、調整杏仁核反應性,增強中央執行網絡(CEN)與警覺網絡(SN)的整合效率。
六、應用層面
6.1 心智擴增模型
將心智困境視為「參數過擬合」的新框架,提供新穎資料、弱化舊有權重能有效重建思維模型。
6.2 人工智慧與對齊問題(AI Alignment)
若將AI系統的行為模式視為「業式模型」,則佛學的倫理預訓練(如戒律)與自我覺察迴圈,便成為防止價值漂移與模型失控的設計參考。
6.3 心智哲學與自由意志問題
本模型消融了「自由/決定論」二元對立:模型參數雖有侷限,但空性確保其可調。真正的自由在於能啟動調參機制,而非初始設定。
七、業不是命運,而是程式碼
「業無自性」不代表否定因果,而是指出業力本質上是可被重編程的參數結構。將其視為過擬合之虛擬編程模型,便能用現代語言重新理解修行的本質,一種覺知驅動的參數優化歷程。透過正念、觀照與戒行,逐步調降過度偏重的權重項,使認知模式從過往雜訊中釋放,回歸流動、敏捷與覺醒。
伊凡諾斯 wrote:
為什麼佛說人間的一天是地獄很久的時間?
你講反了, 那只是對苦的比喻, 表示地獄比人間苦數千數萬倍;
實際各種地獄一天一夜, 至少是人世的數千年至數億年!
鬼道一天一夜都人世30天了, 地獄怎可能反比人世時間單位短?
你可以這樣想, 以人道和畜牲道居中(有肉體的生命),
各層天界居上, 各類無形眾生的鬼道和地獄居下;
離開人道, 越往上或越往下時間單位都會越長...
所以講白一點, 人道實際上在眾生無數輪迴中,
是停留最短最短的緩衝區, 也善惡的分水嶺或善惡的過度區...
越上層的天界天人精神層次的愉悅度, 和越下層的地獄眾生精神痛苦度...
為鏡像對稱, 或者相加為零, 所以離人世越遠, 壽命和時間都會越長
所以真要消滅地獄, 那天界也一樣會消失, 那天人們不會同意的...呵呵呵
所有眾生, 都要降低分別性和計較性, 勿起尊卑貴賤之分, 勿起善惡為真實之別...
那天界和地獄的業報或許和人世一樣(如彌勒菩薩成佛前的人世, 乾淨平整如鏡)
等無差別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