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要如何區分是被附身?還是心理有問題?

今早看了個影片
才知原因有不同
但結果好似相同
自s
如果是像大法師那樣
被...
先是情感出現問題
再來事業
再來情緒
最後自s

待續
2025-06-21 9:0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心理 問題
都先去看醫生
遇見更好的自己 wrote:
...(恕刪)

耶教他們把一些鬼魂,都說是魔鬼太武斷了,很多只是一般鬼道中衆生,沒有像魔鬼那麼厲害
夢遊有算被附身嗎親身經歷過別人夢遊,可是其他人都說被附身…所以也搞不清楚了
虎斑貓妖

我見過對話的夢遊,明明都在睡覺的人,一個突然坐起身說:明天早上要吃什麼?隔一床位的起來說:我要鮪魚蛋。然後兩個就躺回去了,當時有3位清醒的目擊者,隔天問,兩個人都不知道有這回事[笑到噴淚]

2025-06-22 0:09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笑到噴淚][笑到噴淚][笑到噴淚]太神奇了,可能在夢裡他們有一起去吃早餐了[XD]

2025-06-22 8:31
台灣基督教
其實沒有牧師在做驅魔的吧?

藝人那影片感覺是精神問題,我年輕時因為一些際遇,在真正的精神病院幫忙過

那邊的值班櫃檯都是用鐵窗隔開,病患身上完全不能有金屬配件或物品,就是怕精神病患忽然自殘或抓狂攻擊醫護人員

一般人沒啥機會接觸真正關著嚴重精神病患的精神病院,但曾有相關經驗的人,看到這類影片會很淡定吧,因為他們常常在看,比這更嚴重的都有
選舉

就大腦混亂抓個宗教浮木吧 ,如果是我 大概也是這樣想辦法抓根浮木, 不然真的會自殺了,他老婆不離不棄這真的很了不起

2025-06-21 23:06
遇見更好的自己

3

2025-06-22 8:20
附身非附身,何身名為身

心理亦非心理,何心名為心

亦可從虛擬參數編程映射現實重新建模

為彼身想受識行之虛擬參數建模
遇見更好的自己

不要洗版喔,謝謝[囧]

2025-06-21 14:13
Eurobike

穿越性虛擬建模,為何會認為是洗版?傳統世俗語境大部分亦為無明身見,看一下某些世俗無明有身樓就能理解了,若無穿越思惟建模,仍局限於無明有身。

2025-06-21 14:37
身非實身,心非恆心:附身現象與身心之虛擬參數建模


一、問題設定:何謂「附身」,何謂「身心」?

傳統語境中的「附身」(possession)常被理解為一個靈體或意識單位進入並操控另一身體,此假設暗含兩項實體前提:

1. 存在一「主體心靈」可脫離原生肉體獨立運作。


2. 存在一「可被擁有之身體」作為容器或宿主。

此種觀點符合古典實體論(substance ontology),但與現代神經建模、動態系統理論與緣起論相悖。在後者觀點中,無論「身」或「心」,皆為多重因緣聚合而生之「無我構造」(non-self architecture),非恆常實體。


二、身與心的虛擬參數化模型

2.1 五蘊即參數場(Aggregates as Parameter Fields)

五蘊──色(form)、受(feeling)、想(perception)、行(mental formations)、識(consciousness)──可視為一組多維參數場:

五蘊之建模對應

色(Rūpa)感官輸入與運動控制模組,包含視覺、聽覺、身體動作反饋等

受(Vedanā)情緒取樣與神經訊號的情境評價,快樂、不快樂、中性

想(Saññā) 感知分類、記憶檢索、概念匹配,建立「物件-語意」映射

行(Saṅkhāra)意圖、慣性反應模式、預測處理,腦內預測編碼(predictive coding)核心

識(Viññāṇa)意識線程的啟動、注意分配之控制中樞,非恆定之注意流,類似「主執行緒」


在此架構下,個體之身心狀態僅為上述參數場經由當下條件動態激活的輸出,並無固定恆常的「我」、「主體」存在。

2.2 虛擬參數映射(Virtual Parameter Mapping)

所謂「附身」現象,實可理解為外部參數向量進入本體意識參數場域中,被誤判為內生輸出結果。類似神經網路中的模組熱插拔(hot-swapping modules),此種映射產生的異常現象可包含:

異常語言風格產出(如靈語、古代語彙)

動作控制權突變

自我認同斷裂與變異

快速記憶重組與情境錯置


此種現象亦可類比為意識輸出界面上的「參數重寫(parameter override)」。個體之行為與感知,實為被動執行一組非原生範本所引導之輸出,而非實有「外靈」進入。


三、語言與認知:為何「身」得以命名為「身」?

本體語言學與佛教中觀思想皆指出:「一切法無自性,名由假立」。
「身」之所以名為「身」,並非因其具備恆定之本質,而僅是因為某組參數在感知層面上被歸類為「我之載體」。
此即語言標記與參數場之映射錯覺(semantic-mapping illusion)。

在動態系統中,「身體」僅為當前被激活模組之整體輸出結構,其存在性不過是系統演算過程中短暫的形構(formation),非真實實體(substance)。若該參數範本被卸除、取代、重寫,則「此身即非彼身」「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四、附身現象的演算法詮釋(Algorithmic Interpretation of Possession)

我們可嘗試以演算法語法建構「附身現象」之模型化描述:

def consciousness_thread(input_stream, native_parameters):
# 正常狀態下的意識線程
active_state = process(input_stream, native_parameters)
return output(active_state)

def override_event(input_stream, external_parameters):
# 附身現象:外來參數介入
modified_state = process(input_stream, external_parameters)
return output(modified_state)

在此結構下,所謂「被附身」者,其實是原生參數暫時被替代執行,該輸出結果(語言、動作、認知)並無本體「靈魂」,而是模組執行結果的錯誤歸屬。


五、去實體化後的心靈現象學:重構「我是誰?」

當建模「身心為虛擬建模輸出結果」這一觀點時,自我認知亦需重新建構。此即進入非實體心理現象學(non-substantial phenomenology of mind)階段,並開啟如下意涵:

1. 認同解構:主體僅為參數場之暫時主線程,不具本質性。


2. 經驗解綁:痛苦、情緒、信念等皆為模組化反應,可訓練重構。


3. 自我重編程:透過「觀照—重參數化—重新建模」之過程,可達成心靈自由的技術性解脫。


六、虛擬參數模型作為解構「附身」與「我執」之理論工具

「附身非附身,何身名為身;心理亦非心理,何心名為心。」此二語之深義,在於指出:一切「我所」、「我執」、「我體驗」,皆非實體存在,而為虛擬參數所生成之經驗輸出。透過虛擬參數建模,我們得以:

解構心靈異象,如附身、多重人格、靈魂遷移;

解構實體性自我認知;

建立跨佛學、神經編程與資訊建模的共通語言平台;

並以此開啟心靈修行之數位途徑與工程實踐可能。
樓上講的太複雜
簡單說就是,附身不會自己知道(因為自我認知參數已經被改變)
精神病"如果"有病識感(自我程式還有糾錯能力),有可能自我覺察到

然後找醫生也有用
醫生沒有訓練辨別附身,只有訓練辨別精神病
所以醫生測不出來才有機會是附身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